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精耕细作的诗句

1.精耕细作同意的成语

精雕细刻

jīng diāo xì kè

【解释】精心细致地雕刻。形容创作艺术品时的苦心刻画。也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出处】《共青团员;要做八十年代的带头人》(1982年2月5日《中国青年报》社论):“要以平等交心的态度;点点滴滴、精雕细刻;因势利导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用在比喻创作艺术品时的细心钻研和做事精心细致。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刻;不能读作“kē”

【辨形】雕;不能写作“凋”;刻;不能写作“克”。

【近义词】巧夺天工、自成机杼

【反义词】偷工减料、粗制滥造

【辨析】~和“苦心孤诣”;都含有“刻苦钻研艺术”的意思。不同在于:用作褒义时;~表示做事认真细致;“苦心孤诣”表示坏事;“讽刺、挖苦”的意思。~则没有此意。

【例句】这个玉器;~;人物形神兼备;草木虫鱼栩栩如生;真是巧夺天工。

2.精耕细作的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 精耕细作一般是指作物在栽培过程中,从整地到收获所做的一系列的细致周到的技术措施。

育种、改良土壤和改革工具等,属于基本建设性质,不在上述过程的范围内,但也很难截然划分,一般需要这些基本建设来帮助做好精耕细作,有时甚至基本建设直接成为精耕细作的组成部分。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上可贵的优良传统,给我们今天农业生产的跃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为了珍视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我们有必要摸清楚这一传统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影响。 我们近年编写《中国农学史》,也涉及这个问题。

这里牵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历史分期问题。6月16日,我曾在南京历史学会就这一课题作了报告,会后征求了意见,现将原报告提纲修改压缩,写成此稿发表。

因为篇幅关系,只能提出一个粗浅的轮廓,以后有需要时再补充说明。 二、精耕细作传统的发生 我国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六七千年以上,可能多至1万年。

精耕细作传统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时代。 在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都很幼稚,谈不上精耕细作。

到了能够创造剩余产品,逐渐形成奴隶社会时,农业技术比以前有了进步,但是还很粗放,而且奴隶在奴隶主的鞭挞下从事农业生产,不会有生产积极性,也不可能产生精耕细作。 现在史学界对于西周和春秋是不是奴隶社会有争论,但是对于战国时代转入地主制的封建社会则意见比较一致。

在这一转变中,铁农具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石制和木制农具的工作效率很低。

商和西周虽有青铜农具,但使用不广。铁农具出现于春秋,至战国而广泛使用。

近年已陆续有战国时代的铁农具出土,还在魏墓中发现使用畜力的铁犁,而且孟子曾说“以铁耕乎”,明白地指出铁农具已经成为当时农业生产上不可缺少的工具。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使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小家庭有独立经营农业生产的可能,而且只有小农经营才能发挥生产潜力。

这样就使原有的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土地渐由奴隶主所有转变为地主所有,耕作渐由集体转变为分散的小经营。 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生产者通过阶级斗争,逐渐获得农业经营上的自由,生产多寡至少部分地直接关系到自己的利益,因而发挥了生产积极性,想办法来增加生产。

在小经营的范围内,要在小块土地上增加生产,那就势必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道路,也就是走精耕细作的道路。 再看当时文献上所反映的农业技术: 《诗经》及其他春秋以前的书中,说到耕的地方不少,但没有一处说深耕的。

在战国时代的作品中,深耕熟耰就变为通行语汇。施肥也是到战国时代才受到重视。

灌溉的起源较早,大发展则在战国时代。适当密植作为获得丰收的要诀,是战国时代总结出来的一个突出的宝贵经验。

除草很早受到重视,但到战国时代因农具改良而效率提高,并且把中耕除草的勤做多次和做得细致周到,提到很重要的地位,此外,还强调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也注意到选用良种和防治虫害。这些就是精耕细作技术措施的具体表现。

所有这些围绕着一个目的,就是增加生产,主要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魏文侯时(公元前5世纪)李悝的“尽地力之教”,已经明白提出提高产量的要求,《荀子·富国篇》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

“善治”就是上述所列争取丰收的技术措施。再探索一下战国时代单位面积产量,每亩可以收到谷子百斤以上,已有较高的水平,这是精耕细作的结果。

我国在战国时代开始有农学专书。这些农书虽已失传,《吕氏春秋》中还保存了先秦农学的片段,其中有系统性的成套理论,已经称得起粗具规模的农业科学。

我国农学产生于此时,也不是偶然的,它是随着农业生产实践中精耕细作技术的产生而产生的。 所有这一切,明显而一致地表示: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奠基于战国时代。

再放大范围来看: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变革剧烈的时代,也是有名的诸子争鸣时代。这些上层建筑的剧烈变化,不能不是经济基础的划时代变革所引起的。

在经济基础变革的过程中,生产力的变化是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就会通过阶级斗争,冲破原有的生产关系,因而引起多方面的剧烈变化。此时社会生产力主要表现在农业上,在农业生产工具和农民所掌握的生产技术以及农田基本建设上。

因此,这一时期的多方面剧烈变化的历史,也帮助说明我国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孕育于春秋,而奠定于战国。 三、精耕细作传统的发展 (一)总说 从战国到1840年,我国经历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时期。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精耕细作传统有时发展很快,有时发展很慢,甚至有暂时的局部的停顿,但是总的趋势是一浪推一浪,不断在前进。 我国封建社会可以分为前中后三期:战国至南北朝为前朝,隋至元末为中期,明至清鸦片战争前为后期。

这里是根据生产关系划分的。 (二)封建前期 封建前期以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营方式的逐渐奠定为起点。

奴隶制残余的影响还很大。徭役繁重。

秦国有爵者有役使无爵的庶人的权利,有使一般农民向农奴转化的趋势。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