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求描写林黛玉美貌的诗词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呜呼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 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2.描写林黛玉的诗词赞黛玉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叹黛玉病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叹黛玉死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树,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研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入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依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依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 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依收葬,未卜依身何日丧?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3.红楼梦中形容林黛玉外形的诗句有多少在通篇《红楼梦》中,作者对林黛玉的外在美描写并未花费太多笔墨。 然而就是那着墨不多的描写却给人留下了极其美丽形象。我们可从开篇的“降珠仙草”得“受天地之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换得人形”,这些句中体会到“仙草化身”一种超凡脱俗,得天地精华的清秀非凡之美。 一切自然造化都是美的,一草一木俱是,更何况是一株得受天地精华,甘露滋养的“仙草”了!此时作者虽然尚未直接描述黛玉之美,但在读者心里,早已对这株“仙草修成的女体”心仪已久了。到此作者已经成功塑造了黛玉一种“清秀灵幻”的美丽形象。 黛玉初进贾府,作者也未直接着墨来描写她的外在美,而是巧借凤姐的嘴及宝玉的眼来看出林黛玉的美。心直口快的凤姐一见黛玉即惊叹:“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话虽未直接写出黛玉的美丽,却给读者在心里留下了一个“绝美”的形象。 我们再从宝玉的眼来看看黛玉的形象:“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 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 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 “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 4.描写黛玉的诗句1、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未见人面闻咳声,骨瘦如柴颜白染。纤弱难敌秋风烈,个性刚强喜较真。 3、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4、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5、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5.红楼梦中形容林黛玉身材的句子林黛玉,字颦卿,别号潇湘妃子。原藉姑苏,贾母心爱的外孙女。先伤母,其父亦不久去世。作者形容她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形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为十二金钗之冠。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对几个主要美女都有描写,很经典的~ 不一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第一个肌肤微丰, 合中身材, 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 三人皆是一样的妆饰. ……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6.描写林黛玉的性格的诗句由林黛玉的性格与诗词说起 2008-08-13 01:14:47| 分类: 悼红轩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在《红楼梦》一书中,宝钗、黛玉无疑是最为主要的角色,在太虚幻境“薄命司”大橱里所贮藏的“普天之下所有的女子过去未来的簿册”中,她二人属于“金陵十二钗正册”,且并列首位。 而在宝、黛之间,宝钗似又带有某些陪衬性质,成为“木石前盟”的积极颠覆者。若将《红楼梦》看作单纯的爱情悲剧的话——依照“好了歌”,应是空诸一切——“木石前盟”是要过于“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空房独守,而林黛玉却因此丧了命。 林黛玉既是如此重要,她受到的关注当然是空前的。但至今为止,在《红楼梦》之外的演绎中,林黛玉总是给人以尖酸刻薄的印象,或者突出她精神上的不够健全。 更明确一点说,就是过于强调了她“蛾眉善妒”的一面。而从实际的情形看,这种“突出”是不恰当的。 在林黛玉的人格设计中,虽有“还泪”之说,但这个“还泪”最终仍然要落实到现实生活里,否则,就会有“泪出无名”的嫌疑了。从书中的描述看,林黛玉的忧郁性格是有着深厚的现实依据的。 贾雨村因贪贿落职后,于林府教馆,沦为西宾,他所教的学生就是林黛玉。黛玉天资聪慧,不幸早年丧母,这是她忧郁性格所以形成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其次,因黛玉之父林如海“命中无子”,“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夫妻无子,故爱如珍宝;且又见她聪明清秀,便也欲使她读书识得几个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俗话说“人生识字忧患始”,兼以黛玉的“聪明清秀”,遂又养成多愁善感的性格。 此外,母亲去世之后,林黛玉被接进贾府,后因林如海捐馆,遂在贾府定居,使得林黛玉常有寄人篱下之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生恐被人耻笑了她去”。原本多愁善感的性格加上寄人篱下的现状,林黛玉敏感而又自尊,从而给人孤高自负、落落寡合的印象。 之后,因宝钗的介入,林黛玉于情感上又生危机,在对宝玉的求全责备中,自怨自艾,常生悲感,“还泪”也就顺理成章。 结合以上所论,林黛玉的人格倾向还是比较分明的,即忧郁、敏感、清高、孤傲。 当然,一个人的性格与人格又并非是几个字就可以简单概括的,但就林黛玉来说,这几个方面应该是最主要的。为了突出黛玉这几个方面的性格特征,书中有很多细节性的刻画与描写,诸如黛玉的弱不禁风、好使小性,以及住所潇湘馆的清幽,等等。 除此之外,最能反映林黛玉性格的就是她自己所作的几首应景诗词了。“葬花词”与《唐多令》表达了林黛玉忧郁、敏感的一面,而“海棠”与“菊花”诗则显示了她的清高与孤傲。 “葬花词”是一首歌行体,据说源自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其词曰: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葬花词”里,黛玉因“愁绪”而伤感于“花谢花飞”,又因“花谢花飞”而倍增“愁绪”,最后,由花而及人,遂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人随花落之恸。刘希夷的寄托亦大致如此,只不过因性别不同而使着眼点有异,“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才是他的目的所在。 至于诗中所谓“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也不过是规劝“红颜”推己及人之意。 从立意上说,“葬花词”与《代悲白头吟》并不相同。 “葬花词”之外,最能体现林黛玉身世漂泊之感的是《唐多令》“咏絮词”,词曰: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词分两阙,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借柳絮的无根之性写自己的漂泊之感。 百花洲、燕子楼暗喻“红颜薄命”,为“粉堕”、“香残”之地,这也是林黛玉诗词中最为主要的基调。而“香”与“粉”又借指柳絮,有一语双关之意。 随后,直接摹写柳絮的成团逐对以及飘零辗转,并将这种“成团逐对”赋予女性情感上的“缱绻”与“风流”。但又因“飘泊亦如人命薄”,遂使“缱绻”、“风流”皆成空幻。 下阙直接从“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写起,草木如人,而人与草木又有何不同呢?“叹今生谁拾谁收”与“葬花词”中“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意思相同,只是此处的悲愁又进一步,零落任其零落,就是葬花的心情也不复存在了。整首词的基调都着落在“愁”与“叹”两个字上,难怪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同样内容的诗作,林黛玉还有一首《秋窗风雨夕》。《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 7.急求描写林黛玉美貌的诗词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金陵十二钗正册——钗、黛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闱。 呜呼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 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