1.含有杜若的诗句1、坦腹高眠杜若洲 明 顾璘 《山庄即事和周子庚》 2、虚拟湘源杜若篇 明 皇甫涍 《紫薇花行(有序)》 3、回汀搴杜若 明 金净 《祷龙潭》 4、蘅兰杜若蕙茝{艹琴} 明 刘基 《僧道士蒋玉壶长歌》 5、杜若被芳洲 明 史鉴 《临清轩》 6、露渚风来杜若香 明 史谨 《湘江夜泊》 7、千古犹传杜若香 明 王廷陈 《楚岸吟寄牟子》 8、鸥凫杜若晴 明 王延陵 《沧洲漫兴》 9、燕子齐飞杜若洲 明 文徵明 《上巳日独行溪上有怀九逵》 10、杜若洲西宿雨过 明 文徵明 《陪蒲涧诸公游石湖》 11、青青杜若长 明 杨基 《湘中杂言(四首)》 12、吹面风来杜若香 明 杨基 《望武昌(二首)》 13、荏苒杜若香 明 袁凯 《怀广西省朱郎中熙》 14、杜若沧洲雨 明 张治 《秋怀酬泰泉学士》 15、杜若洲 明 祝允明 《济阳登太白酒楼却寄施湖州(聘之)》 16、莲开杜若香 唐 钱起 《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池上亭》 17、江南杜若青 唐 戴叔伦 《舟中见雨》 18、帘外春风杜若香 唐 刘禹锡 《寄朗州温右史曹长》 19、杜若已老兰苕春 唐 李贺 《南园》 20、洲香杜若抽心短 唐 《昆明春-思王泽之广被也》 21、绿水满沟生杜若 唐 殷尧藩 《春游》 22、鸿归杜若洲 唐 李商隐 《即目》 23、溅裙杜若洲 唐 李商隐 《拟意》 24、杜若溪边手自移 唐 陆龟蒙 《种蒲》 25、门临杜若洲 唐 徐铉 《爱敬寺有老僧尝游长安言秦雍间事历历可听》 2.关于写杜若的诗句有哪些1、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唐代:孟浩然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译文 月光皎皎远处白茫茫的芦花连成一片,夜风拂过带来阵阵杜若香。 你此次离去不要忘了我呀! 2、咏杜若诗 南北朝:沈约 生在穷绝地。 岂与世相亲。 不顾逢采撷。 本欲芳幽人。 译文 生长环境贫瘠恶劣,不被外面的世俗所沾染。不顾环境恶劣去采集,只因花香让人心醉。 3、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山作 宋代:张元干 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 傍向来、沙觜共停桡,伤飘泊。 译文 生满杜若的沙洲,翻卷着绿色和香气。 几片风帆,落下在迷蒙烟雨里。行船傍突入江中的沙嘴停泊,一股飘泊的忧伤在心中升起。 4、解连环·怨怀无托 宋代:周邦彦 汀洲渐生杜若。料舟依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水驿春回,望寄我、江南梅萼。 拼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译文 江中的沙洲渐渐长了杜若。 料想她沿着变曲的河岸划动小舟,人儿在天涯海角飘泊。空记得,当时情话绵绵,还有音书寄我,而今那些闲言闲语令我睹物愁苦,倒不如待我全都烧成赤灰末。 春天又回到水边驿舍,希望她还能寄我,一枝江南的梅萼。我不惜一切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流泪。 5、九歌 先秦:屈原 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 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译文 在芳洲上采摘杜若,赠给下女聊表寸心。 时光匆匆不会再来,放宽心怀静候佳音。 3.关于《离骚》中的有关诗句《离骚》中表现屈原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句子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离骚》中表现屈原坚持真理、现身理想的句子是: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中表现屈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离骚》中表现屈原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句子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离骚》中表现屈原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句子是: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屈原·离骚》 4.和离骚有关的诗句或者描写离骚的《离骚》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 关于篇名,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解释为“离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解释为“别愁”;近人或解释为“牢骚”,或解释为“楚国曲名‘劳商’的异写”。关于写作年代,有人认为写于楚怀王当朝,诗人被疏远以后;也有人认为作于顷襄王当朝,诗人再放江南时。 迄无定论。 《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 《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 列传》中引刘安《离骚传》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又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 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 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 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 系在一起的。 对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像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的来说,《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 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离骚》里也称引了不少诗史或传说材料,可见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 “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兰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 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这一句既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