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著名词句是什么雨霖铃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名言语录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凝噎:气塞喉阻。 这两句大意是: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心中虽有千言万语,竟哽咽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首词抒写作者与恋人的惜别之情。 当时,作者将要离开京都远行,其恋人送至城外,在十里长亭置酒饯别。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无心宴饮。 舟子眼见天色已晚,催着启程。分手的时刻到了,临别,还该有许多话需要倾诉,需要叮咛。 可是,悲伤淹没了一切,他们~。这两句语言通俗,感情深挚,把一对伤心人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读者透过纸背,仿佛听到了这一对离人的心声。 这种通过典型形象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两句大意是:今夜酒醒时我将飘泊何方?就在那晓风送寒、残月惨照的杨柳岸旁。 这两句因情设景、纯属想象之辞。作者设想自己与恋人离别后,孤舟一叶,飘泊在“千里烟波”之中。 自己借酒浇愁,独斟独饮,直喝得人事不省,醉卧通宵。酒醒梦回,已是清晨,只见寒凉的晓风吹拂着衰败的疏柳,一弯残月斜挂在杨柳梢头,使人感到分外冷落凄凉。 作者把这一组令人倍感凄清的秋景集中在一起,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意境更加具体可感。这种“因情设景”的描写手法,有助于渲染、烘托感情,加强了抒情性,很值得学习。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经年:一年又一年。风情:风流情意。 这几句大意是:这一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该是形同虚设;即使心中有干种柔情,又能向谁去诉说?柳永远离汴京之际,其恋人到城外十里长亭置酒相送。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忍离别。 这几句写柳永临别时对别后景况的设想。良辰美景,年年都有,处处皆在。 以往,两人在花前月下共度良辰,同赏美景,自有无数赏心乐事;而“此去经年”,形单影只,良辰美景无心观赏,满腹心事无处诉说,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句铺陈离情,曲折委婉,淋漓尽致。 设想、虚拟、反问的交错运用,大大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将爱情的真挚、专一、久长表露无遗。写久别景况可以借鉴。 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暮蔼:夜雾。沉沉:雾气浓重的样子。 楚天:古时长江下游一带地区属楚国,故称南天为楚天。这两句大意是:千里长江,烟波浩淼,辽阔楚天,暮霭沉沉。 《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别情词,~两句因情设景,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它是作者设想与所爱之人离别后旅途所见之景,借以表现离人凄凉黯淡的心境。 绘画上有所谓点染手法,写作上也常借用这种手法。这两句就是用烟波、暮蔼、楚天这三样景物烘托、渲染去路的茫茫,阔别的辽远,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 可用以写烟波苍茫的江上暮景。 2.诗词谁知道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②,骤雨③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④,留恋处⑤,兰舟⑥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⑦。 念去去⑧,千里烟波,暮霭⑨沉沉⑩楚天⑾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⒀,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⒁,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 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 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这首词选自《全宋词》,雨霖铃又作雨淋铃。 这首词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写的,抒发了跟情人难分难舍的感情。 ②对长亭晚:面对长亭,正是傍晚时分。 ③骤雨:阵雨。 ④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⑤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⑥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⑦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即是“凝咽”。 ⑧去去:往前走了一程又一程(分手后越来越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气。 ⑩沉沉:深厚的样子。 ⑾楚天:战国时期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一带属于楚国,这里以“楚天”泛指南方的天空。 ⑿清秋节:萧瑟冷落的秋季。 ⒀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此指年复一年。 ⒁风情:情意(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编辑本段]柳 永·《雨霖铃》评解及赏析 ★评解 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④。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 【作者简介】 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一生仕途坎坷,到晚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人们的喜爱。 【注释】 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仁宗知道后认为柳永过于狂妄,不准录取。 3.求古诗文柳永的雨霖铃雨霖铃》① 宋 柳永 【原文】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② 都门帐饮无绪,③ 留恋处,④ 兰舟催发。⑤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 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⑨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 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 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 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即是“凝咽”。 ⑦去去:分手后越来越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 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 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经过一年或多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译文】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鉴赏】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句,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因为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 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宋人论词往往有雅俗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他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堪称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4.雨霖铃是什么诗词的名称词牌《雨霖铃》原是唐代教坊大曲名,柳永始用为词牌之名,又名《雨 霖铃慢》,为双调,上片九句,押五仄韵,五十一字,下片八句,押五仄韵, 五十二字,共一百零三字。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借口 讨伐杨国忠,引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六月,安 禄山大军逼近长安,潼关失守,长安城危如累 卵。 七月,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 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仓皇逃往四 川。行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时,六军因缺粮 不肯继续前行。 在陈玄礼的煽动下,众将士把怨 恨都发泄到祸国殃民的杨国忠身上,发动兵变, 斩杀了杨国忠,史称“马嵬驿之变”。 杨国忠死后,众将士将馆释围住,要求唐 玄宗赐死杨贵妃。 唐玄宗迫于情势危急,为平息 军心不得不下令缢死杨贵妃。唐玄宗人蜀行至斜 谷口时,一路霖雨绵绵,山风刮得驿站檐铃“叮 当”、“叮当”地响个不停,悲痛之情油然而 生,于是写下了《雨霖铃》曲。 《明皇杂录》里 记载:“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人斜谷,属霖雨涉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即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 这就是《雨 霖铃》的来历。 以《雨霖铃》作为词牌的词中最著名的当属柳永的《雨霖铃》:“寒蝉 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5.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著名词句是什么雨霖铃 作者: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名句: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名言语录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凝噎:气塞喉阻。这两句大意是:手拉着手泪眼相望,心中虽有千言万语,竟哽咽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这首词抒写作者与恋人的惜别之情。当时,作者将要离开京都远行,其恋人送至城外,在十里长亭置酒饯别。一对恋人难分难舍,无心宴饮。舟子眼见天色已晚,催着启程。分手的时刻到了,临别,还该有许多话需要倾诉,需要叮咛。可是,悲伤淹没了一切,他们~。这两句语言通俗,感情深挚,把一对伤心人的形象刻画得十分逼真,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读者透过纸背,仿佛听到了这一对离人的心声。这种通过典型形象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这两句大意是:今夜酒醒时我将飘泊何方?就在那晓风送寒、残月惨照的杨柳岸旁。这两句因情设景、纯属想象之辞。作者设想自己与恋人离别后,孤舟一叶,飘泊在“千里烟波”之中。自己借酒浇愁,独斟独饮,直喝得人事不省,醉卧通宵。酒醒梦回,已是清晨,只见寒凉的晓风吹拂着衰败的疏柳,一弯残月斜挂在杨柳梢头,使人感到分外冷落凄凉。作者把这一组令人倍感凄清的秋景集中在一起,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意境更加具体可感。这种“因情设景”的描写手法,有助于渲染、烘托感情,加强了抒情性,很值得学习。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经年:一年又一年。风情:风流情意。这几句大意是:这一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该是形同虚设;即使心中有干种柔情,又能向谁去诉说?柳永远离汴京之际,其恋人到城外十里长亭置酒相送。两人“执手相看泪眼”,依依不忍离别。这几句写柳永临别时对别后景况的设想。良辰美景,年年都有,处处皆在。以往,两人在花前月下共度良辰,同赏美景,自有无数赏心乐事;而“此去经年”,形单影只,良辰美景无心观赏,满腹心事无处诉说,凄苦之情,溢于言表。这几句铺陈离情,曲折委婉,淋漓尽致。设想、虚拟、反问的交错运用,大大增强了表情达意的功能,将爱情的真挚、专一、久长表露无遗。写久别景况可以借鉴。 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暮蔼:夜雾。沉沉:雾气浓重的样子。楚天:古时长江下游一带地区属楚国,故称南天为楚天。这两句大意是:千里长江,烟波浩淼,辽阔楚天,暮霭沉沉。《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别情词,~两句因情设景,既是景语,也是情语。它是作者设想与所爱之人离别后旅途所见之景,借以表现离人凄凉黯淡的心境。绘画上有所谓点染手法,写作上也常借用这种手法。这两句就是用烟波、暮蔼、楚天这三样景物烘托、渲染去路的茫茫,阔别的辽远,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可用以写烟波苍茫的江上暮景。 6.柳永的有名古诗除了雨霖铃与蝶恋花外还有什么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这首词描写旅行途中所见到的萧瑟悲凉的景象,反映了词人晚年时期落魄潦倒茕茕独处的愁苦心情。 ??上阕描写旅途中清旷空阔的荒原景象,流露出词人落拓飘零的悲凉心绪: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行走在长安古道上,马行缓缓,我心踟躇,众多的秋蝉在高高的柳树上呜叫,声音缭乱悲凄。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极目远望,夕阳在飞鸟隐没的远方渐渐西沉,旷野荒原上秋风习习,辽阔苍茫的天空如幕帐般低垂下来。 ?? ??下阕写对往昔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与欢乐已不可复得: ??“归去一云无踪迹,何处是前期?”所爱之人离去,一去后便杳无踪迹,往昔的期待和愿望都已落空。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如今冶游玩乐的兴致已经衰减,当年宴饮欢聚的旧友也寥寥无几,一切都如梦如幻,不比少年时那样狂放不羁,无所顾忌的光景了。 ?? ??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映,含蓄蕴藉,语淡情深,表露出情感无寄,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哀伤。 ??注释: ??①长安古道:长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古诗文中,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在之地,而通往长安的路,便也往往被借指为追逐名利禄位的道路。 ??②马迟迟:马行缓慢的样子。 ??③归云:飘逝的云彩。 这里比喻所思念的人。前期:前约,预约。 ??④狎兴:冶游玩乐的兴致。 ??⑤萧索:零散,稀少。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小词以深秋的长安为背景,触目伤怀,抒发了词人“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和离愁别恨。全词不事雕琢,采用白描手法,营造出一种低沉萧瑟而又冲淡清丽的意境。 开端的“长安”可以有写实与托喻两重含义。就写实而言,柳永确曾到过陕西的长安,另一首《少年游》中,他写过“参差烟树灞陵桥”之类的句子。 再就托喻言,“长安”原为中国历史上著名古都,诗人往往以“长安”借指为首都所之地,而长安道上来往的车马,便也往往被借指为对于名利禄位的争逐。柳永此词“马”字之下接上“迟迟”两字,这便与前面的“长安道”所可能引起的争逐的联想,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衬。 至于“道”字上著以一“古”字,则又可以使人联想及此长安道上的车马之奔驰,原是自古而然,因而遂又可产生无限沧桑之感。总之,“长安古道马迟迟”一句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词人对争逐之事早已心灰意冷,也表现了一种对今古沧桑的深沉感慨。 “高柳乱蝉嘶”一句,写秋蝉之嘶鸣更独具有一种凄凉之致,也表现有一种时节变易、萧瑟惊秋的哀感。柳永“蝉嘶”之上,还加了一个“乱”字,如此便不仅表现了蝉声的缭乱众多,也表现了被蝉嘶而引起哀感的词人之心情的缭乱纷纭。 至于“高柳”二字,则一则表示了蝉嘶所之地,再则又以“高”字表现了“柳”之零落萧疏,是其低垂的浓枝密叶已凋零,所以乃弥见树之“高”也。这一句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凄凉萧索。 “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三句,写词人秋日效野所见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夕阳鸟外”一句足可以表现郊原之寥阔无垠。飞鸟隐没长空之外,而夕阳隐没则更飞鸟之外,所以说“夕阳鸟外”。 值此日暮之时,郊原上寒风四起,故又曰“秋风原上”,此景此情之中,一失志落拓之词人,又将何所归何处呢?“目断四天垂”,只见天苍苍,野茫茫,双目望断而终无一归处。上阕是词人自写今日之飘零落拓,望断念绝,自外界之景象着笔,感慨极深。 下阕,开始写对于过去的追思,感慨一切希望与欢乐已复得。“归云一去无踪迹”一句,是对一切消逝不可复返之事物的一种象喻。 柳词此句之喻托,则其口气实与下句之“何处是前期”直接贯注。所谓“前期”者,指的是旧日之志意心期和旧日的欢爱约期。 对于柳永而言,这两种期待和愿望,都已经同样落空了。下面三句乃直写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早年失意之时的“幸有意中人,堪寻访”的狎玩之意兴,既已经冷落荒疏,而当日与他一起歌酒流连的“狂朋怪侣”也都已老大凋零。志意无成,年华一往,于是便只剩下了“不似少年时”的悲哀和叹息。 这一句“少年时”气脉贯注,富于伤今感昔的慨叹,叹的是所追怀眷念的往事已无迹可循。以“归云”为喻象,写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叹自己之落拓无成作结。 全词情景相生,虚实互应,是一首艺术造诣极高的好词,也是柳永悲剧性人生的缩影。作为一个禀赋有浪漫之天性及谱写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命中注定了是一个充满矛盾不被接纳的悲剧人物。 这首词不仅形象地描绘出高柳乱蝉、夕阳秋原的凄凉之景,而且更寄寓着作者浓重的离愁别恨和沉痛的身世之感。通篇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朴素,意境淡远。 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此词都对宋词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