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威海的渔文化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三面环海的地理构造为捕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延续和发展,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而渔民节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和集中展示。它完全能反映威海的海文化和城市特色,具备“威海城市名片”的条件。 威海的渔民节以荣成最具典型性,荣成的渔民节源于当地传统的谷雨节。“谷雨时节,百鱼上岸”,渔民备好挂网、流网和拖网等,久而久之,谷雨节就演变成渔民的传统节日。 渔民对谷雨节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非常重视,这一天,渔村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过春节。为感谢海神赐给丰厚的鱼虾,祝愿天天鱼虾满舱,渔民便在“谷雨”这天举行传统的祭“海神”活动。 家家户户提前蒸好大饽饽,购好香、鞭炮等供品。有的来到海边,摆好供品,燃放鞭炮,敲锣打鼓,面海跪祭,供奉“海神”,以求平安丰收,也是海文化的一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民节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的祭海保平安变成了陶冶情操的民俗活动,并成为吸引国内外友人来威海的一大特色活动,也成为了威海海文化的一大特点。 2.关于威海的渔文化威海市渔业开发历史悠久,沿海居民世代以捕渔为生.这里介于北纬36°41'~37°45'、东经121°11'~122°42'之间,沿海一线属典型的北温带季风型海洋性气候.所属海区处黄、渤海的接合部,四季水温波动范围1-25℃之间,海洋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山东省三大渔场中的烟威、石岛两大渔场.沿海海域常见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动物有70多种,盛产小黄鱼、带鱼、鲅鱼、鲐鱼、鳓鱼、黄姑鱼、青鱼、比目鱼(牙鲆、石鲽、圆斑星鲽等)、对虾、鹰爪虾、三疣梭子蟹、墨鱼、海蜇等鱼类、虾蟹类、头足类和腔肠类动物,浅海海底和滩涂广泛分布有贻贝、扇贝、魁蚶、牡蛎、鲍鱼(皱纹盘鲍)、竹蛏、缢蛏、文蛤、杂色蛤、泥蚶、毛蚶、海螺和海参(刺参)、海胆(马粪海胆)等贝类、棘皮类动物,其中皱纹鲍鱼、刺参、文蛤、泥蚶、红螺、马粪海胆等堪称海产珍品,威海刺参、龙须岛鹰爪虾、石岛黄花鱼等驰名中外.沿海一线水生植物资源丰富,其中有经济价值的常见品种有海带、裙带、石莼、石花菜、边紫菜、羊栖菜、江篱等.同时,威海市北、东、南三面环海,海岸线总长986公里(占山东省海岸线总长的1/3,全国的1/18),岸线曲折,岬湾交错,主要岬角20多个,较大海湾30多个.岛屿众多,大小岛屿104个,面积11.6平方公里,岛岸线总长141.7公里.开发海水养殖空间资源广阔.-15米等深线内浅海面积226.5万亩,其中可利用的100万亩;15-20米水深浅海面积约108.5万亩,其中可利用的约85万公顷;滩涂总面积43.7万亩,其中软质滩(泥沙基底)和硬质滩(岩礁基底)各占88%和12%.浅海和滩涂海况、基质、水质优良,基本未受污染.威海海区可养品种众多,栉孔扇贝、褶牡蛎、海带、泥蚶、文蛤、缢蛏、魁蚶、中国对虾、皱纹盘鲍、褐牙鲆、真鲷、黑鱼君、六线鱼、圆斑星鲽、红旗东方鱼屯、假睛东方鱼屯、刺参等品种都有着较高的养殖价值。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依靠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威海市渔业经济突飞猛进,几项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1993年首次跃居全国第一渔业大市.2003年水产品产量、产值和水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243万吨、145亿元和341亿元,均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水产品产量是全市同期粮食总产量的2.5倍,产值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65%.渔业已成为全市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全市海洋与水产业以“二次创业”为目标,按照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和科技化的要求,拓展养捕空间,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市场建设,加强综合管理,“二次创业”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海洋与水产业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水产品总产量保持基本稳定,水产品产值和水产业总产值分别增长9%和10%.海洋捕捞产量、产值基本与上年持平,养殖产值增长12.8%,达到66.2亿元,加工产值增长15%,达到87.5亿元,养殖、捕捞、加工产值比由2001年的1∶1.2∶1.3调整到1∶1.3∶1.5.一个以海洋捕捞为基础、以海水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为主要增长点的优质高效的海洋与水产业经济结构正在形成,海洋与水产业经济运行的总体质量和素质明显提高。 努力加大科技投入,科技进步在海洋与水产业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全市渔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在星鲽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紫菜人工育苗、虾池养殖泥蚶、潮间带养参、网具设计软件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并承担了一批国家“863”计划项目.环翠区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县级水产病害防治中心,并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组建了水产病害防治威海工作站。 2003年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9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5.3万公顷,内陆养殖6000公顷.水产养殖产量139万吨,其中海水养殖135万吨,内陆养殖4万吨。养殖业实现产值85.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新增海水鱼养殖1000万尾,总存养量6000万尾;新上鲍鱼养殖2000万头,总存养量达到1.2亿头;新上虾池养参267公顷,围池养参133公顷,投石养参40万立方米,新增海参养殖5000万头 3.有关威海的渔文化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三面环海的地理构造为捕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延续和发展,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渔家民俗文化,而渔民节正是这种文化的代表和集中展示。它完全能反映威海的海文化和城市特色,具备“威海城市名片”的条件。 威海的渔民节以荣成最具典型性,荣成的渔民节源于当地传统的谷雨节。“谷雨时节,百鱼上岸”,渔民备好挂网、流网和拖网等,久而久之,谷雨节就演变成渔民的传统节日。渔民对谷雨节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非常重视,这一天,渔村热闹的场面不亚于过春节。为感谢海神赐给丰厚的鱼虾,祝愿天天鱼虾满舱,渔民便在“谷雨”这天举行传统的祭“海神”活动。家家户户提前蒸好大饽饽,购好香、鞭炮等供品。有的来到海边,摆好供品,燃放鞭炮,敲锣打鼓,面海跪祭,供奉“海神”,以求平安丰收,也是海文化的一种. 随着时代的发展,渔民节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由过去单纯的祭海保平安变成了陶冶情操的民俗活动,并成为吸引国内外友人来威海的一大特色活动,也成为了威海海文化的一大特点. 4.威海的鱼文化我从小就生活在威海的一个沿海农村,我们这里的渔业文化丰富,吃鱼也是很有讲究的,我在这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首先,没有鳞的鱼是不能上桌的,例如带鱼,鲅鱼等,这是一个讲究;再就是桌上鱼头朝贵宾,只有贵宾能吃鱼头,不要小看鱼头,这是鱼身上最有营养价值的,因为鱼脑含有磷酸脂对大脑有好处,还有鱼眼吃了可以明目。 在出海打鱼的船上吃鱼时,一半吃完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把鱼划过来等等,鱼文化是祖祖辈辈渔民用劳动和生命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财富,一时间是说不完的,有时间到渔家去体验一下。威海的小海鲜,是闻名供紶垛咳艹纠讹穴番膜国内外的,很棒的。 5.关于描写渔民生活的诗句(1)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风波里。 (2)兰溪棹歌唐•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3)夜到渔家 张籍 渔家在江口, 潮水入柴扉。 行客欲投宿, 主人犹未归。 竹深村路远, 月出钓船稀。 遥见寻沙岸, 春风动草衣 剩下的是一些零散的诗句,和渔民的生活有关的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 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 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 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灭影从渔钓。泽渥资投分。 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 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希望对你有帮助。 6.威海的鱼文化我从小就生活在威海的一个沿海农村,我们这里的渔业文化丰富,吃鱼也是很有讲究的,我在这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首先,没有鳞的鱼是不能上桌的,例如带鱼,鲅鱼等,这是一个讲究;再就是桌上鱼头朝贵宾,只有贵宾能吃鱼头,不要小看鱼头,这是鱼身上最有营养价值的,因为鱼脑含有磷酸脂对大脑有好处,还有鱼眼吃了可以明目。 在出海打鱼的船上吃鱼时,一半吃完时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而是把鱼划过来等等,鱼文化是祖祖辈辈渔民用劳动和生命总结出来的一个经验财富,一时间是说不完的,有时间到渔家去体验一下。威海的小海鲜,是闻名国内外的,很棒的。 7.跟太湖渔文化有关的诗歌跟太湖渔文化有关的诗歌——太湖渔歌 太湖渔歌是江浙地区的传统民歌。太湖地区不但渔业历史悠久,渔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和信仰习俗源远流长,而且渔文化积淀深厚,内涵众多。千百年来,流传在广大渔民中的渔歌、渔谣和渔谚是最具渔家特色的太湖渔文化之一。 如: 山歌好唱口难开 啥人说山歌好唱口难开?啥人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啥人说白米饭好吃田难种?啥人说鲜鱼汤好喝网难扳? 唱歌妹说山歌好唱口难开,花果农说樱桃好吃树难栽,种田汉说白米饭好吃田难种,捉鱼郎说鲜鱼汤好喝网难扳。 郎是湖水妹是鱼 郎是太湖水,妹是水中鱼,情愿水干鱼亦死,勿愿有水死脱鱼。 阿哥是船妹是岸 阿哥是船妹是岸,为啥在湖心就歇船?郎啊郎,世上只有船靠岸,哪里看见岸靠船。 希望能帮助到你 8.描写渔民的诗句江上渔者 范仲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入风波里.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夜到渔家张籍渔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犹未归.竹深村路远,月出钓船稀.遥见寻沙岸,春风动草衣和渔民的生活有关的诗句: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再来迷处所,花下问渔舟.阶庭空水石,林壑罢樵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旧宅樵渔地,蓬蒿已应没.腊响惊云梦,渔歌激楚辞.虎伏被胡尘,渔歌游海滨.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灭影从渔钓.泽渥资投分.渔家小儿女,见郎娇不避.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小弟邻庄尚渔猎,一封书寄数行啼.渔得鱼心满意足,樵得樵眼笑眉舒.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何处沧浪垂钓翁,鼓棹渔歌趣非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