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面的问题(1)①表现了抒情主人公送别之忧愁苦伤及别后郁郁离思的内心情感。 ②作者采用了烘云托月的表现手法。起首二句着重从眼前、从水陆两路,横向地展开送别图景(这二句写不知有多少车马大路上来往,扬起“路尘”;不知有多少船只扬帆东下,随波逐流;也不知有多少人长堤上折柳送别,以寄深情);第三句则着重从古往今来,纵向地展示送别情事。 一个“多”字,几乎将古今天下此中人事全都囊括。以上,词人没有具体写到个人送别情事,只客观叙写普遍的离情,只是“亦愁生”中才微露主观情感。 表现手法说成是衬托、对比、虚实相生等也是正确的。(2)“重望”表明先已望过,上片“隋堤远”数句是日落前望中之景,此时是送者抬头望新月,表现了送行者依依惜别心系行人的内心情感;并由此而产生了一个美好的向往:“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 这里“亭亭”二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月的意象女性化了,极尽委婉含蓄、生动形象、亲切感人之艺术效果。 十三、无。 2.宋词 张先的谢池春慢中的: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它是北宋流传较早的一首慢词。 正因为早出,所以与后来慢词多用铺叙手法不同,倒采用令词一种典型的谋篇布局--先景后情,分划显明:上片写贵家池馆春晓之景,下片写郊游遇艳相慕之情。而这景与情,即上下片之关系何在,骤读是不易明了的。 故最当细心咀玩体认。在高墙缭绕、院宇深邃里,时时听见黄莺的啼叫声。 绣花被未掩盖我,感觉寒冷,画幕显得明亮,方知已天明。依靠着红色栏杆上望去,眼前空旷阔大,飘飞的柳絮不知道有多少?小路上的草被人踏平,池塘的水渺渺无边。 时间久了风也静止,花与影子互相照料。 把尘香拂拭在马身上,去拜见才女,赶往城南道路。 她的秀姿艳丽,胜过别人的抹粉。千娇百媚胜出别人的轻蔑微笑。 斗姿色,他的鲜衣更绝,白色的衣服,如碾磨的玉一样,双蝉那样较小。叹气难得到,春天过了!琵琶流露怨声,都成了相思声调。 其中,双蝉应为秀足。望采纳。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目(1)通过风雨、寂寞的庭轩、残花、楼头画角、重门、明月、秋千影等意象,塑造出凄冷、孤寂、伤感的意境。 (2)本词主要运用了抒情、烘托、炼字、象征、拟人等手法,前三种较为主要,可以从中任选一种加以赏析。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 全词通过风雨、庭轩、残花、秋千影等清冷意象,寄寓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忧苦心境,词味含蓄隽永。(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这首运用了烘托的手法。 词中描绘了气候的忽冷忽暖,风雨至晚才停,侧面烘托了词人的心绪不安;通过描写隔墙的秋千之影,烘托出入夜后月明人静的凄清,进而烘托了词人的孤独寂寞和抑郁的心情。 示例三:这首词精于炼字。 “乍”“还”“方”精确地表现出气候和天气的变化,暗切微妙人情。一个“醒”字,暗示出酒醉之深和愁恨之重。 “那堪”二字,则揭示出为秋千影所触动的情怀之深。 示例四:这首词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残花”象征沧桑的人事,暗含词人对美好破灭的痛惜之情;“重门”象征紧闭的心扉,深刻地表现出词人抑郁的心灵。(若答“拟人”可从“送”入手赏析,分析合理,也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