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楚辞里有关山的诗句

1.带有山的诗句

山行--- 唐朝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古风----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李白;古风)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陆游《后赤壁赋》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边渡。(一个对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百川沸腾,山冢碎甭。高谷为岸,深谷为陵。 (《诗经》)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中无. (王维 《汉江临泛》)

晋·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郭熙: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唐·司空图: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唐·王维: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唐·韩愈: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唐·张锡: 山之妙在峰回路转,水之妙在风起波生。

唐·李白: 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涨东海。

元·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

2.有什么带有山的诗句

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 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 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 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 王维善于概括地。

3.描写山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4.带有山字的诗词

诗句如下:

1、《辋川集·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春庄》

唐 王勃

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3、《赠韦穆十八》

唐 王维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4、《辋川集·华子冈》

唐 王维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

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5、《阙题二首 》

唐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句拓展: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唐 王维 【辋川集·鹿柴】

2、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唐 王维 【辋川集·木兰柴】

3、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唐 王维 【辋川集·茱萸沜】

4、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 ——唐 王维 【辋川集·宫槐陌】

5、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唐 王维 【辋川集·欹湖】

6、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唐 王维 【辋川集·辛夷坞】

7、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 王维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

8、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唐 王维 【答裴迪辋口遇雨忆终南山之作】

9、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城郭遥相望,唯应见白云。——唐 王维 【山中寄诸弟妹】

10、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唐 王维 【赠韦穆十八】

11、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唐 王维 【送别(一作山中送别,一作送友)】

12、依迟动车马,惆怅出松萝。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 ——唐 王维 【别辋川别业】

5.有关山水的古诗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7.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0.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诗中水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6.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7.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9.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10.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李白的>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水》

【唐】司空曙

高楼晴见水,楚色霭相和。野极空如练,天遥不辨波。

永无人迹到,时有鸟行过。况是苍茫外,残阳照最多。

《远水》

【唐】项斯

渺渺浸天色,一边生晚光。阔浮萍思远,寒入雁愁长。

北极连平地,东流即故乡。扁舟来宿处,仿佛似潇湘。

《蜀江水 》

【唐】熊孺登

日夜朝宗来万里,共怜江水引蕃心。

若论巴峡愁人处,猿比滩声是好音。

《水》

【唐】徐夤

火性何如水性柔,西来东出几时休。

莫言通海能通汉,虽解浮舟也覆舟。

湘浦暮沈尧女怨,汾河秋泛汉皇愁。

洪波激湍归何处,二月桃花满眼流。

《大水》

【唐】薛逢

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浪驱三岛至,江拆二仪开。

势恐圆枢折,声疑厚轴摧。冥心问元化,天眼几时回。

《水》

【唐】郑谷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

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洗钵老僧临岸久,钓鱼闲客卷纶迟。

晚晴一片连莎绿,悔与沧浪有旧期。

《咏水》

【唐】张文琮

标名资上善,流派表灵长。地图罗四渎,天文载五潢。

方流涵玉润,圆折动珠光。独有蒙园吏,栖偃玩濠梁。

6.与山水有关的诗句(完整)

1、春日

【作者】朱熹 【朝代】宋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白话翻译: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2、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话翻译:

绕过孤山寺以北漫步贾公亭以西,湖水初涨与岸平齐白云垂得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野花竞相开放就要让人眼花缭乱,春草还没有长高才刚刚没过马蹄。

最喜爱湖东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3、江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白话翻译: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

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独自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4、游山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白话翻译: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5、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白话翻译: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7.求描写山或水的古文,诗句

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前四句描绘泰山高大壮伟的形象,境界壮阔雄奇。后四句抒发观望泰山所产生的激昂心情。作者将泰山描写得如此气势磅礴,更显出“会当凌绝顶”雄心之非凡,表达了作者青年时代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戚继光的《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此诗苍劲雄浑,气韵生动,从眼前秋景落笔,极力渲染边关秋色的萧条苍凉,由此衬托出诗人为国戍边和不惜老死边关的壮怀,使人体会到作者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清未屈大均的《云州秋望》: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动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河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中国山水诗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

自然风物已渐渐成为一种抒情手段了,但还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晋

宋之际,诗人们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可谓正式诞生了,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眺接踵而起,他们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写蜀道,写天姥,那种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九州山川的分量相侔的广度、高度和力度,早已广为人知。即使是即景抒情的短章,人未直接出面,就已成为山水的灵魂了。例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第三种类型:以宗教精神为依归的人对山水自然的观照。

与道家相同,佛家也有爱好自然的意向,佛教对于山水诗的影响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赵抃《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之一曰:“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古人有诗曰:“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诗句都道出了一项基本事实:佛教与山水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山水诗的成熟期在公元五世纪刘宋时代,代表人物为谢灵运。谢诗受

佛教影响,常常将山河大地视作佛影的化身。如《石壁立招提精舍》诗曰:

敬拟灵鹫山,尚想只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地,讲宇析妙理。

石璧山在谢灵运的眼里,被想象成闪耀佛光佛理的灵鹫山。庭前的瀑布飞流,窗后的高树掩映,也都可以从中悟得佛理。

与道家以审美的眼光来观照自然并将人格主体与山水自然融而为一所不同的是,佛教对于自然,不是采取与之合一的态度,而是静察默观;与儒家以道德观点对待自然所异的是佛教对于自然所体现出来的“德”,不作伦理方面的发挥,而只以隐喻佛法的广大无边。佛教在山水自然中体验的是一种宗教的快乐。

如宋代化禅师有诗曰(见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

翠竹黄花非外物,白云明月露全真。

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尘。

在中国僧侣的心目中,自然即禅佛的化身。所谓“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是也。唐朝著名诗僧寒山有诗曰:

登陟寒山道,寒山路不穷。

溪长石磊磊,涧阔草蒙蒙。

苔滑非关雨,松鸣不假风。

谁能超世界,共坐白云中。

作者借助自然山水,摆脱世累、超越凡俗,从而升华到洞明佛性、了悟自性的禅佛境界。

历代诗僧、禅僧以及受佛教思想影响较深的诗人,其山水诗,大都可归入这一类型之中。

以上仅仅是对中国传统山水诗作一个十分粗糙的分类。其实,有不少山水诗是无法硬性纳入其中某一范型的。在许多山水诗作者身上,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同时又有道家和佛家超然出世的一面,而道与释、庄与禅,更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难解难分。例如早期山水诗大家谢灵运的诗中,其所觉悟所阐释的“理”,其内涵就十分丰富,其诗中所谓的理,往往兼有佛、道两家的含义。

8.有关山水的诗

第一种类型:以道德精神为依照的人对自然山水美之欣赏。

这类山水自然诗,往往借用自然物来寄托自己的高贵品德、赤子情怀和远大理想。是以道德精神为主的人对自然万物的观赏或人与自然的合一。

在这些诗人眼里,自然山水之所以为人们欣赏,并不仅在于自然山水本身的美,而主要是自然山水所蕴含的精神符合人的某种道德或精神。如屈原的《橘颂》、陶渊明的爱菊、周敦颐的爱莲,都是如此。

如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前四句描绘泰山高大壮伟的形象,境界壮阔雄奇。后四句抒发观望泰山所产生的激昂心情。

作者将泰山描写得如此气势磅礴,更显出“会当凌绝顶”雄心之非凡,表达了作者青年时代的凌云壮志和远大抱负。 戚继光的《登盘山绝顶》: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龙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此诗苍劲雄浑,气韵生动,从眼前秋景落笔,极力渲染边关秋色的萧条苍凉,由此衬托出诗人为国戍边和不惜老死边关的壮怀,使人体会到作者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清未屈大均的《云州秋望》: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动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河无数柳,一夜落龙堆。

这首诗作于诗人由祖籍广东番禺携妻至广州时,时值秋天,茫茫草原,悲凉的觱篥,正好触发了诗人苍凉的情怀,在诗的后半部分,壮阔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渴望出现一个群鹰疾翔、万马奔腾的局面,从而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的志向。 杜甫、岑参、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等大量的山水自然诗,以及**的《念奴娇·昆仑》、《沁园春·雪》、《清平乐·六盘山》等等都是这一范型的山水自然诗的杰作,这类诗的作者,往往受儒家入世精神的影响较深,以道德的观点对待自然,或将自然景物作为志洁行芳的象征和人文精神的外化,或将自然山水的观赏归结于豪情壮怀的抒发。

第二种类型:以审美精神为依归的人与山水自然的融合。 在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对大自然最倾心的要数庄子和道家了。

“道”作为道家学说中的最高概念,其意义向上可以推演为形而上学的宇宙论,向下也可以落实为人性论,在现实人生中加以体验。

随着魏晋玄学的兴起,这个无所不在的“道”便集中到自然山水中来了。庄子既启发了人们对于自然美的发现,又使自然山水本身也成为“道”的化身。

受老庄学说和道家影响的诗人,在创作山水诗的时候,便常以纯粹审美的眼光来观照洞察,并且将自然山水与人格主体融而为一。李白,就是此一类型山水诗的杰出代表。

中国山水诗有一个萌生、形成、发展的过程。在《诗经》和《楚辞》中, 自然风物已渐渐成为一种抒情手段了,但还没有成为直接的审美观照对象。

晋 宋之际,诗人们将山水作为独立审美对象,山水诗可谓正式诞生了,谢灵运是山水诗的开山鼻祖。谢眺接踵而起,他们在山水诗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李白的出现,开拓了中国山水诗前所未有的雄奇壮阔的大格局,崛起了一座出神入化的高峰。山水自然在李白的眼里,已不仅仅是客观的审美对象。

我们读他的诗,感觉到他在山水中已完全获得身心的舒展,在山水中无拘无束,山水理解他,他也理解山水。在李白的意识里,有一种泯一物我的思想趋向,他在自然中看到了自我,看到自我的舒展、逍遥的无限空间,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从自然山水中他追求并获得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大自在大逍遥。即使是他对于功业的强烈追求,他的世俗志愿、欲望的不加任何掩饰的表达,也是与他的自然的人格范型分不开的。

当他的志愿无法实现,备受压抑地呼喊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时,便只有在雄山秀水巨江大海中获取精神的解放了。 李白写蜀道,写天姥,那种我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九州山川的分量相侔的广度、高度和力度,早已广为人知。

即使是即景抒情的短章,人未直接出面,就已成为山水的灵魂了。例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回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诗人将自己隐在楼、川、雁、山等景观后,让楼去观览,川去迂回,让雁牵愁心飞去,山衔好月走来。

天地万象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的生命和感情的载体了。 第三种类型:以宗教精神为依归的人对山水自然的观照。

与道家相同,佛家也有爱好自然的意向,佛教对于山水诗的影响也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赵抃《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之一曰:“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

古人有诗曰:“天下名山僧占多”。这些诗句都道出了一项基本事实:佛教与山水自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中国山水诗的成熟期在公元五世纪刘宋时代,代表人物为谢灵运。谢诗受 佛教影响,常常将山河大地视作佛影的化身。

如《石壁立招提精舍》诗曰: 敬拟灵鹫山,尚想只洹轨。 绝溜飞庭前,高林映窗里。

禅室栖空地,讲宇析妙理。 石璧山在谢灵运的眼里,被想象成闪耀佛光佛理的灵鹫山。

庭前的瀑布飞流,窗后的高树。

9.《楚辞》里有哪些诗

《楚辞》是以屈原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以“楚辞”体写成的一批诗作的集子,其中可以确定为屈原所作的诗歌有25篇,即《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卜居》、《渔父》。

这些作品都是屈原卓越的艺术才能与浪漫、神秘、丰富多彩的楚文化尤其是楚民间文化相融合的结果,具有“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点。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离骚》《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写的政治抒怀诗;一类是以《九歌》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诗人世界观、人生观的《天问》。

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浪漫主义抒怀诗,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称“楚辞”为“骚体诗”,并与《诗经》并称“诗骚”。

《离骚》是诗人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满怀“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委屈,凝聚忧愤、感慨于笔端写成的。这首近2500字的长诗,叙述了诗人的身世和志向,通过表现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决心以身殉志的悲剧,反映了楚国统治阶层中正直与邪恶两种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危机,表达了他为国为民而战斗不屈,“九死而不悔”的精神。

屈原是楚国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官职,他曾滋兰树蕙培养人才,举贤授能追求美政,同时致力于楚歌的改造和再创作。在屈原青春浪漫的早期,《九歌》诞生了。

《九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展示了这样一个奇特、瑰丽、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这个世界不同于北方黄河流域那种古朴浑厚的风格,这里有庄严的东皇太一、威武的东君、变幻不定的云中君、缠绵哀怨的湘君、湘夫人、严肃的大司命、温柔的少司命、热情奔放的河伯、凄幽妖媚的山鬼、勇武刚强的国士魂;奇幻迷离的鬼神与幽峭朦胧的山水相交融,人对神的崇拜、景仰、眷恋与诸神之间的思慕、追求、渴望相映发,深沉的痛苦与淡淡的哀怨、绰约的身形与惆怅的心态相交织,这一切在屈原笔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忽起忽伏,忽断忽续,感伤婉约的调子弥漫其中,这使得《九歌》成为楚辞中最细腻、最动人性情、最耐人用心细品的一组作品。

然而,美好的事物往往很短暂。屈原固守着自己的美好理想,不断向楚怀王提出通过改革来谋求国富民强的主张,极强烈地体现着中国知识分子深沉的忧患意识,主动的使命感和坚定的执着精神,但风云变幻的政治斗争中仅有这些还不够,怀王的昏庸、奸臣的诋毁,小人的构怨使政治经验上略显单纯的屈原渐渐由中心被推到边缘,屈原忧心如焚,但却无能为力,这就决定了屈原的悲剧命运,他的理想、人格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是无法解决的,从此他将在这种矛盾的重压下走上一条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记载这条长路上屈原行迹心迹的就是《离骚》、《九章》、《天问》等作品。

楚国一天天接近沦亡的境地,楚怀王客死秦国,秦将白起攻陷了楚国首都,早已与屈原势不两立的楚顷襄王即位后只能让屈原在流放的路上走得更远。孤独的屈原来到了楚国先王之庙,看见墙壁上前人留下的天地山川历代兴亡的壁画,他的思索与激情相交织,向总括万物的“天”提出了质问,创作出了举世罕见的奇文《天问》。

《天向》是一篇奇特而深邃的哲理诗,以“曰”字开头,通篇采用问难的形式,一连串提出172个问题,从天地开辟,山川自然问到夏商周三代的兴亡,一直问到楚国和他自己,这么多的疑问寄寓着屈原的思索:如果天有道,道是公平的,那么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坎坷多艰?如果天无道,不公是常理,那么自己存在和奋斗的价值与意义何在?屈原的自我煎熬与痛楚渐深了:作为知识分子,作为楚国贵族,奉献自己的全部才华与能力报效祖国振兴国家是屈原必然的选择,然而在两代昏庸君王统治下,耿介高洁的屈原四处碰壁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作出妥协与群小党人同流合污,也许政治事业上能显达,但这与屈原的高洁人格相悖;效法各国奔走的游说之士,另择他国,这又完全抛弃了自己的爱国兴国理想,那么保持自己的品格,正道直行,眼前又几乎无路可走。屈原真的到了“穷途”,可是“诗必穷而后工”,屈原的诗篇也渐渐被磨砺得沉郁浓重了,这一路上断断续续的矛盾、犹豫的心理历程的真实记录就是《九章》,《九章》无疑是作铺垫、补充,来呼唤《离骚》的。

知识分子的独善情怀、高洁品格,政治家的用世激情,爱国者的依依乡恋与残酷、无奈、失意的现状交织在一起,化作悲剧性诗的火焰,在屈原心中灼烧,诗人快要自焚了,这时的屈原已近乎颠狂状态了,他以峨冠博带,与日月争光的形象自许,但行吟在汩罗江畔的他却是形容枯槁、颜色憔悴了,披头散发落魄已极了,他要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他只能以诗人的方式全美自己!伟大而孤独的诗人在重重困境中以命中注定的悲剧的方式坚守了自己的心灵与理想,汩罗江的浪花永远吟唱着屈大夫最雄伟壮丽的诗篇——《离骚》。这首长篇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平、理想、情感、斗争的艺术性诉说,我们从中看到了屈原深沉的忧患意识:他对于民族故国一往而情深,因之而喜,因之而悲,他为了自己的祖国忍辱负重含悲苦行,山河破碎,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