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站得直的诗句

1.表达“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有哪些

1、《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2、《望岳》

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3、《登飞来峰》

宋代: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登太白峰》

唐代: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译文:

向西攀登太白峰,在日落时分才登上峰巅。太白星向我问候,要为我打开天关。我愿乘那清风而去,飞行于那浮云之间。举起手就可以接近月亮,向前飞行似乎已无山峦阻碍。一旦离别武功而远去,什么时候才能回还呢?

5、《登高丘而望远》

唐代:李白

登高丘,望远海。六鳌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银台金阙如梦中,秦皇汉武空相待。精卫费木石,鼋鼍无所凭。君不见骊山茂陵尽灰灭,牧羊之子来攀登。盗贼劫宝玉,精灵竟何能?穷兵黩武今如此,鼎湖飞龙安可乘?

译文:

登上高丘,向大海遥望。那传说中的东海六鳌,已早成了如霜的白骨,那海上的三神山如今已漂流到哪里去了?那东海中的神木扶桑可能早已摧折了吧,那里可是日所出的地方。神话中的银台金甄,只有在梦中才会出现,秦始皇和汉武帝想成仙的愿望,只能是一场空梦啊。

精卫填海只能是空费木石,鼋鼍架海为梁的传说也没有什么证据。君不见骊山陵中的秦始皇和茂陵中的汉武帝都已早成土灰了吗?他门的陵墓任凭牧羊的孩子攀来登去,无人来管。

眼看着墓中的金珠宝玉已被盗贼劫夺一空,他们的精灵究竟有何能耐?像这样的穷乓颊武、不管百姓死活的帝王,今天早该有如此之下场,他们怎可能会像黄帝那样在鼎湖乘龙飞仙呢?

2.形容人站得直的词语

顶天立地 [dǐng tiān lì d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出 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道场无庵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

例 句

元·纪君祥《赵氏狐儿》:“我若把这孤儿献将出去,可不是一身富贵,但我韩厥是一个~的男儿,怎肯做这般勾当。”

近反义词

近义词

英姿勃勃

反义词

低头哈腰

3.表示站立的诗句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

4.写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

古代描写站得高看得远的著名诗句有“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等。

(一)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望岳》。诗曰:“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咏泰山的作品,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凝望,尾联俯望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而且体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心胸气魄,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后两句写所想。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其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三)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诗人借登飞来峰咏物抒怀的一首作品。诗开篇,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二句则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诗的后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直意为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站得最高,实际上这两句诗富含更加深刻的哲理,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5.形容站得高,看得远的诗句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杜甫《望岳》诗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