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苏轼南乡子译文

1.苏轼《南乡子》解释

作者:苏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2。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3。万事到头都是梦4,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5。

全部注释

1.苏轼《与王巩定国》:"重九登栖霞楼,……坐中识与不识,皆怀君。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又,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均云"栖霞楼",题作"涵辉楼",或误。徐君猷,时为黄州知州。

2.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

3. "佳节"两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若为,如何,怎样。

4.潘阆《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

5.黄花,即菊花。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重九作于黄州。

开篇写登高所见,时届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两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下面接写人之游兴,"风力软"引出破帽恋头,反用孟嘉之典,戏谑中带点自嘲,诙谐中隐现几分牢骚,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评云:"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

下片感叹"人生如梦",因此应当惜取当下之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游赏。苏轼词中,常常流露此意,《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云"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而黄苏《蓼园词评》:"'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风蝶之恋香乎?"可见,苏轼词中屡陈此意,亦不失为旷达的手段之一。

2.求苏轼《南乡子》的全诗和解释

联系诗词的写作背景,杨元素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就是说当时杨元素调到杭州,旧友相逢不过两月,而苏轼又从杭州调走,当时交通还是相当不方便的,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好不容易以为相逢了又要分开(古代友情当真深),那么肯定是有表达诗人和旧友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另外,苏轼是升迁,而第二句也很明显,何日功成名就,这是苏轼的抱负。功成名就遂了心愿。衣锦还乡的时候与君畅饮。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对未来的向往之情。

后面第三句开始安慰朋友,不用太难过,从来分别都是难过却无法避免的,这也说明了诗人豁达的心胸。

最后一句,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想到你的政绩堪比羊祜,恰好你也姓羊(杨),相信你今后会有更大作为啊!这是反过来在调笑安慰朋友了。可见苏轼之情怀。

3.求苏轼《南乡子》的全诗和解释

联系诗词的写作背景,杨元素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就是说当时杨元素调到杭州,旧友相逢不过两月,而苏轼又从杭州调走,当时交通还是相当不方便的,下次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见,好不容易以为相逢了又要分开(古代友情当真深),那么肯定是有表达诗人和旧友即将分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另外,苏轼是升迁,而第二句也很明显,何日功成名就,这是苏轼的抱负。

功成名就遂了心愿。衣锦还乡的时候与君畅饮。

表达了诗人胸怀大志,对未来的向往之情。后面第三句开始安慰朋友,不用太难过,从来分别都是难过却无法避免的,这也说明了诗人豁达的心胸。

最后一句,拿着残灯送你归去,走过河塘,想到你的政绩堪比羊祜,恰好你也姓羊(杨),相信你今后会有更大作为啊!这是反过来在调笑安慰朋友了。可见苏轼之情怀。

4.苏轼《南乡子》解释拜托各位大神

南乡子(苏轼)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东武是密州,余杭是杭州,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云云.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些许盼头"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吧,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再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清醒何妨酒醉何妨,含笑何妨挥泪何妨.已经走过的岁月如今娓娓道来,再动情,也不过是过去的承载体,酒杯边的谈资,谈什么不是谈?谈岁月总让人觉得愁云惨淡. 不用诉离殇,苏大胡子对给他饯行的杨元素说,痛饮从来别有肠.是豪迈还是离愁百转千回,完全不必费神分辨.离殇从来是不用诉,诉不出的.痛哭也好微笑也罢,从来不同的人的表露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可是一般的殇.突然想起在张小娴小说里反复出现过的一个句子,既然注定是悲剧,我们接吻来分离.是的,既然结果是无法更改的,就不要诉,不要哭,不要说,不要挽留,不要企求不分离.接吻与痛饮,原来都是一样的情致缭绕,辗转缠绵.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该当有蛙鸣声做伴吧?荷花有么?塘边的草有多高?苏大胡子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苏蔡米黄里居首,才华不用说,是横溢完了还可竖溢的,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

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说起羊祜,突然想起了金庸里的痴情浪子杨过,其名与羊祜近,金大侠借题发挥,说到堕泪碑,说到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说到杨过早经离丧,再牵扯着杨过为郭襄十六生辰大操大办,再远一点,又有郭襄为了心底那个越久越抹不去的名字寻遍天涯海角,再有,四十岁的郭襄终于大彻大悟,削发为尼,创立了峨嵋派。

热热闹闹的开场终究只落得清冷收场,多一个人青灯古佛旁。 巧的是,苏轼自幼生活的眉山,与峨眉山相去不远。

5.苏东坡《南乡子》谁能白话文解释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怀

不为求分,只为交流。

南乡子•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杳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③。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④,堕泪羊公却姓场。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③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④河塘:指沙河塘,在杭

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⑤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前两句表达别后思念之情,接下来两句却让人看尽世人的悲哀.为什么有思念,为什么有无可奈何,为什么有离殇有堕泪,原来只为心中还存了一点功名的热望,总想现在的劳累奔波,或许有个指望,可能些许盼头"何日功成名遂了",到时,"还乡",这和衣锦还乡是一个道理的吧,背井离乡,亲朋相识却不得见数载经年,一切的一切求一个功成名遂再还乡.再好好坐下,酒到杯干,细数这些年来的如意不如意,陪公三万场,将缺失的岁月再补回,再重拾,再追忆.清醒何妨酒醉何妨,含笑何妨挥泪何妨.已经走过的岁月如今娓娓道来,再动情,也不过是过去的承载体,酒杯边的谈资,谈什么不是谈?谈岁月总让人觉得愁云惨淡.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这两句描绘了一幅送归图,灯火已残,斯人独行月下.是七月的事情了,那时的河塘边该当有蛙鸣声做伴吧?荷花有么?塘边的草有多高?苏大胡子擅书画,赫赫有名的宋四家苏蔡米黄里居首,才华不用说,是横溢完了还可竖溢的,可是官海沉浮,身不由己。一把辛酸泪,到底难以掩饰,痛饮到了最后,也没能硬生生逼住眼底的热气,“堕泪羊公却姓杨”,则是以杨绘比羊祜了。

6.苏轼《南乡子》的全文

苏轼的 《南乡子》

南乡子 和杨元素,时移守密州①

东武望余杭②,云海天涯两杳(有的作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③。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④,堕泪羊公却姓杨。

〔注〕①杨元素:名绘,熙宁七年(1074)七月接替陈襄为杭州知州,九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再为饯别于西湖上,唱和此词。 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余杭:杭州。 ③醉笑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此化用其意。 ④河塘:指沙河塘,在杭州城南五里,宋时为繁荣之区。 ⑤堕泪句:《晋书·羊祜传》:羊祜为荆州督。其后襄阳百姓于祜在岘山游息之处建庙立碑,岁时享祭,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这里以杨绘比羊祜,“羊”“杨”音近。

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此为东坡之词,后被辗转红尘的三毛引改为”醉笑陪君三万场,不诉离伤”。安妮宝贝也是爱恋这句的吧,里用过它。

自是向往,并心有模仿。想那聚散离合处,宽袖飘飘中的飞觞相望。那一刻,即便是水浸了眼眉,也舍不得眨一下的吧。就那样将所有低低的衷肠话所有稠密的心思简约为一个手势,笑着,坚持着,神情舒散,眼神清透。仿似从此可以不去计较情谊的虚实、不再执拗于红尘欢爱。这样的果敢和镇定,即便手擎的是一杯姿态内敛、内里炽热的鸠酒,也会一笑饮尽吧。那么回头再看醺笑微微里,那个手扬杯盏的姿势,它的美,真的是直抵内心。

如此笃定。就像眼睁睁看到大把大把的青春和爱呼啸而去也可以不为所动。就像明知千万场繁华只是幕落的前奏,拼了性命却也不要空枝的寥落。场场投入。场场轰烈。场场无悔。哪怕一路上寒雀满疏篱,内心有交战,也都可以做到气定神闲,笑而不答。这一切,只是因为太清醒。因为够聪明,所以清楚预期,不会有奢求。因为情谊太深厚啊,所以一颗心再玲珑通透,也不识了怨尤。“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样踏刃而舞的凛然和通达,让遇见的人心生敬意与怜惜,自此不忍诉离伤。

如此气度,真是痛快,何等风流。想那红尘百转的你与我,颓垣断井边踉跄过,姹紫嫣红里贪恋过,这一刻,利名竭,是非绝,所有的欠缺与圆满,都在这杯酒里,澈为静默。“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一刻,你一觞,我一盏,没有言语,没有计较,没有纠缠,没有爱憎,也就,无关离伤。这一刻,醺笑微微里,身前身后,胸臆之间,猎猎飞满了亮堂堂的大红锦缎。

7.南乡子.送述古苏轼的翻译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公元1074年夏(史料记载为北宋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的同僚与好友陈襄(字述古)移守南都(今河南商丘),苏轼追送其至临平(今余杭),写下了这首情真意切的送别词。

词的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离别之地临平镇和临平山,抒写了对往事无限美好的回忆和对友人的依恋之情。起首两句写词人对陈襄的离去特别恋恋不舍,一送再送,直到回头不见城中的人影,而那临平山上亭亭伫立的高塔似乎翘首西望,不忍郡守的调离。这种从眼前实景落笔而展衍开去与由景入情的写法,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增加了作品的深度。接下来三句写临平山上的塔,仍就眼前景物落笔,实则是以客观的无知之物,衬托词人主观之情。“谁似”二字,既意喻词人不像亭亭耸立的塔,能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又反映了词人不像塔那样无动于衷地迎客西来复送客远去,而为友人的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迎友人来杭又送友人离去的实际。

下片写词人归途中因思念友人而夜不成眠。晚风凄清,枕上初寒,残灯斜照,微光闪烁,这些意象的组接,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烘托了作者的凄凉孤寂心境。末句“秋雨晴时泪不晴”,用两个“晴”字把雨和泪联系起来,比喻贴切而新颖,加强了作者思念之苦的表现,读来叩人心扉,令人叹婉不已。

这首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将山塔、秋雨拟人化,赋予作者自身的感情和心绪,将无生命的景物写活。这种手法,表现出词人不凡的功力。

8.南乡子 陆游 翻译

南乡子·苏轼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送述古1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2。谁似临平山上塔3,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全部注释 1.述古,陈襄字,苏轼好友。熙宁七年(1074),陈襄杭州任满,移任南都(今河南商丘南)。

苏轼作此词送别。 2.唐·欧阳詹《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城、人皆不见。

此处稍作变化,谓见城而不见人。 3.临平山,在杭州东北。

苏轼《次韵杭人裴惟甫诗》"余杭门外叶飞秋,尚记居人挽去舟。一别临平山上塔,五年云梦泽南州。

"临平塔时为送别的标志。 这是一首送别词。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通判杭州,第二年陈襄接任杭州太守,二人虽为上下级关系,却又是酒朋诗侣,志趣相投,相契甚得。熙宁七年(1074年)陈襄移任南都,苏轼为此写了不少送别词,这是其中之一。

王文诰《苏诗总案》云:"熙宁七年甲寅七月,追送陈襄移守南都,别于临平舟中,作《南乡子》词。"已是临歧挥别,故与酒筵饯别词的写法有些不同。

上片回叙分手后回望临平山,变化欧阳詹句意,隐隐有物是人非之叹。"谁似"云云,以人比塔,写出与友人分手后的无限怅惘。

下片写归去之后情景。"荧荧"两字,既指残灯之微光,又指泪光之闪烁,顺势引出末句,以绵延不断的秋雨与思念之泪相比,新颖贴切,更显作者对友人思念之绵长。

这是苏轼早期词作,但已融入诗的笔法,显示出与传统词作"绮罗香泽之态"相异趣之处。 南乡子·苏轼 [编辑本段] 作者:苏轼 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1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2。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3。

万事到头都是梦4,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5。 全部注释 1.苏轼《与王巩定国》:"重九登栖霞楼,……坐中识与不识,皆怀君。

遂作一词云:'霜降水痕收……明日黄花蝶也愁。'其卒章则徐州逍遥堂中夜与君和诗也。

"又,苏轼《醉蓬莱》(笑劳生一梦)序云"余谪居黄州,三见重九,每岁与太守徐君猷会于栖霞楼。"均云"栖霞楼",题作"涵辉楼",或误。

徐君猷,时为黄州知州。 2.此句反用孟嘉落帽之典。

《世说新语·识鉴·一六》刘孝标注引《嘉别传》:"(孟嘉)后为征西桓温参军。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僚毕集。

时佐吏并著戎服,风吹嘉帽堕落,温戒左右勿言,以观其举止。嘉初不觉,良久如厕。

命取还之,令孙盛作文嘲之,成,著嘉坐。嘉还,即答,四坐嗟叹。

"后世重阳词,多用此典写名士风流气度。但东坡谓不落帽,颇见新意。

3. "佳节"两句,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若为,如何,怎样。

4.潘阆《樽前勉兄长》"万事到头都是梦,休嗟百计不如人。" 5.黄花,即菊花。

谓明日之菊花,色香俱减,故蝶见亦愁。苏轼《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此词于元丰五年(1082)重九作于黄州。 开篇写登高所见,时届深秋,水位下降,登楼远眺,见到泛着粼粼波光的碧水,江中沙洲也因水浅而显露出来,两句勾勒出宜人的清秋景色。

下面接写人之游兴,"风力软"引出破帽恋头,反用孟嘉之典,戏谑中带点自嘲,诙谐中隐现几分牢骚,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评云:"翻用落帽事,极疏狂之趣。" 下片感叹"人生如梦",因此应当惜取当下之良辰美景,开怀畅饮,尽情游赏。

苏轼词中,常常流露此意,《草堂诗余正集》卷二云"东坡升沉去住,一生莫定,故开口说梦。如云'人间如梦','世事一场大梦''未转头时皆梦''古今如梦,何曾梦觉''君臣一梦,今古空名',屡读之,胸中鄙吝自然消去。

"而黄苏《蓼园词评》:"'明日黄花'句,自属达观,凡过去未来皆几非,在我安可学风蝶之恋香乎?"可见,苏轼词中屡陈此意,亦不失为旷达的手段之一。 南乡子·绍兴太学生 [编辑本段] 绍兴太学生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绍兴太学生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颇具讽刺意味的小词。

作者用犀利的笔触,活画出洪迈出使金国丧志辱节的丑态,宛然一幅绝妙的讽刺漫画。 宋高宗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雍登位。

三月,宋高宗拟遣使赴金,洪迈慨然请行。此次奉使金国,洪迈原想坚持宋室南逃之前宋朝对待金国的礼节,所以他在给金主所上的国书中决不自称为“陪臣”。

(诸侯见天子自称“臣”,其随行大臣自称“陪臣”)到金都之后,金人说他所上的国书“不如式”,让他将国书中的自称改为“陪臣”,并让他按南宋以来宋金之间屈辱之礼来朝。

相关
下一篇
诗经意境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