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女子及笄的诗句

1. 关于“女子及笄”的诗句有哪些

《迷仙引·才过笄年》 宋代: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宋代: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

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蓦山溪》 宋代:周紫芝 月眉星眼,阆苑真仙侣。娇小正笄年,每当筵、愁歌怕舞。

水亭烟树,春去已无踪,桃源路。知何处。

往事如风絮。 如今闻道,误剪香云缕,闲系小乌纱,更无心、浅匀深注。

三山路杳,终不是人间,知谁与。吹箫女。

共驾青鸾去。《看新婚》 唐代:郑世翼 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

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 杂佩含风响,丛花隔扇开。

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

2. 关于“女子及笄”的诗句有哪些

1. 《迷仙引·才过笄年》

宋代: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2. 《斗百花·满搦宫腰纤细》

宋代:柳永

满搦宫腰纤细,年纪方当笄岁。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举措多娇媚。

争奈心性,未会先怜佳婿。长是夜深,不肯便入鸳被。与解罗裳,盈盈背立银釭,却道你但先睡。

3. 《遣兴》

清代:袁枚

爱好由来下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

阿婆还似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4. 《蓦山溪》

宋代:周紫芝

月眉星眼,阆苑真仙侣。娇小正笄年,每当筵、愁歌怕舞。水亭烟树,春去已无踪,桃源路。知何处。往事如风絮。

如今闻道,误剪香云缕,闲系小乌纱,更无心、浅匀深注。三山路杳,终不是人间,知谁与。吹箫女。共驾青鸾去。

5. 《看新婚》

唐代:郑世翼

初笄梦桃李,新妆应摽梅。疑逐朝云去,翻随暮雨来。

杂佩含风响,丛花隔扇开。姮娥对此夕,何用久裴回。

3. 讲女子及笄的诗句

班姬续史之姿,谢庭咏雪之态.

巴东有巫山,窈窕神女颜.

黛眉开娇横远岫,绿鬓淳浓染春烟.

澄妆影于歌扇,散衣香于舞风,拭珠沥于罗袂,传金翠杯于素手 .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花钿委地无人收,方是真饰缘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回身举步,恰似柳摇花笑润初妍

经珠不动凝两眉,铅华销尽见天真

楼中少女弄瑶瑟,一曲未终坐长叹

美人才调信纵横,非将此骨眉公卿

美人在时花满堂,至今三载闻余香

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

美人在时花满堂,至今三载留余香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4. 形容及笄的诗词

《投宿山家》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珦

山家忘四时,力作倦还息。

鸦鸣知欲曙,鸡栖念当夕。

两男皆长成,尽解供赋役。

季女方及笄,亦复能纺绩。

老翁独无事,醉饱岸巾帻。

喜客到柴扉,扫室具枕席。

枣栗非外求,园蔬更堪摘。

殷勤话生理,颇觉计自得。

我生独何为,转徙常寄食。

语残灯欲死,划际虫啧啧。

《生女》

年代: 宋 作者: 林光朝

贫家生一女,蟋蟀催寒杵。

富家生一女,煖风来玉树。

富家生女才及笄,阿官门前筑新堤。

贫家不生女,饭牛小儿安得妻。

荆钗玉珰各随分,醉中之天无高低。

5. 关于古代女子的及笄和古代男子的弱冠~我有些混乱,请假大家~

一、及笄:古时女子十五岁,可以择夫婚配了,行及笄礼,表示成年。就是把头发拢上,用笄(簪子)插住以保持不下滑。

所以你说的,及笄的确是古代的女子的成人礼。而且,行及笄礼后,可以称字,即正式给她取一个名儿,后来这个取字与许婚就联在一起,即十五岁当年没有人来提亲的、无人问津的,只好等了,什么时候有人来提亲说媒了,什么时候再行及笄礼和起名(字)。所以,如果没有定婚的,即使过了十五岁,所以也就不去进行这个仪式,叫作“待字闺中”,等待那个“字”,就是有人来定婚了再起那个字的意思。

二、弱冠:古代男子满20岁行冠礼。所以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而十九岁往下的,则称为童子。论语里就有“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这里的冠者,就是有资格戴帽子的人,表示成人,而童子,则是指十九岁往下的各种青少年。

与女子一样,古代男子是三岁起名,二十岁时——束发戴冠、起字。为什么起字呢?行过冠礼,表示成人了,除了父母师长,其他朋友和少年不能再直呼其名,就起一个字,也叫表字。所以,女子是十五岁以后才有字的,男子是二十岁后才有字的。

三、你说的王卿(亲)贵胄,并不一定都是12岁行冠礼。这主要看这个“被提前”行冠礼的人是不是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古代一国的帝王年老体衰,或者驾崩了,其接班人还很幼小,这样的事哪朝哪代都有吧。被拥立成太子或新帝王的小家伙,年龄还十分小,别说冠者了,有时连童子也不算,但是为了让他早早接班,就只好变例了,让他早早行冠礼,只要父王死后三年,新皇帝有能力主持朝政了,他不论大小,都可以提前行冠礼了,所以,不一定是十二岁,这主要看这个小帝王有没有一个健康长寿的帝王爸爸了,再是看新皇帝能不能把权力从母后或权臣手中要回来,自个独立处理国家大事。

康熙帝,由于父皇顺治帝死得早,他登基时才八岁,登基四年后结婚。可能就是这个时候,一来结认一个好的岳父家族来对抗鳌拜,二来可以以新婚证明自己已经成年可以主政。所以,他的冠礼应该就在这个时候。

当然,也有相反的例子。像中国千古第一帝秦始皇嬴政,他的冠礼不但没有提前,反而又推迟了,嬴政13岁即位,22岁才亲政(这时才进行了冠礼),比正常的还晚了两年。——这是因为相国吕不韦有了私心,妄图以秦王年龄小而长期霸占大权,所以,一直压制着不让人家行冠礼,到了秦王二十二岁了,迫不得已了,才让小嬴政行冠礼。

6. 形容女子仪态的诗词有哪些

1、《寄义兴小女子》

年代: 唐 作者: 孟郊

江南庄宅浅,所固唯疏篱。小女未解行,酒弟老更痴。

家中多吴语,教尔遥可知。山怪夜动门,水妖时弄池。

所忧痴酒肠,不解委曲辞。渔妾性崛强,耕童手皴厘。

想兹为襁褓,如鸟拾柴枝。我咏元鲁山,胸臆流甘滋。

终当学自乳,起坐常相随。

2、《赠别二首》

年代: 唐 作者: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别李氏女子》

年代: 唐 作者: 刘长卿

念尔嫁犹近,稚年那别亲。临歧方教诲,所贵和六姻。

俯首戴荆钗,欲拜凄且嚬。本来儒家子,莫耻梁鸿贫。

汉川若可涉,水清石磷磷。天涯远乡妇,月下孤舟人。

4、《颂古五十三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文礼

住山境界问如何,女子双鬟鬓已皤。

觌面不逢休更会,白云飞过旧山河。

5、《虞美人·城东楼阁连云起》

年代: 宋 作者: 王庭珪

城东楼阁连云起。冠绝辰州市。莲灯初发万枝红。也似江南风景、半天中。

花衢柳陌时年时静。刬地今年盛。棚前箫鼓闹如雷。添个辰溪女子、舞三台。

7. 形容女人永葆青春的诗句

戏题赠二小男

【唐】刘长卿

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

欲并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

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

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为人题

【唐】郑谷

泪湿孤鸾晓镜昏,近来方解惜青春.

杏花杨柳年年好,不忍回看旧写真.

题吕食新水阁兼寄南商州郎中

【唐】朱景玄

丹槛初结构,孤高冠清川.

庭临谷中树,檐落山上泉.

晓色挂残月,夜声杂繁弦.

青春去如水,康乐归何年.

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8. 古代女子的岁数怎么表达

0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

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

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岁 九龄:为9岁。 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岁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岁 二八:为16岁。 20岁 加冠:指二十岁。

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

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岁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岁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岁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

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

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耆[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岁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