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考砸了的心情成语忐忑不安 惶惶不安 坐立不安 忐忑不安 tǎn tè bù ān [释义]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 [语出]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安。” [正音] 不;不能读作“bú”。 [近义] 惶惶不安 坐立不安 [反义] 心安理得 悠然自得 [用法] 用作贬义。多形容心情;也形容表情。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坐立不安”;都有“不安”的意思。但~偏重形容心理上的不安;“坐立不安”偏重形容行动上的不安。 [例句] 这次参军;小王高高兴兴地报了名;但体检时发现有轻度近视;又~起来。 2. 形容考试考砸后经典和搞笑句子叽叽复叽叽,公鸡泡母鸡。 考试够刺激,答题靠心机。 上课听不懂,都怪老古董。 老师废话多,麻烦又啰嗦。 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魂。 要我学英文,根本不可能。 至今思项羽,不会说英语。 语文不合格,更显我性格。 数学不合格,老师全负责。 英语不合格,因为我爱国。 考试考得好,全靠同桌好。 考试考不好,同桌做不好。 天天上学愁更愁,老师讲课无离头; 听得我就像梦游,次次批评无理由; 功课多得想报仇,作业做得傻了头; 光阴不似箭,日月不如梭。 功课全靠抄,不然就不交。 上学等放学,放学就过节。 一年又一年,此意恨缠绵。 同学本是同班鸟,一到放学各自飞,一天就这样OK~··· 东风吹,战鼓擂,现今世界谁怕谁。 只因南风吹,雨微微,全怪自己太会吹。 天苍苍,野茫茫,作文纸上见四行 3. 描写最多的愁的诗句南唐·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