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无路可走的诗句《赤壁赋》 曹操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梦话凄凉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2.形容路总有尽头的诗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③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王安石) ④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扬系画船.(范成大) ⑤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卷十七) 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 ⑦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终动心.(陆游) ⑧云开巫峡千峰出,路转巴江一字流.(吴本泰) ⑨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王维) ⑩路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韩愈) 3.陆游写的什么诗,诗句中有表现感到困惑、以为走头无路时,突然见到陆游的《游山西村》:历经“山重水复”让人怀疑无路可走,却又意外地呈现出光明前景(或:表现感到困惑时,突然见到希望)可引用本诗中的诗句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是这首诗的诗眼,富有哲理。 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纪游诗,记录了诗人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罢官归故里后一次到山西村游赏的经历。 全诗四联,围绕“游”字层层展开。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首联写游前的精神准备,即孟浩然《过故人庄》所写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之意。孟诗平铺直叙,只说老朋友备有酒菜请他去。而陆诗则不仅写了农民朋友的相约,还刻画了主人款留的盛情。农家迎宾,备有腊酒,酒昧虽不及清酒醇美,但待客的情谊却是极其真诚的。菜肴是鸡和豚,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都是自家生产,加上年成好,可以让客人尽情享用。前一句的“莫笑”,后一句的“足”字,都很有表现力:既像模拟主人的口吻,又像是诗人在赞叹,曲曲传出了山西村农民的淳朴和好客。经这么一渲染,山西村真让人神驰心往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次联写山行情景。山**上,山光水色令人应接不暇。重重山遮,道道水绕,诗人几乎疑心无路可走了。但几经探寻,前面柳暗花明,一个村落宛然在目,山西村便到了。前一句中的“疑”字用得传神:“疑无路”不是真的无路可走,而仅仅是路难寻难辨,这是人们走生疏山路常有的体验。后一句中的“又”字也很传神:“又一村”不是说一个接着一个村,而是经过探寻忽然发现有那么一个村在那里,表现了绝处逢生的喜悦。人们读这两旬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也正是因为道出了世间事物变化的哲理,这两句诗便越出了自然景物描写的范围,被人们广泛引用,而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第三联正面写山西村所见所感。箫鼓声不绝于耳,原来是农民在迎接社日的来临。“春社近”,已经“箫鼓追随”,则社日的热闹场面更可想而知。“衣冠简朴”一句显然是从陶渊明《桃花源诗》“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脱胎而来的,意思是说礼法都还保持着古老样式,诗人把山西村比作“桃花源”,表现这里人们淳朴厚道,和睦相处,过着自食其力的宁静生活,与其说这是南宋初年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卷,毋宁说它是陆游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图景。它突现了山西村的精神风貌,倾注了诗人的一片深情。从写法看,由于第一联已渲染了它生活的丰足,第二联“柳暗花明”已描绘了环境之幽,所以,这一联着重表现诗人身临其境后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春社之“近”,古风之“存”,都是诗人亲耳听到、亲眼看到后的判断。至于“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之类的活动,应在情理之中。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尾联写归途中的愉悦之情和重游的期望。诗人在山西村“游”了一天,明月当空之际才别情依依的踏上归途,他大概又想到孟浩然的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不,那样隔得太久远,最好是能不时柱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那才惬意,才尽兴。“若许”是“如果可能”的意思,是诗人的设想,并不是要得到谁的允许。“无时”是“随时”的意思,即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正是因为这次的“一日游”印象美好,诗人才有多日游、乘月游的设想和期望。其热爱家乡、热爱乡亲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主线突出,层次分明。不着一个“游”字,却处处切“游”,略无雕凿痕迹。心理刻画相当成功,也很细腻,读来亲切感人。 4.比喻走头无路的成语走投无路zǒu tóu wú lù[释义] 无路可走(投:投奔)。 指陷入绝境。[语出] 元·杨显之《潇湘雨》:“淋的我走投无路;知他这沙门岛是何处酆都。” [辨形] 投;不能写作“头”。[近义] 山穷水尽 穷途末路 日暮途穷 一筹莫展 束手无策[反义] 左右逢源 如愿以偿 地利人和 天从人愿[用法] 含贬义。 一般作谓语、补语。山穷水尽、和水都到了尽头。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穷途末路、穷途:绝路;末路:路的尽头。 穷途末路,用来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日暮途穷、无路可走表示处于极限的成语。 5.形容被逼上绝路的诗句词诗句: 1. 当时有勋业,末路遭谗毁。——宋中送族侄式颜,唐代:高适 2.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除夜,宋代:文天祥 3.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满江红·小住京华,清代:秋瑾 4. 揆余久缨弁,末路遭邅回。——宝林寺作,唐代:徐浩 5. 末路甘贫病,流年苦滞淫。——元日喜闻大礼寄上翰林四学士中书六舍人二十韵,唐代:窦牟 词语: 1. 穷途末路 [ qióng tú mò lù ]:穷途:处境困窘。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2. 山穷水尽 [ shān qióng shuǐ jìn ] :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3. 弹尽粮绝 [ dàn jìn liáng jué ] :作战中弹药用完了,粮食也断绝了。指无法继续作战的危险处境。 4. 危在旦夕 [ wēi zài dàn xī ]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 5. 日暮途穷 [ rì mù tú qióng ] :暮:傍晚;途:路。 天已晚了,路已走到了尽头。比喻处境十分困难,到了末日。也形容穷困到极点。 走投无路 [ zǒu tóu wú lù ] 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