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写的关于杨桃的诗含激愤于婀娜之中 寄妙理于旷达之外 ——析蝶恋花探索苏轼谪惠前后的心路历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词学》第十六辑(2006年) 吴帆、李海帆 关于苏轼蝶恋花《春景》词的创作年代,一向不很确定,龙榆生的《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将其列入不编年的词作中,后来一些选本也均如是处理。 关于蝶恋花《春景》词的原始资料,一条三惠洪提供的《冷斋夜话》: 东坡渡海,惟朝云王氏随行,日咏“枝上柳绵”二句,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 另一条三张宗橚《词林记事》卷五引《竹下词谈》: 子瞻在惠州,与朝云闲坐。 时青女初至,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命朝云把大白,唱“花褪残红青杏小。”朝云歌喉将啭,泪满衣襟。 子瞻诘其故,答曰:“奴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是吾正悲秋,而汝又伤春也。” 遂罢。朝云不久抱病身亡,子瞻终身不复听此词。 根据这两条记载,陈迩冬先生的《东坡诗词选》中首先肯定“此词当是谪岭南时期的作品”,马兴荣先生在《苏轼后期词散论》一文中更进一步确认为“这首词写作时间最早三绍圣元年六月被贬之后,最迟是绍圣三年七月,朝云逝世之前。” 苏轼于绍圣元年十月二日抵惠,虽然也是秋天,但初至惠州,一切尚未安顿妥帖,对惠州的认识尚浅,恐怕作不出内涵如此丰富的词作。 又据苏轼命朝云把大白歌此词,朝云“为之流泪,病极,犹不释口”、“不久抱病身亡”。由此推断此词还具有新鲜感,是刚刚创作不久。 朝云去世于绍圣三年七月,那么“青女初至(清霜初降),落木萧萧”只能三绍圣二年秋天的创作。此时作者生活平静下来,回首前尘往事,仕宦遭际,不免感慨多端见于词,咏而叹之,是很自然的。 宋哲宗亲政的第二年(一○九四年)正月,改年号为“绍圣”,意思是继承神宗朝的政治措施,新党人物章敦、安寿等出任宰执大臣,他们把打击“元佑党人”作为主要目标,当时在朝任职的高级官员三十多人被贬到岭南等边远地区,苏轼更是首当其冲。 绍圣元年四月,依附章敦的御史虞册,殿中侍御史来之邵,指责苏轼以前在起草制诰诏令中“语涉讥讪”、“讥斥先朝”,加以弹劾,结果苏轼落两职(取消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的称号)、追一官(取消定州知州之任),以“左朝奉郎”知英州,诰命天下,虞策还认为“罪罚未当”,又降官为“充左承议郎”(正六品以下),六月苏轼赴贬所,行至安徽当涂时,又被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途经江西卢陵又被贬宁远军(湖南宁远)节度副使(地位比“司马”低的官员)仍惠州安置。 苏轼贬惠,独与幼子过、侍妾朝云和两个老婢南下,以五十九岁高龄,抱病登程,万里跋涉,前往当时“蛮貊之邦,瘴疠之地”的惠州,作者当时的悲苦与怨愤心情是可想而知的,但岭南的秀美山川风物,抚慰了作者的心理,开拓了作者的视野,从而得到了精神上的超脱。 这首蝶恋花词,集中地反映了此人贬惠州前后复杂的心路历程。 作者:雪中村 2006-10-1 22:56 回复此发言 -------------------------------------------------------------------------------- 2 [连载]含激愤于婀娜之中 寄妙理于旷达之外——析蝶恋花探索苏轼谪2 “多情却被无情恼”——气逼灵均的烦恼 苏轼在岭南的创作,主要是反映他被谪贬的愤懑,有同屈原一样的遭际,归朝欢《和苏坚伯固》词,歌颂赞美被放逐的忠臣屈原。 殢人倦《赠朝云》词里说要学屈原《离骚》的“纫秋兰以为佩”。这首蝶恋花词的下片也是抒发了气逼灵均般的烦忧(词的一般形式规律是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事,但本词依作者的思维逻辑,当先从下片析起为佳)。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 墙内佳人的秋千嬉戏,牵动了墙外行人的情思,但一堵高墙隔开了才子佳人的艳遇,佳人飘然而去,空惹下了多情行人的烦恼。小词写得极富有情思,也富有理趣,无怪历来受到赞赏,被认为三苏轼婉约词的代表作。 清代王士禛云:“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其实此词下片寄寓极深。 苏轼自小就“奋有当世志”,青年时代就写了《策略》、《策别》、《策断》二十五篇,针对北宋积贫积弱的时局,提出了一系列富兵强国的政治见解,表现了革新者的卓识,受到了朝野的重视。在历任地方官时,关心民瘼,兴利除弊,发展生产,受到老百姓的热爱。 一生无论出处穷达,总是心系朝廷,不能忘怀国事,如知密州时闻辽隔宋地七百里有感而作江城子《密州出猎》词和《祭常山回小猎》诗,表达了为国靖边的雄心壮志。当其以罪人的身份谪贬黄州时,仍念念不忘国事,在《与滕达道书》中说:“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国家虑也。” 尤其是元佑八年,哲宗亲政,首先准辞苏轼礼部尚书之职,准其出知定州。苏轼在临行前,请求向哲宗陛辞,哲宗以“本任宫阙,迎接人众”加以拒绝。 可见哲宗对他的冷遇是很明显的,但苏轼仍十分顾念,在《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中对皇帝说:“臣恐急进毫厘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辄进此说,敢望陛下深信古语,且守中医安稳万全之策,勿为恶药所误,实社稷宗庙之利,天下幸甚!”苏轼是一致的。他不顾哲宗的疏远,想。 2.画杨桃中老师的话可以用一句怎样的诗句来概括画杨桃中老师的话可以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一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学之所以嘲笑主角,说画的不像,是因为他们跟主角坐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 画杨桃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画杨桃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画杨桃"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画杨桃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3.画杨桃中老师的话可以用一句怎样的诗句来概括画杨桃中老师的话可以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一句诗来概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同学之所以嘲笑主角,说画的不像,是因为他们跟主角坐的位置,看的角度不同。画杨桃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 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画杨桃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画杨桃"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它像什么?""像五角星!"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 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不……像。""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画杨桃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的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 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