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叶嘉蓝宋词赏析

1.《鹧鸪天》(宋词)(周国芝)鉴赏谢谢

诗词正文 鹧鸪天 宋·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

乍凉秋气满屏帏。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 那时同唱鹧鸪词。

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诗词注解 【注释】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②调:抚弄乐器。

③金猊:狮形的铜制香炉。这句指拨去炉中之香灰。

④西楼:作者住处。【评解】此词写梧桐秋雨引起的离愁别绪。

上片借景抒情。残灯将尽,屏帏乍寒,夜雨梧桐,声声别离。

下片写当日的欢乐和今日的凄凉。忆昔伤今,悲不自胜

全词和婉细腻,意境清幽。【集评】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因听雨而有感。

起点夜凉灯残之时,次写夜雨,即用温飞卿词意。换头,忆旧时之乐。

“如今”两句,折到现时之悲。“不听清歌也泪垂”,情深语哀。

----------------------这首词写秋夜怀人,回环婉曲,情景相生,而吐语天成,毫无着力痕迹。词中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怀念的对象是一位歌女,因久别相思而为之“泪垂”。

孙竞评周词曰:“清丽婉曲。”移评此词,亦可谓中肯之语。

上片首句“一点残红欲尽时”,写夜静更阑,孤灯将灭的景象。不说孤灯残烛,而说“一点残红”,盖油将尽则焰色暗红,形象更为具体。

写灯,则灯畔有人;写残,则灯欲尽而夜已深;注意到“残红欲尽”,则夜深而人尚无眠,都可想见。到下句“乍凉秋气满屏帏”,则从感觉凉气满屏帏这一点上进一步把“人”写出来了。

“乍凉”是对“秋气”的修饰词,虽然是从人的感觉得出,但“乍凉秋气”四字还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到了“满屏帏”,这才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起来,构成一种凉气满室而且凄凉满怀的境界。以上两句,从词人的视觉转到身上的感觉,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渲染托出。

以下两句再作进一步的铺展——“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上句似乎是笔锋一转,由室内写到室外了。

但如细加体味,这两句原是一个意,是透露出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的。离愁本是存在、潜伏着的,由于听到了“声声”,而触发,而加浓了。

这“声声”,是来自楼外的“梧桐叶上三更雨”。梧桐”一句,是为了渲染男主人公心中的离愁别恨而设置的,所谓“因情造景”者是。

这两句的落脚点仍是那听到了“声声”的人,即楼内人,写他的听雨心惊,这还是写的“室内”。两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词“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作者把“滴到明”的意思先寄在“残红欲尽”处,又把“叶叶声声”同“别离”即离情画了等号,也还是有点新意。

词的上片把人的感情写得如此深沉,却未用明着道出,而是于平淡之语中隐含款款深情。下片回忆中的欢乐之音与上片离别后的凄凉雨声,构成昔欢今悲的鲜明对比。

过变承接“别离”意脉,写出昔聚今离、昔乐今愁的强烈对比,主人公的感情波澜起伏更大。“调宝瑟”三句是对昔日欢聚的追忆,由“那时”二字体现。

“调宝瑟”是奏乐,“拨金猊”是焚香,“同唱鹧鸪词”是欢歌,三件事构成一个和谐的生活场景,也是艺术场景。从中交代出男主人公所以为之产生离愁别苦的那人是歌女身份,两人有过恋爱关系。

当时他们一个调弦抚瑟,使音调谐和;一个拨动炉香,使室中芳暖。在这无限温馨的情境中“同唱鹧鸪词”,此乐所以使他至今不忘。

“金猊”是铜制的燃香器具,成狻猊形。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记:“故都紫宸殿有二金狻猊,盖香兽也。

故晏公(殊)冬宴诗云:‘狻猊对立香烟度。’”“鹧鸪词”当指歌唱男女爱情的曲子。

“鹧鸪”在唐宋词中大都以成双欢爱的形象出现。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双双金鹧鸪”,李珣《菩萨蛮》中的“双双飞鹧鸪”,顾夐《河传》中的“鹧鸪相逐飞”,都是作为男欢女爱的象征。

本词用“鹧鸪词”作为“同唱”的内容,其用意也在于此。这个“同”字既揭示了主人公与“别离”者的关系,还追忆了温馨欢乐的昔聚之情,同时也就开启了今别孤单痛苦之门,盖言“那时同”,则“如今”之不“同”可知矣。

于是词笔转回到“如今风雨西楼夜”的情境,连贯上片。当此之际,许多追昔抚今的感叹都在不言之中了,只补一句,就是“不听清歌也泪垂”!本来因有离愁别苦而回忆过去相聚同歌之乐以求缓解,不料因这一温馨可念的旧情而反增如今孤栖寂寞的痛苦。

这个“泪”是因感念昔日曾听清歌而流,如今已无“清歌”可听了,而感旧的痛泪更无可遏止。为什么?如今身处“风雨西楼夜”,自感秋夜之凄凉,身心之孤独“泪”是因此而“垂”的。

“也泪垂”的“也”,正是从上句派生出来的,当然离不开昔日欢娱而今冷落这个背景。“不听清歌”四字,正是概括地写出了这个背景。

末尾两句,以“如今”作为昔与今、喜与悲的转折词,以否定语气点出别离之苦,再相见之难,较直说更发人深思。此词条用昔与今、悲与喜、正说与反说两相比照的手法,表情达意委婉曲折而又含蓄层深。

全词通体浅语深情,虽“江平风霁、微波不兴,而汹涌之势,澎湃之声,固已隐然在其中。

2.宋词耿玉真菩萨蛮赏析

五代耿玉真《菩萨蛮》 菩萨蛮 (五代)耿玉真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

欹枕悄无言,月和清梦圆。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

眉黛远山攒,芭蕉生暮寒。 释:这是一首北宋初年广为流传的一首词,笔致工巧,深婉动人,尽极抒写一位温柔多情、敏感娴静女子之念思之情,陈廷焯评赞该词:“如怨如慕,极深款之致。”

据阮阅《诗话总龟》等书记载:“南唐卢绛病痁(shān,疟疾),梦白衣美妇歌曰:‘玉京人去秋萧索’云云。”给这首词蒙上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世称为“鬼词”,可见人们对其喜爱之极。

上阙首句“玉京人去秋萧索”,点明亲人远去京师,春去秋至而音信全无。 “画檐鹊起梧桐落”,鹊起不顾,进一步暗示亲人一去杳然;庭院阒寂,怅然失望,梧桐叶坠之声亦清晰可闻,怀想之深,立见。

“欹枕悄无言”,夜不安寐,欹枕无言,用动作表现心理,形象而又委曲。 “月和清梦圆”,梦里依稀与亲人团聚。

词人把梦中团聚与中天月圆巧妙地交织一起,“圆”语双关,圆而不圆,梦境与现实、月色与人事两相反衬,思念之情愈婉愈深。 “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前后倒装。

“甚处砧声急”,深夜里不知什么地方响起阵阵捣衣声,把人从朦胧的睡梦中惊醒。“甚处”表明砧声从很远处传来,时断时续,并不太响,也符合乍醒恍惚情态。

这种响声亦把人惊醒,说明睡得不安稳,夜之冷清更甚,“急”未必实写砧声矣。 “背灯惟暗泣”,梦断神伤状。

眼前冷寂,梦中欢聚,两相衬照,益发伤神怅惘,岂不柔肠寸断、哀泣不止呀!一“暗”字,心中哭泣,为伤感之最。 “眉黛远山攒”,接“背灯暗泣”,给伤心之极攒蹙秀眉一特写,更将满膺思念、一腔哀怨,无法释怀而凝结于眉间黛远。

末句“芭蕉生暮寒”宕开,以景收束。“芭蕉生寒”凄冷之切,寒气直沁人心里,又不说破,辞婉情切,令人哀怨无端,为以景结情之妙笔。

此词上下两阙各用两仄韵、两平韵,平仄传递,情调亦由紧促转为低沉,与词意的转进相谐和。结构上一句景,一句情,间或情景双写。

在情与景的相映、相生、相融中,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婉曲而深切地袒露出来。

3.宋词赏析南乡子陆游归梦寄吴墙,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诗作用

楼主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首先更正你的错误:原句中的字是【樯】不是【墙】。

淳熙五年(1178)春二月,陆游自蜀东归,秋初抵武昌。这首词是靠近武昌时舟中所写。

上片写行程及景色。“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这是写身乘归吴的船只,虽经过许多水陆途程,但前程尚远。

吴樯:指归吴船只,愁前程的遥远,寄归梦于吴樯,也无非是表归心之急,希望船行顺利、迅速而已。

《秋思》:吴樯楚柁动归思,陇月巴云空复情。

《叙州》:又有“楚柁吴樯又远游,浣花行乐梦西州。

最后最重要的,在全诗中的作用:为全文奠定了基础和情感基调!(这个自己组织语言区瞎掰,可以参考《诗歌首句在全诗的作用》)

4.有谁知道王士祥老师的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的作业是什么

唐诗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 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 代表作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受: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5.宋词江梅引注释全文

这首词是睹梅怀人之作。作者在小序中说:“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即1196年。梁溪,是指江苏无锡。淮南,是指安徽合肥。所以这是作者在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是借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主要写结思成梦。“人间离别易多时”,开篇就写出“人间离别”的词作主题,从人生多离别的人生感喟引入。“见梅枝,多相思”,这句是写睹物思人,看到了梅枝,突然思念起他的恋人,相思之情,悄然而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作者的相思之苦。唐诗人卢仝《有所思》中也有“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句子。此句和姜夔的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类似的心境。“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写两人欢会梦境,是写作者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两人在梦中相会,小窗之下,携手同游,十分惬意。这里词人相思的内容,梦见的内容都没有直接表露,是欲说还休,欲露还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相思在‘见梅枝’之后,似见花而怀人,然证之‘几度’一句,则固未尝一日忘也”。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都是写现实中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见面。“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是写另一种梦境,与前一种梦境形成对比。今夜伊人不曾入梦,毫无踪迹,作者只好在凄冷的庭院中独自徘徊,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无限凄凉。“寒侵被,尚未知”作者太专注于在梦中寻找伊人,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更加表现了词人全身心的投入对恋人的追寻。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是写醒后离思。“湿红恨墨浅封题”,这是写词人所思念的恋人,含泪给词人写信的情景。泪痕滴湿了香笺,满含离恨的墨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一个“浅”字,却恰好透露出离恨之深。晏几道的《思远人》中说:“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姜夔的这句就是化用其意。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宝筝空,无雁飞”追忆恋人,古筝尤在,然人已在他乡,只有伊人当年弹奏的宝筝,徒然闲置。“无雁飞”有的解释说“雁”是指飞雁传信的意思,那这句是在说明通信困难,写好的信也无从传递,已经没有联系了。而有的解释“雁”是指古筝上的短柱。这句与“宝筝空”相连,还是在说词人与恋人相别离,宝筝犹在,只是再也无人弹奏。“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孤独无奈之中词人转向了对俊游旧地的揣想,“巷陌”依然而人事已非,大概只有枯树斜阳依旧,平添凄凉感伤之情。“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回想早时扁舟同游的约定,现在已经是很难实现了,这种凄苦的心境只好以低吟悲歌来抒发“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春草赋”是指淮南小山赋春草之作:“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感叹游者不归,暮春来临,岁月悄然消逝。姜夔也是化用其句,倾尽了无尽了离思。最后两句,“漂零客,泪满衣”,总收全词,戛然而止。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词人将对身世的感叹,离思的酸楚推到了极致。

纵观这首词,时空的不断转移是其重要特点。整首词梦境与现实,追忆过去与当下交织在一起。姜夔的这首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以蕴藉深挚见长,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6.《江城子》秦观的宋词赏析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赏析:

此为少游前期的暮春别恨之作。词之上片由“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起对往事的回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此词写柳,妙“弄春柔”一语,笔意入微,妥贴自然,把拟人手法于无意中出之,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此词写愁,妙引而不发,语气微婉,最后由景触发一个巧妙的比喻:清泪、流水和离恨融汇成一股情感流,言尽而情不尽

7.有谁知道王士祥老师的选修课唐诗宋词鉴赏的作业是什么

唐诗代表人物 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等 宋词代表人物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柳永等 代表作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全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受:本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8.求 辛弃疾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词赏析 500字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遭当权者忌恨,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好友陈亮(字同甫)到带湖拜访辛弃疾,他们促膝畅谈,共商抗金北伐大计。分手后又相互赠和,言志抒怀。《破阵子》便是辛弃疾寄给陈亮的一首以抒壮怀的词。词中追忆了昔日起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渴望杀敌报国、收复中原的雄心,也表达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是现实醉态的写照。辛弃疾遭贬闲居,胸中郁闷,唯有借酒消愁,不觉酩酊大醉。然而酒醉之后也不忘收复大业,于是,拨亮灯光,深情的注视曾经伴他驰骋杀场的宝剑.“挑灯”意为将油灯拨亮,用词十分精当,既点明“看剑”的时间是夜晚,又极其细致的勾勒出词人仔细端详宝剑的神态,从而显示出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杀敌报国的迫切愿望。开篇一句虽是“醉态”描写,但醉意朦胧中抽剑在手,蕴含杀机,为全篇定下了雄浑的基调。

从“梦回吹角连营”到“ 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的是梦境。“梦回”二字点明此事。梦境中又回到了当年的军营生活,耳边传荡着阵阵响亮的号角。南渡近三十年,词人梦寐以求就是能重新指挥千万雄师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是写战前的充分准备。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充足的给养保证了将士们旺盛的士气,雄壮的塞外之音鼓舞了将士们必胜的斗志。虽未开战,但词人已表达出了胸有成竹、战无不胜的信心。

“沙场秋点兵”预示着激战即将开始。仅仅五个字,就把雄壮威武的阵容描绘的栩栩如生。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冲锋陷阵的人马,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所有这一切构成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显示了将士们无坚不摧的决心。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它如特写镜头,使我们好像看到了的卢马在战场上风驰电掣般飞奔,义军与敌人展开激战,开弓放箭之声如霹雳轰响。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的描绘了战斗场面的激烈,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英勇无比的英雄形象,是词人早年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描写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抒发英雄的理想.这两句的意思是生前要报效祖国、收复中原,死后要留下建功立业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忠君报国的理想,使词的感情上升到了极点。

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词的感情突然从高亢跌落下来,转为低沉。词人的理想是收复中原,现实却是当权者偏安江南。词人只能一声悲愤的长叹,尽吐壮志难酬的感慨。此句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照应,都是描写现实,又与中间的梦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更有利的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

这首词基调豪迈高昂,大气磅礴,艺术成就极高。其一,构思层层递进。整首词按照“醉态—梦境—现实”谋篇布局,有条不紊。梦境中又展现了“战前准备、沙场点兵、冲锋陷阵、功成名就”的多方面情形,生动的描绘了一个爱国者驰骋沙场的全过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而领略到作者运笔自如而又章法严谨的特色。其二,结构奇特巧妙。双调词一般是上片写景,下篇抒情。这首词打破了这种格式,首尾两句相互照应,描写现实,中间八句一气呵成,描写梦境,梦境里追忆往事,豪迈激昂,现实中壮志难酬,沉痛悲愤,二者对比鲜明,深化主题。这种奇特巧妙的结构与内容配合得天衣无缝,显示了辛弃疾在艺术上的独创精神。

9.唐诗宋词鉴赏 阙题 刘眘虚

这首诗原来应是有个题目的,后来不知怎样失落了。唐殷璠《河岳英灵集》在辑录这首诗的时候就没有题目,后人只好给它安上“阙题”二字

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

“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

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至”字和“随”字。它们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一片繁花似锦的神情。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 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 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 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 清辉照衣裳。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