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战争的古诗5首1、《春望》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赏析: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译文: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赏析: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3、《雁门太守行》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4、《从军行》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5、《出塞二首·其一》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赏析: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2.关于战争的古诗5首1、《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赏析: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代: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梦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恍惚间又回到了当年,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 把烤好的牛肉分给部下,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一梦醒来,可惜已是白发人! 赏析: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 3、《雁门太守行》 唐代: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天边的云霞将夜空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赏析: 这首短诗,后面写兵临易水、提剑誓死?其主题确与战斗有关。但前四句 着重写景,除“甲花”、“角声”表明此处有兵士而外,围城、突围等等全无明确描写。 因此,解说之分歧,多出于对“言外之意”的不同体会。“言”外 之“意”虽在“言”外,仍然来自“言”。 一首诗积字成句,积句成篇,成为 有内在联系的整体。这篇诗前四句颇难碓解,后四句却比较显豁。 说清后四句, 再反观前四句,通篇的意义便不难领会。 4、《从军行》 唐代: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赏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5、《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出征不见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卫青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3.关于战争的诗句关于战争的诗句 1、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 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4、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和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5、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 7、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田间《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8、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曹松《己亥岁》 10、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11、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1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群黄金台上意,但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雁门太守行》 13、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1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 15、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陈毅《梅岭三章》 1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曹刿论战》 17、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诗经-君子于役》 18、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关于战争的诗句.【五律】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士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迢迢万里馀,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朴,几时树功勋?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一作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迳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绿鬓已成丝.岁岁愁扳折.依依绾别离.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5.有关战争的古诗5首 每首要有赏析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文章赏析】 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 (《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驰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 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秾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秾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 诗人就象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不只勾勒轮廓而已。他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有效地显示了它们的多层次性。 有时为了使画面变得更加鲜明,他还把一些性质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事物揉合在一起,让它们并行错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例如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爱憎分明。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 这首诗,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惟其奇诡,愈觉新颖;惟其妥贴,则倍感真切;奇诡而又妥帖,从而构成浑融蕴藉富有情思的意境。 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绝招,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难学之处。 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颈联颔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也是唐朝边塞诗中的典范作品。 诗中的前四句,概写了唐朝开元时期东北部不断受敌骚扰以及张守珪立功受赏的情况。 它对于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