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最短的诗歌《吴越春秋》的译文中国古代最短的诗歌——《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作品原文 弹歌①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②。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弹歌(dàngē):古歌谣名。汉·赵晔《吴越春秋·勾来践阴谋外传》载,范蠡进善射者稀,勾践询以弓弹之理,陈音于应对中引古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诗源》卷一有《自弹歌》一首,曰:“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文心雕龙·章句》作“《竹弹》之谣”。 ②宍(ròu 肉):“肉”的古字。 【译文】 去砍伐野竹,连接百起来制成弓; 打出泥弹,追捕猎物。 《弹歌》选自《吴越春秋》。《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时期,越国的国君勾践向楚国的射箭能手陈音询问弓弹的道理,陈音在回答时引用了这首《弹歌》。《吴越春秋》为东汉赵晔所著,成书较晚。但从《弹歌》的语言和内容加以推测,这首短歌很可能是从原始社会口头流传下来而经后人写定的。这是一首反映原始社会狩猎生活的二言诗,句短调促,节奏明快,读来很有情趣。 全诗才八个字,却写出了从制作工具到进行狩猎的全过度程。 2.吴越音韵古诗词有哪些1.《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据说这是中国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古诗。 载于《吴越春秋》,系上古炎黄曲。 《吴越春秋》记载的这首《弹歌》,相传是黄帝时代产生的一首民间歌唱,它仅用了四个二言体的短句,就极其简括地描述了原始狩猎劳动的全部过程。 作品八言四句,每句二言,一律是动宾结构。 作品用极凝练的语言完整地描述了先民们狩猎的全过程。你看: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弓箭;飞土,出发打猎了,尘土飞扬;逐肉,箭头追逐着动物,射到猎物了。 把一个原始的狩猎场面写的多生动,多有气势!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3.汉代《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引用了一首被公认为中国最古老的解读中国最古老的诗歌 2015年02月01日00:10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是竹类植物的起源中心。从上古先秦到近现代,我国历代诗人寓情于竹,留下了许多咏竹的壮丽诗篇。在阅读《绿竹神气——中国一百首咏竹古诗词精选》时,发现一首古老的二言古遗诗《弹歌》很不寻常。 这首诗只有八个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最直观地看,此诗为什么诗名是《弹歌》呢?古代诗歌命名有三种方法:一是内容,如《汉书》里的“舂歌”;二是人物,如《战国策》里的“荆轲歌”;三是开头,如《孟子》里的“沧浪歌”。诗名《弹歌》不符合任何一种命名方法。 首先查阅此诗出处。此诗的诗文最早出现于东汉的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后来明朝的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一回“美人计吴宫宠西施,言语科子贡说列国”也用此句:“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但没有此诗的名子。 查阅文论书籍。梁代的刘勰《文心雕龙》中有两处简短的评述,在《通变第二十九》中说:“黄歌《断竹》,质之至也。”在《章句第三十四》中说:“寻二言肇于黄世,《竹弹》之谣是也。”很明显,诗名《断竹》符合“开头”命名法,但《竹弹》名子是怎么来的呢? 《竹弹》和《弹歌》都有一个“弹”字,根据三种命名法,排除“人名”和“开头”两种方法,只能是根据诗的内容命名的,但诗中并没有“弹”的字眼和含义。那么,这首诗怎么和“弹”产生关联呢?也就是说这个“弹”字是什么意思呢?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再回过头来看此诗出处《吴越春秋》,发现了一点线索。“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从“作弹”推测,“弹”很可能是一种原始武器。 这使我们想到《说苑》卷11《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中“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这是战国时期梁惠王同名家代表人物惠子的一番对话。《辞海》也说“弹“是“以竹为弦的弓”。此处是名词,读dn。可见,“弹”是一种弓,《弹歌》也即是关于“弓”的歌。 那么,《弹歌》名子起源于何时呢?民国时的王启明先生《歌谣论集》认为:“《弹歌》的时代,发生在黄帝以前,为我国最古老的歌谣。”并指出《弹歌》诗名是在清朝时的沈德潜所编《古诗源》中,作为“二言古遗诗”题名为《弹歌》(上海北新书局一九二八年九月版)。 这样,《弹歌》的含义和渊源都得以考察清楚。但是依然说服力不足,因为这八个字与“弓”的关联性不强。这首诗的前两句是描述制作弓,后两句是说使用弓。这样表达过于简略,使我们不好理解如何做弓和射猎。很有必要查阅更多资料以求还原佐证。 查阅《康熙字典》在解释“肉”时引用了此诗,但内容是“绝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里的“绝”不是“断绝”之意,而是古语里的“横穿”和“穿越”之意,如陆游诗《夜泊水村》中“老子犹堪绝大漠”。若把“绝竹,续竹”理解为在竹子两端钻上孔,再连起来制成弓,则合情合理。 这样,“制作弓”的过程就很清楚了,但是“使用弓”却还是不太清楚,“飞土”的含义也不太明白。查阅1997年编就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在“江苏卷”发现一首《斫竹歌》:“杭唷,斫竹,嗬哟嗨!杭唷,削竹,嗬哟嗨!杭唷,弹石,飞土,嗬哟嗨!杭唷,逐肉,嗬哟嗨!” 这首《斫竹歌》很有名,曾在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在“2008年中国长江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张家港口岸建港四十周年文艺晚会”上被当地河阳居民演唱,上了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栏目。更为有趣的是,这段歌词对于我们解决疑问提供了详细的线索。 这段歌词是“斫竹,削竹,弹石,飞土,逐肉!”这里的“弹(tán)石”是说弓射出去的不是“箭”,而是“石”,这也许就是古代“弹”与“弓”的主要区别。“弹石”以后产生了“飞土”,即是尘土飞扬的场面。这样既形象生动,又符合涉猎特点。 综合以上考证,这首《弹歌》可以完整还原为“斫竹,断竹,削竹,绝竹,续竹;弹石,飞土;逐肉!”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此诗的命名原因和叙事过程,而这种还原法也可为我们整理古代原始劳动诗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4.文言文《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的翻译越国的先君无余,是被分封的夏禹的后代。 禹的父亲鲧,是帝王颛顼的后代。 鲧娶了有莘部落的女儿,名叫女嬉,到了壮年还没生育,当她在砥山游玩的时候,发现一颗薏苡珠而把它吞了,心神好象被人触动了一样,因此而怀了孕,结果剖开胸膛而生了高密。 鲧落户在西羌,地名叫石纽。 石纽在今蜀郡西川县。 帝尧统治的时候,遇上大水弥漫,天下都沉没浸泡在水中,九州之间阻塞隔绝,长江、淮河、黄河、济水四条大河淤塞不通。 于是帝尧便担忧中国不得安乐,哀怜百姓遭受祸殃,就命令四方诸侯之长,让他们推荐贤能的人,将任用他来治理洪水。 从首都直到四方边远地区,没有谁推荐人才,帝尧没有可任用的人,四方诸侯之长就推举鲧而把他引荐给了尧。 帝尧说:“鲧这个人,违抗命令,残害善类,不可任用。” 四方诸侯之长说:“把他和大臣们相比,还没有谁及得上鲧。”尧便任用鲧治理洪水,鲧接受任命后九年,治水的工作仍然没有成效。 帝尧愤怒地说:“我早就知道他没有能力治水啊。”于是就另外访求人才,得到了舜,就让他代理操办天子的政务。 舜到各地视察臣属的工作,看到鲧的治水没有成效,就谴责鲧而把他流放到羽山。 鲧跳到水中自杀,变成了黄色的三脚鳖,因而成为羽渊的神。 舜和四方诸侯之长推举鲧的儿子高密来治水。 四方诸侯之长对禹说:“舜因为鲧治水没有成绩,所以提拔你继承先父的事业。” 禹说:“是!小子敢尽力于先父的事业来统领天意么?我只是受到委任罢了。”禹伤心父亲的使命没有完成,于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又在黄河中逆流而上,走遍济水,考察淮河,象这样竭尽全力、呕心呖血地在外奔波,七年之间,听见音乐也不去欣赏,经过家门也不进去,帽子被树枝等挂住了也不回头看一下,鞋子掉了也不穿上,但治水的工作还是未见成效。 他忧愁地深深思索着,于是就查考《黄帝中经历》一—这大概是圣人所记录的,那书上说:“在九嶷山东南的天柱山,号称宛委山,赤帝就居住在这山上的宫殿里。 在那山崖的顶上有一本书,用有花纹的宝玉托着,用厚厚的大石头盖着,这本书用的是黄金制的简札,简上是青色的宝玉连缀成的文字,用白银制成的绳子编联起来,那书上的文字都凸出在筒片上。” 禹于是就到东方巡视,登上了衡山,杀了白马用它的血来祭祀山神,仍没有见到他所寻觅的神书。 禹于是登上山峰,仰天长啸,恍惚之间睡着了,因而梦见一个身穿红色绣花衣的男子,自称:“我是玄夷苍水的使者,听说皇帝派文命到这里,所以来等候你。 现在还不是那看神书的时候,我将告诉你这日期。 不要认为我是在开玩笑地吟唱,我本来就老在覆釜山依着曲子来歌唱。” 这男子向东掉过头对禹说:“想要得到我山神的书,必须在黄帝峰下斋戒,三月庚子日,再登上山顶揭开石头,那黄金简札的书就在那里了。”禹退下山去,又整洁身心,在三月庚子日,登上宛委山,拿出了黄金简札的书,查阅了黄金筒札上的玉字,了解了疏通河道的原理。 于是禹又回到了衡山,凭借四种交通工具去巡视河流,从霍山出发,轮流到五岳停留。 《诗》云:“逶迤而去那南山,大禹曾经治其间。” 于是禹巡视了长江、黄河、济水、淮河四条入海的河流,与益、夔一起谋划。 他巡视到大山大湖,就召见那里的神仙而向他们询问山河的脉络条理、金银宝玉所蕴藏的地方、该处鸟兽昆虫的种类以及四面八方的民间习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所拥有的土地里数,让益分别记录下来,所以把这些记载取名叫《山海经》。 禹三十岁了还没有娶妻,巡视到涂山,怕娶妻的时间太晚而违背了婚姻制度,于是就托辞说:“我娶妻,一定得有先兆。”于是有一只九条尾巴的白色狐狸来到禹的跟前。 禹说:“白色,就是我衣服的颜色;那九条尾巴,是称王九州岛的证验。 涂山的歌谣唱道:‘独行求偶白狐狸,九条尾巴大又长。 我家幸福又欢乐,所来客人是帝王。 组成家庭结成双,我去以后他兴旺。 上天与人彼此间,遵循此言就通畅。 ’这兆征已经很明白的了!”禹于是娶了涂山的女子,把她叫做女娇。 娶女娇只过了辛、壬、癸、甲四天,禹又外出巡视了。 十个月后,女娇生了儿子启。 启生下来不见父亲,日日夜夜哇哇哇地啼哭。 禹出外巡视,派太章测量东西的长度、竖亥测量南北的长度,充分地测量了八方尽头的广度,普遍地掌握了有关天文地理的各种数据。 禹渡过长江到江南视察河道的时候,有条黄龙用背驮起他的船,船里的人非常恐惧,禹却嘿嘿嘿地笑起来,说:“我从上天那里接受了命令,竭尽全力来为亿万民众操劳。 活着,是一种天性;死去,是一种命运。 你们为什么要这样害怕呢?”他脸、色一点儿也没变。 对船上的人说:“这条龙是上天拿来给我使用的工具啊。” 那条龙就拖着尾巴、丢下了船只游走了。 禹向南来到苍梧山考核官吏,却见到被捆绑的人,禹抚摩着他的背哭了。 益说:“这人犯了法,本来就该这样。 你为他哭泣,为什么呢?”禹说:“社会政治清明,民众就不会犯罪;社会政治黑暗,惩处罪过就会涉及到良民。 我听说:‘有一个男子不耕种,就有人因此而挨饿;有一个女子不采桑养蚕,就有人因此而受冻。 ’我。 5.吴越春秋(五年)这段谁能给翻译一下来个接力吧,我试着译第一段: 子胥之吴,乃被发佯狂,跣足涂面,行乞于市,市人观罔有识者。 翌日,吴市吏善相者见之,曰:“吾之相人多矣,未尝见斯人也,非异国之亡臣乎?”乃白吴王僚,具陈其状。“王宜召之。” 王僚曰:“与之俱入。” 吴子胥来到吴国,披头散发假装癫狂,跛着脚涂着面,在街头行乞,街上没有认出他的人.第二天,吴国街市有个善于看相的人看见了吴子胥,对吴子胥说:我给人看过的相多了,还没有见过像你这样的人,你不就是他国流亡的大臣吗?于是报告吴王的谋士,把见到的情况告诉给他.并说:大王应该召见吴子胥.吴王的谋士说:让吴子胥和我一起去见吴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