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白描的诗句

1.运用白描手法的诗句有哪些

1、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释义: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3、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释义: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4、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释义: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5、唐代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释义: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关于古诗中的白描手法

运用白描手法写作的诗词“看似平常却奇崛”,“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诗人以真情挚意专注于其种事物,充分调用所把握的文字挥写诗章,白描手法就会大获成功。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饰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中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支小令是元人散曲中的名篇,被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全曲仅有二十八个字,而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萧瑟凄凉的行旅图景,刻画了一个骑着瘦马在西风残照的古道上艰难跋涉的游子形象,表现了这位天涯游子悲秋怀想的愁苦情怀。前三句十八个字中,全是名词和形容词,无一动词,各种景物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的动态与形状,全靠读者根据意象之间的组织排列顺序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把握。这种奇妙的用字法,实在为古之所罕见,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与马曲用字法相似,但其容量仍不如马曲大。马曲用字之简练已达到不能再减的程度,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正是《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艺术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3.使用白描手法的古诗词有那些

白描,说的通俗一点,就是纯客观描写,不加主观因素,主观呢,主要是通过一些形容词,或者是活用的名词,动词来表现,因为物本无情,若有情,只不过是人赋予它的。

举个例子“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不过客观描述了一个景象,这样你很容易 的能够想象出来,诗人此时此刻深处何种境地。虽然只是几个名词的堆砌,但是仍然有一种悠远的意境。

烘托,通俗一点来讲,就是主要配角,即诗人通过写它来表现主角,例如人,物,或情感,配角不是主要目的,但没配角也不行。

高适的《别董大》首二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直接状写眼前之景,展示出一幅暮日黄昏、沙尘漫天、遥空断雁、大雪纷飞的北方荒原天寒地冻的暮天景象。通过这送别时的环境描写,烘托出离愁别恨的低沉气氛。在这里,通过题目就可以知道,要跟人离别了,写首诗,当然要抒发一下感情,于是,那种离别之情就是主角,其他的环境描写就是配角,黄,白,醺,吹,纷纷,形容词或动词,只是为了更好的描写环境,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好方法,这里就不仅仅是纯物了,还有形容词或动词,所以,综上,就是烘托

4.白描手法的诗句翁卷

《野望》 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宋朝翁卷的《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展示了一幅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前两句诗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此诗纯用口语,明白如话。描写江南农村初夏的田园风光,富有诗情画意。绿意漫山、水光映天、子规声声、烟雨迷蒙,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似乎也多了几分惬意,而诗人此时的心情是愉悦的。像这样描写水乡的诗句还有(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后二句是《野望》中前二句。

希望能帮到你。

5.白描语句运用白描手法的语句

文学中的白描 是文学创作中描写手法之一.也是我国文学中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的描写手法.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要求作家准确的把握住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不加渲染、铺陈,而用传神之笔加以点化,而鲁迅的小说是白描的典范作品.鲁迅曾说:“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作文秘诀》)鲁迅不愧为白描圣手,他的作品,也不愧是白描的杰作.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中国旧戏上,没有背景,新年卖给孩子看的花纸上,只有主要的几个人(但现在的花纸却多有了背景了),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这是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经验之谈. 白描手法,不仅可以运用于小说的描写中,还可以运用于散文、诗词的创作中.使用这种手法刻画人物时,要求作者紧紧抓住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人物的个性、经历、言行的突出之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描写,以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在作品中,作者有时用白描勾勒人物肖像,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作者将战士小陈的体态特征与战斗中留下的伤痕联结起来描写,以突出表现他的勇敢精神.这灰白描的人物肖像,在鲁迅小说中比比皆是,如对阿Q、祥林嫂、闰土等的描述.不仅如此,有时还有白描叙述人物的身世,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身世的介绍:“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作者抓住他“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特点,来揭示封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所造成的悲惨遭遇.有时,还可用白描手法描述人物对话与行动细节,以表现人物性格.如《三国演义》“曹操煮酒论英雄”这一回中,写曹操担心日后刘备可能成为与他争夺天下的劲敌故意在饮酒之际对刘进行试探,问他谁是当世英雄?刘备此时正寄居曹操处,深怕曹操识破他夺取天下的雄心,对曹所问,故施韬晦之计,先是推托不知,继而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但当曹操指明:“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他闻言吃了一惊,将手中匙筋,掉落于地.“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充满德乃从容俯首拾筋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借雷声惊心将闻言失筋的缘故,轻轻掩饰过去,表现了刘备善于应变的性格. 使用白描手法勾勒事物时,要求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如杜宣的《井冈山散记》中,有段文字叙写井冈山茅坪的“八角楼”,作者用朴素的语言,不作任何形容,简明地写房间内简陋的陈设,重点介绍了“八角楼”名称的由来:“房间内的光线不够,所以在房间正中顶上,开了一个八角形的光斗.因此大家就把这个楼叫做‘八角楼’.”使用白描手法绘景时,要求作者用简笔作粗线勾画,组成生动的画面.如宋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作者善于抓住夏日急雨的特点,以朴素的语言进行白描,一句一景,形象地再现了西湖夏季风云骤变的奇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