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归期”的诗句有哪些1. 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夜雨寄北》 2. 尊前拟把归期说——欧阳修 《玉楼春》 3. 红笺小写问归期——晏几道 《浣溪沙》 4. 争奈归期未可期——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5. 归期安得信如潮——纳兰性德 《浣溪沙》 6. 已恨归期晚——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 7. 1、《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8. 2、《绮怀》(清 黄景仁)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9. 3、春望(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0. 4、钱塘湖春行(唐代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 5、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有关归期的诗句1、君问归期未有期 唐 李商隐 《夜雨寄北》 2、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3、红笺小写问归期 宋 晏几道 《浣溪沙》 4、争奈归期未可期 宋 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5、归期安得信如潮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 6、已恨归期晚 宋 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 7、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8、已恨归期晚 宋 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 9、尊前拟把归期说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10、何事归期无定准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11、莫交银烛促归期 宋 欧阳修 《玉楼春》 12、问归期、相思望断 宋 欧阳修 《蓦山溪·新正初破》 13、断无消息道归期 宋 欧阳修 《浣溪沙》 14、争奈归期未可期 宋 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 15、红笺小写问归期 宋 晏几道 《浣溪沙》 16、作个归期天已许 宋 苏轼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17、归期应不远 宋 张孝祥 《菩萨蛮·史君家枕吴波碧》 18、夜来算得有归期 宋 黄庭坚 《阮郎归·退红衫子乱蜂儿》 19、指似归期庭下柳 宋 贺铸 《清平乐·厌厌别酒》 20、把归期先说 宋 晁补之 《好事近·归路苦无多》 21、再三莫遣归期误 宋 向子諲 《鹧鸪天·说著分飞百种猜》 22、无奈归期促 宋 张元干 《念奴娇·江天雨霁》 23、歌扇归期 宋 曹勋 《点绛唇·惨惨春阴》 24、已约归期 宋 曹勋 《沁园春·浓绿交阴》 25、问我归期 宋 袁去华 《满庭芳·雨送凉来》 26、为我说归期 姚述尧2 《临江仙·一去吴山三改火》 27、归期有恨难留驻 宋 姜特立 《蝶恋花·飘粉吹香三月暮》 28、归期犹未 宋 张孝祥 《念奴娇·朔风吹雨》 3.关于“问君何日是归期”的诗词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注释 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4.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5.秋池:秋天的池塘。 6.何当:什么时候。 7.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 8.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 9.却话:回头说,追述。 参考资料:1、《夜雨寄北》解析鉴赏 .人民教育出版社[引用日期2014-04-9]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寄内”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4.有关归期的诗句1、君问归期未有期唐李商隐 《夜雨寄北》2、尊前拟把归期说宋欧阳修 《玉楼春》3、红笺小写问归期宋晏几道 《浣溪沙》4、争奈归期未可期宋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5、归期安得信如潮清纳兰性德 《浣溪沙》6、已恨归期晚宋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7、樽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宋欧阳修 《玉楼春》8、已恨归期晚宋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9、尊前拟把归期说宋欧阳修 《玉楼春》10、何事归期无定准宋欧阳修 《玉楼春》11、莫交银烛促归期宋欧阳修 《玉楼春》12、问归期、相思望断宋欧阳修 《蓦山溪·新正初破》13、断无消息道归期宋欧阳修 《浣溪沙》14、争奈归期未可期宋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15、红笺小写问归期宋晏几道 《浣溪沙》16、作个归期天已许宋苏轼 《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17、归期应不远宋张孝祥 《菩萨蛮·史君家枕吴波碧》18、夜来算得有归期宋黄庭坚 《阮郎归·退红衫子乱蜂儿》19、指似归期庭下柳宋贺铸 《清平乐·厌厌别酒》20、把归期先说宋晁补之 《好事近·归路苦无多》21、再三莫遣归期误宋向子諲 《鹧鸪天·说著分飞百种猜》22、无奈归期促宋张元干 《念奴娇·江天雨霁》23、歌扇归期宋曹勋 《点绛唇·惨惨春阴》24、已约归期宋曹勋 《沁园春·浓绿交阴》25、问我归期宋袁去华 《满庭芳·雨送凉来》26、为我说归期姚述尧2 《临江仙·一去吴山三改火》27、归期有恨难留驻宋姜特立 《蝶恋花·飘粉吹香三月暮》28、归期犹未宋张孝祥 《念奴娇·朔风吹雨》。 5.君问归期未有期这首诗完整诗句作者: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出自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从诗中“巴山”一语看来,诗写于巴蜀之地。 李商隐曾经应聘到四川,任东川节度柳仲郢的幕僚,时间是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先于此一年,李商隐的妻子却已故去。 给李商隐诗集作笺注的清代人冯浩,尽管认为诗题不必改作“寄内”(因为“集中寄内诗皆不明标题”),但内容却是“寄内”的。为此,他把诗的写作时间,推前至大中二年(公元848年)。 按冯浩考证,李商隐这一年是在桂州(今广西桂林)郑亚的幕府。当年郑亚由于政敌的诬陷,被贬为循州刺史。 李商隐未去循州,由水路经长沙,于次年回到长安。冯浩认为在归途中李商隐曾经“徘徊江汉、往来巴蜀”,“于巴蜀间兼有水陆之程”。 《夜雨寄北》就是写在归途中经过巴蜀时。近人岑仲勉、陈寅恪曾经指出关于巴蜀之程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其实,冯浩也没有说得太死。他含糊地说,李商隐这时到过巴蜀,“玩诸诗自见,但无可细分确指”。 可见,通常把《夜雨寄北》,说是李商隐寄给自己妻子的;这一说,似还可再斟酌。 李商隐的一生是不幸的。 他刚刚踏入仕途,就被卷进了牛、李的朋党之争中。(牛,牛僧孺;李,李德裕。 朋党,官僚集团。)852年随柳仲郢入蜀,实属迫不得已。 仕途多艰,妻子早逝,心境是悲凉的。几年以前,当他在徐州卢循正幕府时,他颇为踌躇满志。 “且吟王粲从军乐,不赋渊明归去来。”(《赠四同舍》)到四川以后,这种乐观情绪消失了。 “三年苦雾巴江水,不为离人照屋梁。”(《初起》)他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甚至与同府的幕僚也没有什么交谊。 《夜雨寄北》,写得一往情深,而且诗寄的“君”,关切地问着他的归期,他也盼着与“君”“共剪西窗烛”。这个“君”,至少具备三个条件。 一,以往过从较密;二,此刻仍有诗书交往;三,彼此心心相印。从现存的李商隐的诗文看来,有一个人可以成为这样的“君”,那就是晚唐的词人温庭筠。 李商隐在徐州幕时,温曾有诗“秋日旅舍寄义山李侍御”。李商隐在四川时,也有三首诗寄赠温。 温的出身较李要名贵些,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但他也同样受到牛党令狐绹的排挤和压抑,晚年才做了方城尉与国子助教。如果没有相反的证据,大概可以说,《夜雨寄北》,是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时写给温庭筠的。 这样,或许能更为精细地品味出诗中蕴含的情感内容。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的矛盾。 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点题。但是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 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绝句虽属短制,但也讲究结构的技艺。前人有言,绝句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这首诗的第三句,就显示了这种工夫。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用示现的修辞方法,写出诗人的遐想。“共剪西窗烛”,可能溶化了杜甫《羌村三首》中“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的诗境,但是由夫妇化为友朋,活用了,情味更浓。 “何当”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既有热切地盼望,又有难以料定的惆怅。在情意上,与前两句,似断非断。 第四句显得更为精彩。“却话巴山夜雨时”,是承“共剪西窗”而来,为顺流之舟。 在短小得只能有四句的绝句体裁里,毫不可惜地运用了重复句意,不能不谓之大胆。然而,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 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 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这种欢欣只是一种难以卜料的期待,因而示现于将来的欣慰,又加剧了眼前归期未有期的痛苦。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不断起伏、跳跃,但是通篇的情感色调又是和谐、统一的。 李商隐的诗,特别是他晚年的诗,感伤情绪很浓。 这种感伤反映了时代的黑暗,反映了他个人遭遇的不幸。《夜雨寄北》,虽然有些欢欣的折光,总的看来,也是感伤的。 只是这种感伤表现得很曲折、很深沉。一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隐含了多少丰富的潜台词。 这里似乎不是由于夫妻分离而感到的痛苦,实在是深深包含了诗人此时此地回顾一生的哀愁,隐含着对于现实的愤懑与绝望。 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 语言是朴实的,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李商隐。 6.形容“归期”的诗句有哪些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 《夜雨寄北》尊前拟把归期说——欧阳修 《玉楼春》红笺小写问归期——晏几道 《浣溪沙》争奈归期未可期——晏几道 《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归期安得信如潮——纳兰性德 《浣溪沙》已恨归期晚——柳永 《清平乐·繁华锦烂》1、《夜雨寄北》(唐代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绮怀》(清 黄景仁)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3、春望(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钱塘湖春行(唐代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 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关于和风细雨的诗句1、定风波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 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作者】韩愈 【朝代】唐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的街道上空丝雨纷纷,雨丝就像乳汁般细密而滋润,小草钻出地面,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它远胜过了绿杨满城的暮春。 3、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4、清明 【作者】杜牧 【朝代】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5、绝句 【作者】志南 【朝代】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 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8.风走了八千里 不问归期 全部的诗句是什么全诗如下: 我还是喜欢你 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二月花开,三秋叶落 它见过哭泣的鱼 我还是喜欢你 像鱼看罢半夜雨,泪藏水底 没有痕迹,不必提起 它听说梅已忘记 我还是喜欢你 像梅吻了一场雪,鲜血淋漓 等风春来,花雪成溪 它希望再遇见你 终于 鱼死在了泪一样咸的海 风再找不到来的路 梅被狠狠碾碎成了泥 都是没有心的,何苦念念不忘 我还是喜欢你 扩展资料网友“菊平姐姐说你好”在微博写下这句话,一周过去,这条微博被转发了23万次,评论超10万。 网友纷纷开启“我还是很喜欢你”造句模式,才华尽显。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能够让人产生广泛的联想,给了人们创作的基础。 “网友们的自由创作、自由传播恰巧就是当下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之一。大部分的留言和造句都充满了文艺范儿,很有意思。” 后这句话爆红,被广泛仿写,仿写内容如下: 1.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风走了八千里,不问归期。 2.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雨洒落在热带与极地,不远万里。 3.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鲸沉于海底温好像发语音柔呼吸,痴极嗔极。 4.我还是很喜欢你,像等了多年故人的老城门,茕茕孑立。 5.我还是很喜欢你,像鲸鱼缺氧于六千四百米的深海,乐此不疲。 6.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柳动蝉鸣日落潮汐,不能自已。 7.我还是很喜欢你,像云漂泊九万里,不曾歇息。 8.我还是很喜欢你,像日落前洒下的余晖,不忍离去。 9.我还是很喜欢你,像太阳升了落去,无论朝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我还是很喜欢你。 9.赏析这首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1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 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 这一句有问有答,跌宕有致,流露出诗人留滞异乡、归期未卜的羁旅之愁。诗人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时刻盼望能速归故里,与妻子共坐西窗之下,剪去烛花,深夜畅谈。 而此时,只能苦苦思念。诗只有四句,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既包含空间的反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跳跃。 “何当”为设想之词,设想由实景而生,所以第二句中的巴山夜雨成为设想中回忆的话题,自然成为“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样的巧妙诗句。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以典雅华丽、深隐曲折取胜,这首诗,《万首唐人绝句》中题作《夜雨寄内》,“内”就是“内人”,指妻子。 诗人在巴山雨夜中思念妻子,充满了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 全诗构思新巧,自然流畅,跌宕有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或写给友人)。 李商隐对妻子的爱很真挚,他们结婚不到12年,妻子便死了。就是在那12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经常团聚。 俗话说:小别胜新婚。李商隐与妻子的分别却常常是久别,因而对夫妻恩爱、相思情长就体会的更深、更强烈。 在其笔下就呈现出“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般的挚着热烈,显示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在我国古诗中写相思之情的诗,往往并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写对方如何思念自己,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就是通过设想妻子在月夜对自己的思念来表现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也就是写景。 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巴山,秋夜,大雨倾盆。作者对这个环境作了较为具体的描写,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透过写实的景物,使人仿佛感受到了这样一个气氛:周遭一片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边无一个亲密的友人,雨骤风狂,人事寂寥,此情此景使人倍感孤独、凄凉。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传情莫过于语言,“言为心声”,诗人想象夫妻二人团聚在一起,秉烛夜话,进行心灵的交流。“却话”是回溯追想,诗人此时设想彼时,而彼时正谈论此时,谈论的是巴山夜雨之时的思念之情。 在这首短小的四句诗中两处出现“巴山夜雨”的字样,这种情况在一般的古诗中是绝少见的, 形象、细腻、含蓄、深刻,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 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 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