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秉(bǐng):拿着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 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 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 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 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 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 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 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 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 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 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 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 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 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 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 2.描写春天万物复苏,充满希望的诗句;描写夏天热情奔放的诗句;描春天: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贺知章《咏柳》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夏天: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秋天: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冬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3.形容秋天收获喜悦心情诗句秋天的树木成的中庭,孤客先闻. - 唐·刘禹锡“秋引” 无尽的秋风,总是玉关情.唐·李白“子夜吴凇秋歌” 感觉璧山晚上,几重深秋云. - 唐·李白“听着舒出嗯和尚打”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意万重书作家. - 唐·张骥“秋思” 枯藤昏鸦树木,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马致远“天净沙·裘丝” 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 唐·贾道“江易屋隐居” 秋风僖伯云飞,植被,黄秋羲押嗯向南走. - 汉·刘澈“秋风辞” 离开西风,当人们失去了总青山. - 宋·辛弃疾“昭君出塞的哀歌” 很秋无法控制的,一半属于芦荟半蓼花. - 袁呼肮庚村说事“ 防风树,霜冻蓝色结庭 - 汉越古辞”古诗为使妻子“ 4.形容夏天庄稼绿色的好诗句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释义:时序还未到盛夏,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2、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高骈《山亭夏日》 释义:水晶帘在抖动微风拂起,满架蔷薇惹得一院芳香。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释义: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与蓝天相接,艳阳下的荷花特别的红。 4、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苏轼《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释义:院无风,柳丝垂,闺人昼寝。闺人安静昼寝之际,起风,庭院柳条摇摆。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释义: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6、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释义:清风明月无人理睬经管,并将作为南楼一味清凉。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释义: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8、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 秋归辋川庄作》 释义: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田野边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宛转的啼声。 9、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释义:整天下雨都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天一晴才发现原来已到深夏。 10、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 释义:梅子味道很酸,吃过之后,余酸还残留在牙齿之间;芭蕉初长,而绿阴映衬到纱窗上。 什么意思?我修改了半天,又说错误。非要这么折腾人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