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没有描写<广陵散>的古诗词贤八咏·嵇康抚琴 宋 姚勉 先生人中豪,志不肯司马。 一曲广陵散,绝世不可写。 【唐】韩愈 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任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韩愈在他的“听颖师弹琴”中,未明言所听的是“广陵散”,但是根据其诗所写的情绪、气势,尤其有“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之句,颇有聂政为父报仇而别姊之境。加之“勇士赴敌场”之语,更与“聂政刺韩王曲”相近,可以推断颖师所弹应即“广陵散”。 2.有没有描写广陵散的古诗词文君昔宝藏,激烈至流涕,大同小有异。 贤哉许阿讷。君卑巨寖强,神授托奇诡《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年代。 昌黎赠颖师,欧苏俱过矣。素考韩臯言。 荷君重然诺,云絮无根蒂,八拍信为赘,多用聂政事。余生无他好,悲壮见英气,自言家有此,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按柏三十六,駸駸司马氏。 昵昵变轩昂,惨痛声足备,舒写向桐梓。慢商与宫同: 宋 作者,他曲安有是。 孤凤出喧啾,更穷不尽意: 楼钥叔夜千载人。君远未能来。 形容泛丝声。此即名止息,生也当晋魏,写谱远相寄,良夜或无寐,音节分巨细。 幽愤无所泄。拨刺洎全扶,嗜此如嗜芰。 别姊取韩相。规橅既弘阔,我老从此逝,必为此曲制,始知石函秘。 向时几似之。近读清真序,人亡琴亦废。 何当为君弹。 3.关于广陵散的诗《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 年代: 宋 作者: 楼钥 叔夜千载人,生也当晋魏。 君卑巨寖强,駸駸司马氏。 幽愤无所泄,舒写向桐梓。 慢商与宫同,惨痛声足备。 规橅既弘阔,音节分巨细。 拨刺洎全扶,他曲安有是。 昌黎赠颖师,必为此曲制。 昵昵变轩昂,悲壮见英气。 形容泛丝声,云絮无根蒂。 孤凤出喧啾,或失千丈势。 谓此琵琶诗,欧苏俱过矣。 余生无他好,嗜此如嗜芰,良夜或无寐。 向时几似之,激烈至流涕。 素考韩臯言,神授托奇诡。 别姊取韩相,多用聂政事。 近读清真序,始知石函秘。 贤哉许阿讷,自言家有此。 文君昔宝藏,人亡琴亦废。 荷君重然诺,写谱远相寄。 按柏三十六,大同小有异。 此即名止息,八拍信为赘。 君远未能来,我老从此逝。 何当为君弹,更穷不尽意。 4.关于广陵散的诗《谢文思许尚之石函广陵散谱》年代: 宋 作者: 楼钥叔夜千载人,生也当晋魏。 君卑巨寖强,駸駸司马氏。幽愤无所泄,舒写向桐梓。 慢商与宫同,惨痛声足备。规橅既弘阔,音节分巨细。 拨刺洎全扶,他曲安有是。昌黎赠颖师,必为此曲制。 昵昵变轩昂,悲壮见英气。形容泛丝声,云絮无根蒂。 孤凤出喧啾,或失千丈势。谓此琵琶诗,欧苏俱过矣。 余生无他好,嗜此如嗜芰,良夜或无寐。向时几似之,激烈至流涕。 素考韩臯言,神授托奇诡。别姊取韩相,多用聂政事。 近读清真序,始知石函秘。贤哉许阿讷,自言家有此。 文君昔宝藏,人亡琴亦废。荷君重然诺,写谱远相寄。 按柏三十六,大同小有异。此即名止息,八拍信为赘。 君远未能来,我老从此逝。何当为君弹,更穷不尽意。 5.广陵散是什么《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 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现。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 《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 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近代琴学家杨时百,在其所编《琴学丛书》的《琴镜》中就认为此曲源于河间杂曲《聂政剌韩王曲》。 “广陵”是扬州的古称,“散”是操、引乐曲的意思,《广陵散》的标题说明这是一首流行于古代广陵地区的琴曲。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首大型器乐作品,它萌芽于秦、汉时期,其名称记载最早见于魏应璩《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散”。 到魏、晋时期它已逐渐成形定稿。随后曾一度流失,后人在明代宫廷的《神奇秘谱》中发现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们现在听到的《广陵散》。 琴曲的内容据说是讲述战国时期聂政为父报仇,刺杀韩王的故事。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他写的《声无哀乐论》、《难自然好学论》、《太师箴》、《明胆论》、《释私论》、《养生论》千秋相传,并且他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倍受人们关注。 当时与他齐名的还有比他大十三岁的阮籍,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但在思想和人格上,嵇康要比阮籍更高出一筹。 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 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 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 熊旺的炉火和刚劲的锤击,正是这种境界绝妙的阐释。所以,当他的朋友山涛向朝廷推荐他做官时,他毅然决然地与山涛绝交,并写了文化史上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心志。 不幸的是,嵇康那卓越的才华和逍遥的处世风格,最终为他招来了祸端。他提出的“非汤武而薄周礼”、“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深深刺痛了统治阶级的要害:嵇康如此藐视圣人经典、痛恨官场仕途,长久下去,岂不危害我太平江山的统治,此人非杀无以正民风、清王道,这里不是现成有个吕安的案子吗?将他牵连进去,既可杀之,又不会施人以柄,岂不妙哉。 于是,在一些仇视嵇康的小人的诽谤和唆使下,公元262年,统治者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 在刑场上,有三千太学生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拜嵇康为师,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 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神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 他要过一架琴,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 弹毕之后,嵇康从容地引首就戳,时年仅三十九岁。 嵇康除在文学,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外,还在音乐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并对音乐有特殊的感受能力,有极高的天赋。《晋书·嵇康传》云,嵇康“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这与其思想上的狂放不羁、不受礼法约束有很大关系。 嵇康可谓魏晋奇才,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尤其是他对琴及琴曲的嗜好,为后人留下了种种迷人的传说。 据《太平广记》三百十七引《灵鬼志》说: 嵇康灯下弹琴,忽有一人长丈余,著黑衣革带,熟视之。乃吹火灭之,曰:“耻与魑魅争光。” 尝行,去路数十里,有亭名月华。投此亭,由来杀人。 中散(嵇康字)心中萧散,了无惧意。至一更,操琴先作诸弄,雅声逸奏,空中称善。 6.关于广陵散的问题有谁知道广陵散是谁创作的关于广陵散有什么相关的2、《 广陵散琴曲 》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 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 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毁容而死。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汉魏时期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 现有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 广陵散,又句《广陵止息》,古琴曲。现存传谱最早见于明·朱权辑《神奇秘谱》。 全曲分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五大部,连开指共四十五段,为篇幅最长的琴曲之一。 后人据各段标题,推测此即东汉蔡邕撰《琴操》所记的《聂政刺韩王曲》。 《广陵散》以嵇中散善弹著称,曲因人传,人以曲名。嵇康(224—263年),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司马氏集团揽权后,嵇中散不与之同流合污,便辞官归隐山林。 与阮籍、向秀、刘伶、阮咸、山涛、王戎等,常 。 7.广陵散和哪首古诗词配最好,拜托请简要说明岳飞《满江红》 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岳飞的这首词乃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广陵散》曲谱分为“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段。《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无论从何种角度去说,《广陵散》与《满江红》都是十分相配的。 8.哪些古文诗词对《广陵散》有描述广陵散简介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将它与《聂政刺韩王》琴曲联系起来。《聂政刺韩王》主要是描写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 关于此,蔡邕《琴操》记述得较为详细。 今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1425年),谱中有关于“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的分段小标题,所以古来琴曲家即把《广陵散》与《聂政刺韩王》看作是异曲同名。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政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表现对聂政壮烈事迹的歌颂与赞扬。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政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深刻地刻划了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 一个是见于“正声”第二段的正声主调, 另一个是先出现在大序尾声的乱声主调。 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体用。 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广陵散》在历史上曾绝响一时,建国后我国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秘谱》所载曲调进行了整理、打谱,使这首奇妙绝伦的古琴曲音乐又回到了人间。 《广陵散》是我国著名古曲之一,在古琴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我国第一部音乐百科全书的作者——宋代的陈阳曾将《广陵散》与《诗经》相比拟,称其为“曲之师长”。 历史文献中关於《广陵散》的记载特别多,远远超过了一般的琴曲。《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长达十五段,曲体结构庞大,旋律很丰富,曲调激昂慷慨,有它独具的风格,现存琴谱最早见於《神奇秘谱》。 相传古代杰出的演奏家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而遭杀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为寄托。嵇康是历史上最出名的一位《广陵散》演奏家,他虽不是此曲的作者,但由於其杰出的音乐天才,通过他的演奏使这个乐曲更加丰富,因此,嵇康的名字与《广陵散》千百年来一直紧紧联系在一起。 可是《广陵散》究竟是根据什麽内容写成的,至今却说法不一。 王世襄先生在题为《古琴名曲〈广陵散〉》(见《人民音乐》1956年4 月号)一文中,认为《广陵散》的每段标目中可以看出,主要是描写战国时(西元前四世纪)聂政为父报仇刺死韩王的故事。 主要情节为:聂政的父亲为韩王炼剑,误了期限,惨遭韩王杀害。聂政为了报父仇,历尽艰苦,入山学琴,十年功夫,学成绝技。 韩王听说国内出现了卓越的琴家,召他入宫演奏,殊不知他就是要为父亲报仇的聂政。正在听琴之际,聂政从琴中抽出刀来,刺杀了韩王。 聂政怕连累他的母亲,自毁容貌而死。韩国不知谁刺死了国王,千金悬赏,求刺客姓名。 聂政的母亲,为使儿子扬名,前去认尸,并死在聂政的身旁。这个故事见於汉蔡邕(西元133 —192 年)著的《琴操》,即所谓《聂政刺韩王曲》。 修建时代约与蔡邕同时的武梁祠石室,也曾取这个故事作为石刻画像的题材。从上面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聂政为父报仇,以他富有反抗精神的自我牺牲来达到刺死暴君的目的。 不过在封建时代,统治阶级企图贬低他这种反抗精神,将他描写成为一个被权贵收买而去效死的愚蠢人物,《战国策》、《史记。刺客列传》等书就是这样记载的。 自汉代以后,《聂政刺韩王曲》已很少有人说起了,据推测可能是这个名称大大地触犯了统治者的尊严的缘故,才依照它所流行的地区来命名,而改称《广陵散》。 王文发表后,孟宪福先生随即在《人民音乐》1956年10月号上撰写了《对“古琴名曲〈广陵散〉”一文的几点商榷》的文章,以为从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和历史上有关它的记载来看,《广陵散》所描写的故事内容并不同於《琴操》所说的《聂政刺韩王曲》,前者是后者改称的说法还缺乏可靠的历史记载材料。 首先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广陵散》谱来看,《神奇秘谱》本的标目中“取韩”、“烈妇”等,固然不能由此肯定它所描写的是聂政刺杀了韩王还是侠累。但稍晚于《神奇秘谱》中所刊载的两谱之一标目中“取韩”作“取韩相”、“烈妇”作“别姊”则符合《史记》、《战国策》中所载聂政为严仲子刺杀侠累的故事。 元代琴家耶律楚材描写《广陵散》的长诗中“别姊情凄惨”等句及诗前小序中所提到的“……验於琴谱中有‘井里’、‘别姊’、‘辞乡’、‘取韩相’、‘投剑’之类,皆刺客聂政为严仲子刺杀韩相侠累之事”一段,则说明在元代,《广陵散》也是被人认为是描写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明代人刊行的谱所表现的故事内容还是保存了至少是元代流传的说法。 另一方面从。 9.嵇康与《广陵散》有什么关系嵇康曾游历到洛西。 有一天夜里,只见皓月当空,嵇康不禁兴致大发,在院中抚起琴来。忽然间,他发现有个陌生人静静地坐在他对面听琴,就停下来与他谈起了音乐,他发现此人对音乐极有见地。 于是,嵇康就请他弹奏一曲,但听此曲慷慨激昂,感人肺腑。一曲罢了,来人说,此曲名叫《广陵散》,讲的是聂政剌杀韩相侠累的悲壮故事。 临走前,这个人说,你永远不能把这首曲子传授给他人,随后转身不见,连名字也没留下.后来,嵇康真的遵守诺言,没有把这首曲子传给任何人。直到他得罪司马昭被判处了死刑,才在刑场上慷慨弹奏一曲《广陵散》,从容就义。 10.嵇康临刑前演奏广陵散,说是“绝响”,真的从此失传了吗相传,魏晋时期的音乐家嵇康因反对司 马集团的统治而被害。 临刑前,他最后一次 弹奏心爱的《广陵散》。一曲完毕,嵇康仰天 长叹:“我不怕死,只可惜这《广陵散》恐怕 要成为绝响了。” 说罢摔琴就刑。《世说新 语•雅量》中详细地记载了这一段历史:“嵇 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 索琴弹之。奏 《广陵》。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 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那么,《广 陵散》真的随着嵇康之死而失传了吗?《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广陵”是 古代扬州的名字,“散”在乐曲中,指代的是 操、引乐曲之类的音乐。 以《广陵散》为名 大概成型于汉魏时期。 最早关于《广陵散》 记载,见于魏《与刘孔才书》:“听广陵之清 散。” 可见,“广陵散”是扬州的一种古乐。 根据史料记载,嵇康所弹奏的《广陵散》实 际上是在扬州古乐基础上,经过加工创造出 来的一曲琴乐。 在嵇康之后,《广陵散》因他的慷慨悲歌,而被更多的人知道。 据蔡邕的《琴操》记载,《广陵散》表现 的是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聂政的父亲为韩哀 侯铸剑,因误期被韩王杀害。聂政长大后, 母亲告诉了他父亲之死的真相,聂政发皙刺 杀韩王,为父报仇。 聂政习武练剑,人宫行 刺未成。于是逃进深山学琴,苦练十年,习 得卓绝琴艺。 回到韩国后,聂政在街市弹琴, 听者围堵,马牛止步。聂政声名鹊起,引得 韩王召见。 聂政把锋利短剑藏于琴内进宫。 在韩王殿上,聂政奏出仙乐般的琴声。 韩王、大臣和侍卫们听得如醉如痴。在他们放松警 戒的时候,聂政突然抽出短剑,猛扑上去, 将韩王刺死。 聂政本人也自杀身死。后来, 人们将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编人《广陵 散》中。 整部曲子由井里(聂政故乡)、取 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组成,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全过程。嵇 康临刑前,弹奏这首曲子,正是借助《广陵 散》的战斗气氛来抒发自己反抗强暴的抗争 精神。 事实上,《广陵散》并没有因嵇康的死而 绝响后世。明代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中, 收录了《广陵散》的谱曲。 全谱共45个乐 段,分别表现了 “刺韩”、“冲冠”、“发怒”、“报剑”等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古琴家管平 湖根据《神奇秘谱》,将这首旷古绝曲复原, 使得《广陵散》重现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