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张良的诗句越多越好对联一副:传黄石公学,从赤松子游,借箸阻郦,蹑足封韩,三杰当推君为首.受鬼谷子业,继姜飞熊术,以锥刺骨,合纵抗秦,六国应拜卿作丞. 传说中张良“四面楚歌”所唱的《悲歌散楚》歌词:寒月深冬兮,四野风霜.天高水涸兮,寒雁悲怆.最苦戍边兮,日夜彷徨.披坚执锐兮,孤立山岗.虽有田园兮,谁与之守?邻家酒热兮,谁与之尝?白发倚门兮,望穿秋水.稚子忆念兮,泪断肝肠.终日在外兮,何时反省?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一旦交兵兮,蹈刃而死.骨肉为泥兮,衰草沓芒.魂魄幽幽兮,不知所往.壮士寥寥兮,付之荒唐.勿守空营兮,粮道已绝.指日擒羽兮,玉石具伤.汉王有德兮,降卒优抚.备好酒食兮,送还故乡.当此永夜兮,急速反省.及早散楚兮,免死殊方.我歌岂诞兮,天谴告汝.汝岂知命兮,无谓渺茫. 《史记索隐》司马贞留侯倜傥,志怀愤惋.五代相韩,一朝归汉.进履宜假,运筹神算.横阳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静乱.人称三杰,辩推八难.赤松愿游,白驹难绊.嗟彼雄略,曾非魁岸.《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李白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良》王安石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於此每从容.固陵始议韩彭地,复道方谋雍齿封.《游留侯洞》(清)邵弘杰 昔年长揖谢封侯,好看黄冠遁迹幽.一击未消亡国恨,三期不再圯桥游.谷城有墓封黄石,古洞藏弓枕壁流.闻说长从赤松子,到今何处问缘由. 《四皓庙》(本为留侯慕赤松) 李商隐 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 《读张子房传吟》邵雍汉室开基第一功,善哉能始又能终.直疑后日赤松子,便是当年黄石公.用舍随时无分限,行藏在我有穷通.古人已死不复见,痛惜今人少此风. 蔡东藩《前汉演义》削平六合恣纵游,偏有奇男誓报仇;纵使祖龙犹未死,一椎已足永千秋.《张良》王安石留侯美好如妇人,五世相韩韩入秦.倾家为主合壮士,博浪沙中击秦帝.脱身下邳世不知,举国大索何能为.素书一卷天与之,谷城黄石非吾师.固陵解鞍聊出口,捕取项羽如婴儿.从来四皓招不得,为我立弃商山芝.洛阳贾谊才能薄,扰扰空令绛灌疑. 《博浪沙歌》夏完淳长空雁断边城破,博浪沙里恨几多?山悠花寂,芳草碧色,怎将此心托故国?回首情脉脉. 《留侯庙》曾国藩小智徇声荣,达人志江海.咄咄张子房,身名大自在.信美齐与梁,几人饱胔醢.留邑兹岩疆,亮无怀璧罪.国仇亦已偿,不退当何待!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遗踪今则无,仙者岂无给!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皠皠. 《博浪沙》陈孚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己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犹有民间铁未销? 《留侯洞》 (清)张楚玉汉家宫阙归秦京,汉室元勋韩地生.博浪明沙寒日色,钧阳古洞起秋声.祠遗故园归初去,封愿留侯淡世名.西望霜陵何所似,清风唯共碧泉鸣.《张子房》(宋)黎廷瑞早见沧海君,晚师黄石公.力士不得力,驱使芒砀龙.仁义以为椎,气盖百代雄.一击函谷碎,再击乌江空.从容一筹毕,全汉酬其功.何乃不自知,而以留见封.酂侯辱械系,淮阴叹藏弓.彼皆为人役,讵敢望此翁.辟谷岂其然,视世与谷同.可怜商山老,亦堕子术中. 《南园十三首》(李贺)(节选)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2.张良黄石公典故叫什么张良拜师的典故 张良(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3.张良,黄石公三试张良,方传兵书的故事,急求《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释译: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 经过几次考验,这圯上老人终于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就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黄石公。 4.请问秦末黄石公授给张良的是什么书秦末黄石公授给张良的是《素书》 圯桥授书 有一个典故大概大家都知道,黄石公故意把鞋子弄到桥下,张良毕恭毕敬的为老人拾鞋穿鞋,后来老人又几次考验张良,张良终于通过了考验,于是黄石公就把自己的一本书传授给了张良,这部书的名字有传说叫做《太e799bee5baa631333365636639公兵法》,其实是以讹传讹,这部书的名字应该叫做《素书》。 张良却没有把这部书传给后人,而是将书埋进了自己的坟墓。张良死后大约五百年,盗墓人从张良墓里偷了这本书,才在民间流传开来。 这段故事记载于宋朝人张商英为《素书》写的序里。张良虽然用这部书里的知识帮助刘邦取得了天下,但是张良也没有完全领悟书中的奥义。 此典故正式名曰“圯桥授书”。《素书》原序引。 黄石公简介 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 《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 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素书》,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 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后世流传有黄石公《素书》和《黄石公三略》。 5.求黄石公传给张良的《素书》原文素书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明重于后代。 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 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 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让过。贬酒阙jué色,所以无污;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近恕笃dǔ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物;瘅dàn恶斥谗,所以止乱;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cù。设变致权,所以解结;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 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 以明示下者暗àn,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缪Miào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 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惛hūn,女谒yè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 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得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 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弃玉抱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huī;国将衰者,民先弊。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生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须避之。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 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