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舟过安仁有关的其他诗句

1.古诗《舟过安仁》的诗句及重点字的意思

]原文 舟过安仁 【南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安仁:县名。

江西省余江县,宋时设县,民国时期因与湖南省安仁县同名故改名。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

“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 使:使用,利用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拿雨伞当帆,让船开动.体现出儿童的聪明、天真。

[编辑本段]释文 一只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舟过安仁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座白塔;近看,大地披上了一层薄纱。

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两旁的芦苇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苇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芦苇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

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颗颗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的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编辑本段]简介 这首诗浅白如画,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聪明。

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的敏捷。 本诗收录入人教版第十册:5古诗词三首 中的第二首。

[编辑本段]赏析 词句解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杆(撑船用的)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杨万里写田园诗,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

他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①梅子留酸软牙齿,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②松阴一架半弓苔,偶欲看书又懒开。戏掬清泉洒蕉叶,儿童误认雨声来。)

可以参阅。不同的是,《舟过安仁》是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杨万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

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 杨万里(1127-1206年),汉族,字廷秀,号诚斋。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宋朝杰出的诗人。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其勉励与教诲。

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

乾道六年(1170年)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

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

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

十四年(1187年),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

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年),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

2.舟过安仁(古诗)

《舟过安仁》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把撑船的长竹篙收起来,坐在船里。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孩童的稚气和可爱行为感染,从而创作了此诗。

名家点评

现代毋永利《古诗观止》:这首诗浅显易懂,充满情趣,诗人抓住了那有趣瞬间,展示了两个孩童的可爱和机智。

诗词典故

宋朝诗人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的小孩。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地坐在那里,脸上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

诗词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3.舟过安仁这首诗的诗意

诗意: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扩展资料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

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两个小孩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

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诗人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孩童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

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4.古诗《舟过安仁》的诗句及重点字的意思

一、《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二、重点字的意思 1、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2、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3、棹:船桨。

4、怪生:怪不得。 5、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三、文字赏析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看到的情景。

两个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诗人的注意,是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撑船用的竹竿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见,此时诗人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诗人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

疑窦的解开,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是恍然大悟。 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在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竹篙,停下船桨,张开了伞。

而诗人悟到了两个小孩之所以没下雨也张开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 诗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儿童身上,全诗都是写儿童的稚气行为。

诗人非常善于利用儿童稚态,起到点化诗境的效果。诗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两个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聪明伶俐赞赏有加。

当然,从中也可以看出诗人的童心不泯。表达了诗人对孩童的喜爱和赞赏。

四、名家点评 《古诗观止》:这首诗浅显易懂,充满情趣,诗人抓住了那有趣瞬间,展示了两个孩童的可爱和机智。 。

5.把舟过安仁编成一首古诗三百字左右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长歌行》) 2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北朝民歌《敕勒歌》 ) 3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诗》) 4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 5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7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8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9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10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 11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12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13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14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15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16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 18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1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2 20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21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22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23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24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5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26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27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8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9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30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 31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 员外》) 32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33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 翃 《寒食》) 34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35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36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37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38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39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白居易《池上》) 40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41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3 4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江雪》) 4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4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45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46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47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罗隐《蜂》) 48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49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0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51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 52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 楼醉书》) 53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 54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惠崇 《春江晚景》 》 ) 5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56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5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58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59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60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 61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凉有感》)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下载券 40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1234567890ABCDEFGHIJKLMNabcdefghijklmn!@#$%^&&*()_+.一三五七九贰肆陆扒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你可能喜欢 初中古诗文必背 人教版一到六年级日积。

小学语文一至六年级古。 小学生必背古诗75首 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 初中生必背文言文及古诗文(常考名句) 9页 免费 初中生必背古诗文50首 9页 。

6.舟过安仁的诗意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

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诗人杨万里是我国古代的诗人。

一天,他乘着船往安仁的方向行驶,那时候,天空被白白的雾笼罩着,远看像堵白墙;近看,大地被披上了一层簿纱。这种白雾不是一片片的,而是整个的,天地连着,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是白茫茫的,两旁的芦荟是深绿色的,偶尔有一两只翠鸟飞到了芦荟上头,叽叽喳喳的叫着,它在微风中翩翩起舞,姿态优美。岸上,草叶碧绿,带着一棵棵露珠。

杨万里看见了另一艘船在行驶,船上悠悠自在地坐着两个六七岁的小男孩,那两个小孩穿着鲜艳的衣服,他们没有划船,而是无忧无虑的坐在那里,脸上总是嘻嘻哈哈的,只见他们拿出了一把雨伞,诗人看见了,很奇怪:天上也没下雨为什么要打伞?他看着看着,噢!原来是那两个小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的,怪不得不下雨还打伞呢!诗人对这两个小孩充满了童真和稚气的行为感到羡慕,因此,他当时作了一首诗: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42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