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岁怎么用藏头诗表达出来.「万岁」和「万万岁」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在电视上看见大臣称颂皇帝时大叫「万岁」,其实「万岁」一词本来不是黄帝专用的。 很久以前「万岁」只是表示人们内心喜悦和庆贺的欢呼语,到秦汉以后,臣子朝见国君时常呼「万岁」,但这个词仍不是皇帝唯一专擅的称呼,称呼他人为「万岁」,皇帝也不管。到了汉武帝时,他想把「万岁」据为己有,但民间遇到庆贺之事时,还是有人呼「万岁」。 到了宋朝,皇帝才真正的不许称他人为「万岁」。 至于「万万岁」的来历,则来自一个故事。 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藉以抬高自己的「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 她脱口出了上题: 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括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后都不满意,直觉扫兴。这时,有位惯于奉承的学士看出了她的心思,忙吟道: 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后兴高彩烈,推为杰作。 从此,「万万岁」一词便流传于朝野之上了。 万千辛苦龙门跃, 岁在金榜题名年! 万里长城从头越, 岁新才茂奏欢歌! 万里江山多壮丽, 岁月铭刻五千年。 2.形容经历的古诗词描写经历的诗句 《万岁楼》 年代: 唐 作者: 王昌龄 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 日日悲看水独流。猿狖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洲。 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醉落魄/一斛珠》 年代: 宋 作者: 沈瀛 时光盛逼。杯盘渐渐来收拾。主人便欲连客。末后殷勤,一著怎生得。 来时便有归时刻。归时便是来时迹。世间万事曾经历。只看如今,无不散筵席。 《早春即事呈刘员外》 年代: 唐 作者: 杨巨源 明朝晴暖即相随,肯信春光被雨欺。且任文书堆案上, 免令杯酒负花时。马蹄经历须应遍,莺语叮咛已怪迟。 更待杂芳成艳锦,邺中争唱仲宣诗。 3.形容理解 的成语百思不解 百:多次;解:理解。 百般思索也无法理解。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百思莫解 百思:百般思索。形容反复思索也不能理解。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三:“此真百思不得其故矣。”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 同“一知半解”。出处:宁调元《燕京杂诗》:“半解一知天下士,千歧百辙釜中鱼。” 不可思议 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出处:《维摩诘所说经·不思议品》:“诸佛菩萨有解脱名不可思议。”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师问:‘祇如古德,岂不是以心传心?’峰曰:‘兼不立文字语句。’” 不识抬举 识:认识,理解;抬举:赞扬,器重。 不懂得人家对自己的好意。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回:“这贱人不识抬举。” 不知所言 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同“不知所云”。 出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所云 云:说。 不知道说得是些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大惑不解 惑,迷惑;解:理解。 感到非常迷惑,不能理解。出处:《庄子·天地》:“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 咄咄怪事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高深莫测 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 形容使人难以理解。出处:《汉书·严延年传》:“吏民莫能测其意深浅,战栗不敢犯禁。” 怪事咄咄 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同“咄咄怪事”。贯穿融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同“贯通融会”。出处:清·戴名世《方舟传》;“年e5a48de588b6e79fa5e9819331333361326362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贯通融会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宋·袁燮《〈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寝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横从穿贯 指融会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囫囵半片 囫囵:完整的,整个儿的。 一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指只听懂或理解了其中的大概意思。 肌劈理解 比喻立论精辟,析义翔实。出处:清钱谦益《汲古阁毛氏新刻十七史序》:“古者‘六经’之学,专门名家,各守师说。 圣贤之微言大义,纲举目张,肌劈理解,权衡尺度,凿凿乎指定于胸中,然后出而从事于史。” 艰深晦涩 艰深:文辞深奥难懂;晦涩:意义隐晦,不顺口。 形容笔调深僻、寓意难以理解的文章。出处: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故分章办事,以其所对,别附于问,庶几览者莹然,知子厚之文不苟为艰深也。”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别集上》:“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弗没传也。” 例直禁简 法律或禁令简单明了,人民就容易理解和遵守。 出处:《晋书·杜预传》:“例直易见,禁简允犯。” 茫然不解 茫然:无所知的样子。 一无所知,不理解。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二回:“邵肩齐说及前事,娄朴茫然不解。” 迷惑不解 指对谋事非常疑惑,很不理解。同“大惑不解”。 出处:老舍《鼓书艺人》二十七:“她鞠了个躬,转身慢慢走进了下场门。掌声很热烈。 听众瞧着她,迷惑不解。” 融汇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秦牧《艺海拾贝·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出处:《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融会通浃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出处:宋·叶适《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融释贯通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出处:清·戴名世《〈读易质疑〉序》:“世苟有通学古之士,潜心冥会,融释贯通,其于程朱继志述事,能补其所未及,是亦程朱之功臣也。” 融液贯通 犹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出处:清·秦笃辉《平书·文艺下》:“殆于圣贤之义理,心领神会,融液贯通,然后参之经史子集,以发其光华,范之规矩准绳,以密其法律,而后乃称为文。” 深刺腧髓 穿穴入骨。 形容深透理解。腧,穴位。 神会心融 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