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科举与与唐诗

1.科举制与唐诗繁荣的关系

4、促使唐诗空前繁荣的原因有①繁荣、开放、文化多元的背景 ②科举制的确立使中下层文人自信乐观、昂扬进取 ③太平盛世为人们提供了闲适的生活环境 ④唐朝诗人富有想像力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这道题目选D 科举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所以激励了下层文人的自信乐观,昂扬进取 所以是对的 ④唐朝诗人富有想像力 这个错在 唐朝科举考试中主要考诗赋这个不假,但是这并不属于唐诗繁荣的原因,诗人都有想象力,唐代并不是个案

谢谢采纳!

2.唐代科举与唐代文学的关系

一方面,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是唐代诗歌繁荣的结果,唐诗的发展促使科举以诗赋取士的兴盛;另一方面,在以诗赋取士的背景下,诗歌成为仕进的敲门砖,士子唯有善于此道才有希望跻身仕进之门,又必然促使士子将心血浇漓于诗的创作,由此形成推崇诗歌的社会风气,反过来促进唐诗的繁荣。 换句话说,唐诗的繁荣与科举以诗取士之风的兴盛是互为表里的。

以诗赋作为进士考试的固定格局,是在唐代立国一百年以后。而在这以前,唐诗已经经历了婉丽清新、婀娜多姿的初唐阶段,正以璀璨夺目的光华,步入盛唐的康庄大道。在这一百年中,杰出的诗人已经络绎出现在诗坛上,写出了历史经久、传诵不息的名篇。

这都是文学史上的常识。应当说,进士科在8世纪初开始采用诗赋的方式,到天宝时以诗赋取士成为固定的格局,正是诗歌的发展繁荣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广泛影响的结果。”唐代进士科主要考试杂文,到开元、天宝年间杂文已明确为诗、赋各一首,考试中以首场诗、赋最重要。

诗一般为五言八韵,通常称为试帖诗。赋为讲究声律对偶、重视声音协调、通常为八韵且以四六句式为主,又称律赋。进士试诗赋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构成了唐代文学特别是唐诗发展的背景,在唐代社会营造了重视诗赋的氛围。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政治

唐朝自从李渊开国以来,使得它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昌盛的时期,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唐朝前期和中期吏治清明,贤能人士在位,国家在正常的轨道上飞速发展。唐朝政府对外开放,出现了丝绸之路。

经济

唐朝经过“休养生息”之后,经济活跃,交通便利,前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奠定了经济基础。

思想文化

唐朝思想禁锢非常少,文字狱少见,为文学的繁荣发展创造了思想环境。唐朝政府儒释道兼用,各家思想兼容并蓄。各级学校的建立,诗歌取士的科举制度,以及各帝王对文学的爱好和提倡,都使得唐朝文学空前繁荣。

社会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思想开放,没有固步自封,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的佛教、梵剧、古日本、古朝鲜的文学和唐朝的互相渗透、融合,才出现了豪放、富丽的唐朝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文学

参考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3.唐诗与宋诗的区别从科举制角度

确切的说,应当叫唐诗、宋词。

一、唐诗1、唐朝的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选士制度上,有了新的发展,它总结了汉代到魏晋南北朝的选士经验教训,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点才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就可能使一般出身低微的知识分子有进入仕途的机会,打破旧的严格的封建等级界线,选拔某些有才干的人,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进步、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得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度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诗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3、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

这座高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有多方面的原因: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之前这一百多年,唐帝国的经济一直是上升的。

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化的繁荣。即使在安史乱后,由於南方的开发和南北交通保持畅通,经济和文化增长的势头也没有停顿下来。

这个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此其一。

其次,由“五胡十六国”极其纷扰混乱的局面到隋唐统一,是一个国内各民族由斗争而融合的过程。国内各民族的融合,还加上当时日趋频繁的国际文化交流,都使得各阶级阶层的生活变得丰富复杂,为作家们的修养和创作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养料和素材。

其三,在长期南北分裂以后建立起来的唐帝国,对各种思想,也和对各种文化一样,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例如儒释道三教就是始终并存的,虽然有的时候也因人主的好恶,不免轩轾。

因此,唐人思想比较活泼,言行较少拘束。这就为诗歌创作和流行提供了方便,从而形成了唐诗的高峰时期。

二、宋词1、两宋时期,在沿袭前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以及宋代"重文抑武"治国策略的引导下,宋代科举制度在内容和形式上得到了空前的强化。本文对宋代科举制度及宋词之间的联系进行全面论述。

之所以用"联体化"来衔接科举与宋词,是因为从科举制度产生并实行开始就和文学有着必然的联系, 而宋词作为宋代文学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和宋代科举制度之间有着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联系。2、宋代科举制度与宋词的相互促进发展科举考试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文学的前进方向。

在唐代唐诗的兴盛无疑是当时文学的一大亮点,而科举考试也自然是“以诗举士”。 到了宋代随着宋词的快速发展宋词也取代了唐诗作为科举考试的新型模式。

4.如何看待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向来是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等,是以制度研究与文献考辨为主的基础研究。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等,通过考察与科举相关的社会风尚、文人心态等,借以评价其对文学所施加的影响,更倾向于宏观的,以价值判断为主的传统思路。

至陈飞《唐代试策考述》围绕试策,以更为直接的方式切入,则是此后日趋深入、细致的专题化研究的嚆矢。与应试有关的诗、赋、策文等,既是文学的特殊形态,又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内容,自然也就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然而,新的难题也就随之而来。首先,是有关制度的考论,要如何围绕文学展开,以避免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次,应试文学“鲜少佳制”,又有别于传统文学而各见其特殊性,该作何评价呢?最后,是如何使应试文学与文学主流结合起来,以赋予其充分的研究意义。

以应试诗而言,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很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其思路与方法也便于推广,可以说是现阶段融合科举与文学研究的理想范本。

一 唐以律诗为一代之所胜,号为“唐律”。朝廷沿用隋制,又加以发展,确立起“以诗取士”的制度,用以选拔人才、考核官员。

应试诗例用五言律诗(有仄韵),称为“试律诗”,是唐代科举与诗歌之间最为直接、重要的媒介。 唐五代以迄宋人,大多是把“以诗取士”,直接视为唐律繁荣的重要因素。

如严羽《沧浪诗话》认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尽管如此,宋人对应试诗本身的评价,却也并不很高,如李颀称“时有佳句”,葛立方云“省题诗自成一家”。

元代科举没落,至明代,便不时有人质疑唐律系于“以诗取士”的说法。如胡子厚云:“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也。

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传世者,非省题诗也。”

王世贞《艺苑卮言》亦云:“人谓唐以诗取士,故诗独工,非也。凡省试诗,类鲜佳者,如钱起《湘灵》之诗,亿不得一;李肱《霓裳》之制,万不得一。”

这种以否定为主的态度,可以视为是对本朝“以八股取士”的变相维护。清朝有鉴于八股之弊,从康熙年间开始,便在八股之外,逐渐恢复“以诗取士”的旧制。

这也导致当时笺注唐人应试诗,成为一代风气。 可见,古人对应试诗与“以诗取士”的评价,大致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回归肯定的。

学界初期,也仍是以“促进”“促退”的价值判断为主,前者如余冠英、王水照,后者则以郭绍虞为代表。稍后,皇甫煃、马积高等,从考辨制度的角度,提出“以诗取士”晚于初、盛唐的诗歌高潮,使科举与文学的关系随之倒置,意味着:“以诗取士”对诗歌繁荣的影响有限,而诗的繁荣却有力地促成了“以诗取士”的制度。

至此,应试诗的地位,随着“以诗取士”的倒因为果,愈加显得无足轻重。近年来,或有侧重应试诗文本的研究著作,亦多难逃“促退”的定声锤,以至陷入自我否定的尴尬境地。

这便是此前学界与之相关的研究现状。 二 徐晓峰的《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主要涉及“科举”与“文学”两个方面。

从制度研究来看,作者始终是以“诗”为核心,围绕其所占比重与所起作用来展开论述。 以进士科“以诗取士”的确立为例,主要分为三个逐级深入的具体论题。

其一,是论证“杂文试不等同于诗赋试”。此前,学界多据文献中“试杂文”“识文律”等字眼,断定杂文试等同于诗赋试,将“文律”误认为“声律”。

然而,作者从唐人杂文观的演变入手,指出初唐“杂文”兼有“文”“笔”概念;辨明其时“文律”不当限定为“诗赋之律”,而应是“文笔之律”,认为此前“致误之由在于对杂文、文律的解释太过狭隘”。既然“杂文”不等同于“诗赋”,这就意味着,应试诗并不是天然被纳入杂文试范畴的。

换言之,最初诗在应试中所占比重,其实是或有或无的。 其二,是论证“杂文试渐以诗赋为主”。

如果说,前段论述是以文辞辨析为主,虽富赡而难免“一家之言”的话,那么,这部分便是以翔实的史料为主,多角度说明诗赋是如何从包括笺、表、议、论、铭、颂、箴、檄在内的十种文体之中,脱颖而出的。这在印证前说的同时,也勾勒出诗的比重在杂文试中稳步上升,以至于在开元、天宝之际大致奠定主导地位的过程。

其三,是论证“以杂文试为首的新三场试的确立”。初期,朝廷重儒,以帖经为首场,后试杂文、策问,逐级黜落。

帖经不中者不得试诗赋、策问。但是,“进士以帖经为大厄”。

换言之,即儒学与文才多不可兼得,故朝廷准破格用“以诗赎帖”,说明帖经地位有所下降,而时风皆以“重文轻儒、尚才重诗”为主。至大历,“以诗赎帖”发展为“以诗代帖”,说明“试诗”的作用,已经从黜落之后的“救赎”,发展为考前不试帖经的“替代”。

这也意味着,帖经不再是科考必经的环节,而诗的比重与作用也因此得到空前加强。因此。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