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描写“慈禧太后”的诗句都有哪些1. 旌去题新谥,宫存锁素帏。重泉应不恨,生见太平时。 ——《恭禧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2. 万方臣妾同瞻望,疑在曾城阿母家。——《闻奉迎皇太后使沈判官至》 3. 长兄白眉复天启。汝门请从曾翁说,太后当朝多巧诋。 ——《狄明府》 4. 太后当朝肃,多才接迹升。翠虚捎魍魉,丹极上鹍鹏。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5. 昭成太后生圣人。开元九年燕公说,奉诏听置千秋节。 ——《八月五日歌》 1.恭禧皇太后挽歌词三首 薛能 八月曾殊选,三星固异仪。袝陵经灞浐,归赗杂华夷。 旌去题新谥,宫存锁素帏。重泉应不恨,生见太平时。 月落娥兼隐,宫空后岂还。衔哀穷地界,亲莅泣天颜。 旧住留丹药,新陵在碧山。国人伤莫及,应只咏关关。 2.闻奉迎皇太后使沈判官至 刘长卿 长乐宫人扫落花,君王正候五云车。 万方臣妾同瞻望,疑在曾城阿母家。 3.狄明府 杜甫 梁公曾孙我姨弟,不见十年官济济。大贤之后竟陵迟, 浩荡古今同一体。比看叔伯四十人,有才无命百寮底。 今者兄弟一百人,几人卓绝秉周礼。在汝更用文章为, 长兄白眉复天启。汝门请从曾翁说,太后当朝多巧诋。 4.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 杜甫 峡内多云雨,秋来尚郁蒸。远山朝白帝,深水谒彝陵。 迟暮嗟为客,西南喜得朋。哀猿更起坐,落雁失飞腾。 伏枕思琼树,临轩对玉绳。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 昔岁文为理,群公价尽增。家声同令闻,时论以儒称。 太后当朝肃,多才接迹升。翠虚捎魍魉,丹极上鹍鹏。 5.八月五日歌 顾况 四月八日明星出,摩耶夫人降前佛。八月五日佳气新, 昭成太后生圣人。开元九年燕公说,奉诏听置千秋节。 丹青庙里贮姚宋,花萼楼中宴岐薛。清乐灵香几处闻, 鸾歌凤吹动祥云。已于武库见灵鸟,仍向晋山逢老君。 2. 描写后宫女子美貌的句子古代后宫服饰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 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 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 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 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 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 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 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 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 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两个极端发展,一种是簪头逐渐变小,如疙瘩针、耳挖勺、老鸦瓢等;另一种是簪饰越来越大,不仅适合满族妇女梳两把头覆盖面大的特点,还逐渐演变成头花、扁方等大首饰。 头簪作为首饰戴在头上,不仅起到美饰发髻的作用,簪头制成的寓意吉语还有托物寄情、表达心声意愿的美好追求。 就清代后妃遗留下的簪饰来说,形式之多,花样之广是前代各个时期所不及的。曾在珍宝馆展出的一支畸形珠“童子报平安”簪,就是一件少有的珍品。 簪头是一特大畸形珍珠,约五厘米长,看上去就像一顽童在作舞蹈状。在畸形珠左边饰一蓝宝石雕琢的宝瓶,瓶口插几枝细细的红珊瑚枝衬托著一个“安”字。 顽童背后一柄金如意柄,将其与宝瓶连为一体,并将金累丝灵芝如意头露在顽童右侧。从顽童装饰看是个男孩。 整个如意连在一起便称.之为“童子报平安”,或“童子如意平安”。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讲究“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 皇帝的妻妾当然是以皇帝为纲,要为皇室多生子嗣,要“多福多寿多子孙”,以使皇家血脉旺盛,帝王基业万古千秋地传承到永远,这只头簪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事实并非那麽称心如意,清代康熙帝三十五个儿子,长大成人的有二十四个,诸皇子争权夺势,使康熙帝不到古稀之年就撒手人寰。 清朝晚期的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即有皇后又有妃子,却无子嗣,致使其母慈禧两度垂帘听政,统治了中国达半个世纪。 慈禧还爱美成癖,一生喜欢艳丽服饰,尤其偏爱红宝石、红珊瑚、翡翠等质地的牡丹簪、蝴蝶簪。 咸丰十一年,奕泞病逝承德的避暑山庄。慈禧二十七岁便成了寡妇。 按满族的风俗,妻子为丈夫要戴重孝,释服二十七个月。头上的簪子要戴不经雕饰的骨质的,或光素白银的。 慈禧下旨令造办处赶打一批银制、灰白玉、沈香木等头簪。同治元年二月,这批素首饰陆续送到慈禧面前。 慈禧每天勉强插戴,极不情愿。释服期满,这批首饰全部被打入冷宫。 慈禧又戴上精湛华贵的艳丽头簪,直到老年此习不改。 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 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 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做“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 3. 心慈而貌美的诗句有心慈则貌美,相由心生只要你是善良的, 你就是美丽的, 不需要擦太多胭脂水粉去装饰你自己。有些人, 看上去很漂亮,但如果她的心术是不正的, 无论擦多少胭脂水粉, 她面具下丑陋的恶相始终都会暴露出来的。 人活百年,貌美徒有其表,而不恒久,心慈为大爱,大爱之人,人皆爱之。自古以来,貌美者或留芳百世,或遗臭万年,古有女子杨贵妃之美,慈禧之美其后人又是如何评价?红颜祸水;也有中国大善者三皇五帝,屈原,等等。其心为慈其相已去,其精神长留于世且代代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