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表达责任的古诗文名句信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崇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坚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无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博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睦: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克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宽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增广昔时贤文》)。 2.描写责任的诗句有哪些作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 —— 罗素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 **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 詹天佑 3.关于责任的诗句有哪些1、《病起书怀》【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蜀】 3、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两汉】司马迁 4、《夜泊水村》【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5、《示儿》【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舞曲歌辞·独漉篇》【 唐】李白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我欲弯弓向天射, 惜其中道失归路。落叶别树,飘零随风。客无所托, 悲与此同。罗帷舒卷,似有人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4.形容“责任感”的诗句有哪些1.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释义:常常不顾自己安危而深陷国家的危难中。 2.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 李白 释义:国耻未雪,还谈得上什么建立伟业?谈得上什么万世功名? 3.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释义: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斑白不能再转青。 4.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5. 释义;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我! 6.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释义:男子汉身长七尺,愿意为了祖国捐献自己的躯体。 7.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夜晚看太白山收揽光芒,报效国家牺牲自己不论战场。 8.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释义:不要因为罪恶小就做,不要因为善良的事小就不做。 9.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 释义:辅助君王使他在尧舜之上,要使社会风尚变得敦厚朴淳。 10.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释义:(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怜已成了白发人! 5.形容责任的古诗词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全文。——孟子 出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释义: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出处:《岳阳楼记》 释义:为官者(作者当时的身份)应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分愁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3、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宋) 出处:《夜泊水村》 释义:我虽有万死不辞的报国之志,却无奈双鬓巴自不能再转青。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出处:《古从军行七首(其四)》 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出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释义: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 6.关于责任心的古诗词1、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2、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欧阳修 3、白头纵作花园主,醉折花枝是别人。——雍陶 4、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化 5、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跟着蹉跎。——袁枚 6、生时招不来,死时带不去。——袁枚 7、古来虽有死,好在不先知。——袁枚 8、田家供客无兼味,手摘黄柑换白鱼。——李念慈 9、斗夜鸟啼霜正满,一帆斜月过枫桥。——李思曾 10、市小人声寂,村寒鸡唱馀。——朱淞 11、平生行乐惯,病起即看花。——木公恕 12、市城谁念青山瘦?尽日厨头不断烟。——郭翊 13、四海交游今殆半,几人风雨对床眠。 ——何景明 14、生意忽满眼,不知春浅深。 ——方孝孺 15、只消几日憎腾醉,看年春风到牡丹。 ——张昱 16、世事云千变,浮生梦一场。 ——王庭筠 17、片片红梅落,纤纤绿草生。 ——陆游 18、正气堂堂贯斗牛,誓将贞节报君仇。 ——岳飞 19、斗世无归似转蓬,今年作梦到巴东。 ——陆游 20、未悉前头花好否,且令蜂蝶作前驱。 ——杨万里 7.求一首形容有责任有担当的诗1.《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3.《满江红》宋·岳飞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4.《临刑口占 》明 · 袁崇焕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5.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功决不还。 埋骨岂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8.关于责任的诗词有哪些关于责任的诗词有: 信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崇高: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坚毅: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无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博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睦: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克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宽容: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增广昔时贤文》)《南园十三首·其五》唐代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一、译文:男子汉大丈夫为什么不腰带武器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请你且登上那画有开国功臣的凌烟阁去看,又有哪一个书生曾被封为食邑万户的列侯?二、注释:⑴吴钩:吴地出产的弯形的刀,此处指宝刀。⑵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上有秦琼等二十四人的像。 三、赏析:1、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疑问),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语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立即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卫家邦。 “何不”云云,反躬自问,有势在必行之意,又暗示出危急的军情和诗人自己焦虑不安的心境。此外,它还使人感受到诗人那郁积已久的愤懑情怀。 李贺是个书生,早就诗名远扬,本可以才学入仕,但这条进身之路被“避父讳”这一封建礼教无情地堵死了,使他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何不”一语,表示实在出于无奈。 次句一个“取”字,举重若轻,有破竹之势,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急切的救国心愿。然而“收取关山五十州”谈何容易?书生意气,自然成就不了收复关山的大业,而要想摆脱眼前悲凉的处境,又非经历戎马生涯,杀敌建功不可。 这一矛盾,突出表现了诗人愤激不平之情。2、“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又不用陈述句而用设问句,牢骚的意味显得更加浓郁。 看起来,诗人是从反面衬托投笔从戎的必要性,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情怀。由昂扬激越转入沉郁哀怨,既写出反衬的笔法,又写出起伏的节奏,峻急中作回荡之姿。 就这样,诗人把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在诗歌的节奏里,使读者从节奏的感染中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感受。3、李贺《南园》组诗,多就园内外景物讽咏,以写其生活与感情。 但此首不借所见发端,却凭空寄慨,于豪情中见愤然之意。盖只是同时所作,拉杂汇编,不能以题目限的。 四、作者简介:李贺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