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用古诗词表达“我不爱你了”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全文是“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翻译成现代语言大概就是说,想留住情郎却无济于事,他酒醉后登上画船,扬帆而去。碧波荡漾的春江中,那船儿一定乘风疾驶,黄莺啼晓之声,会充满他的耳际。 渡口空空荡荡只剩下杨柳郁郁青青,枝枝叶叶都满含着别意离情。从此后休要寄锦书再诉衷情,画楼里的欢娱不过是一场春梦,那山盟海誓毕竟空口无凭。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汉乐府《有所思》 全文是“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用咱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兄嫂也可能了知道此事,哎……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 这首词大家可能没见过也没听过,不过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闻一多全集》中写道:“庄述祖谓此与《上邪》为男女问答之辞,当合为一篇。案庄说允为妙悟。然细玩两篇,不见问答之意,反之,以为皆女子之辞,弥觉曲折反覆,声情顽艳。《上邪》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吧? 《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 对,以前热播的《还珠格格》里面紫薇和尔康他们那句很出名的: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不过据上海师范大学李定广教授透露,是因为琼瑶奶奶小时候背书的时候背错了,“陵”和“棱”搞错了才会出现这种巨大的意思差别的。 2.如何用一句古诗表达"我不爱你了卜算子·赠妓【宋】谢直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 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这首词出自南宋谢直,他早年颇有志向。 但因仕途多舛,意志消磨,从此寄情风月,沉湎青楼。这首词当作于此时。 据记载,他常留恋青楼,忽然有一天,想家了,他匆匆忙忙辞了官,青楼里有一个妓女一直追到江边,痛哭流涕,依依不舍,谢直取下头巾,写下了这首《卜算子·赠妓》上半阙,“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当是谢直将要乘船离去时的环境描写。我们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词的时候还并未上船,所以可以来分析一下分别时谢直的情绪。 平:说明船行的很平稳。锁:说明有愁绪。 没有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快,也不像柳永“留恋处,兰舟催发”的不舍。说明作者有难过却毫不犹豫。 三、四句,“ 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这句很容易理解,大体意思就是各自归家,各自生活了。下半阙,写的就相当的绝情了。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断:是绝对的意思。用这个词就说明决心很重。 思量:就是想念,相思的意思。 对比苏轼的《江城子》“不思量,自难忘”一个用情至深,不刻意想念,也永远不忘。 一个绝情之极,自己绝对不想念,也要对方断了念想。最后两句,“ 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这句话更是绝情之极了,上半句,说明不知名的妓女对谢直绝对是动了真情,下半句,就让她把这颗爱慕之心移情别恋。 大抵,在谢直心底,她是个妓女,不过是逢场作戏,也只是露水姻缘。不是说所有男人都无情,但或许大部分男人都花心。 这首决绝词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却也让人为这个妓女拘一把同情之泪。 3.用古诗词来说分手,说「我不爱你了」,有没有特别美的双桨浪花平,夹岸青山锁。你自归家我自归,说着如何过?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谢希孟《卜算子》 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出土于敦煌莫高窟唐朝的和离书。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写情》李益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 李商隐 我断不思量,你莫思量我。将你从前与我心,付与他人可! ——《卜算子》谢希孟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古艳歌》 先吃饭,后补上 4.描写你爱的不爱你的古诗句这是一句流传很广的诗句,在文学作品中被引用过太多次了,连穷摇小说中都有。 并且已经有很多版本,所以很难考证那个才是原版。 但从能够查到的出处,按出现的时间顺序,应该是元代高明所著的《琵琶记》最早。 网上有帖子说最早的出处是《封神演义》,但《封神演义》为明代天启年间所作,而《琵琶记》却是在元末,所以《琵琶记》最早,除非找到比《琵琶记》更早的。但是更早的至今只能找到半句,在唐代齐澣的诗中有“将心托明月,流影入君怀”的说法,这不能算。 以下为引语: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封神演义》第十九回——且说妲已深恨:“这等匹夫!轻人如此。 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满沟渠?反被他羞辱一场。管教你粉身碎骨,方消我恨!”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六——“那女子不曾面订得杜郎,只听他一面哄词,也是数该如此,凭他说着就是信以为真,道是从此一定,便可与杜郎相会,遂了向来心愿了。 正是:本待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金瓶梅》第四回——柔玉见世贞语意皆坚,垂泪叹道:“唉!罢了,正是,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奴有从兄之意,兄却如此无情;如今在你面前,我丑态尽露,反招君笑,有何脸面为人,留得此画又有何用,罢!不如与画同尽,抹去世上耻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