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形容中美友好关系的诗句

1.描写中外友好诗句

送僧归日本

贯休

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

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

送僧归日本

齐己

日东来向日西游,一钵闲寻遍九州。

却忆鸡林本师寺,欲归还待海风秋。

送朴山人归日本

无可

海霁晚帆开,应无乡信催。水从荒外积,人指日边回。

望国乘风久,浮天绝岛来。傥因华夏使,书札转悠哉。

送僧归日本

钱起

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和袭美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

陆龟蒙

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舶归。晓梵阳乌当石磬,夜禅阴火照田衣。见翻经论多盈箧,亲植杉松大几围。

遥想到时思魏阙,只应遥拜望斜晖。

送日本使

明皇帝

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照。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送褚山人归日本

贾岛

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2.描写中外友好诗句

送僧归日本贯休焚香祝海灵,开眼梦中行。

得达即便是,无生可作轻。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想到夷王礼,还为上寺迎。送僧归日本齐己日东来向日西游,一钵闲寻遍九州。

却忆鸡林本师寺,欲归还待海风秋。送朴山人归日本无可海霁晚帆开,应无乡信催。

水从荒外积,人指日边回。望国乘风久,浮天绝岛来。

傥因华夏使,书札转悠哉。送僧归日本钱起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和袭美重送圆载上人归日本国陆龟蒙老思东极旧岩扉,却待秋风泛舶归。

晓梵阳乌当石磬,夜禅阴火照田衣。见翻经论多盈箧,亲植杉松大几围。

遥想到时思魏阙,只应遥拜望斜晖。送日本使明皇帝日下非殊俗,天中嘉会朝。

念余怀义远,矜尔畏途遥。涨海宽秋月,归帆驶夕飙。

因惊彼君子,王化远昭照。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送褚山人归日本贾岛悬帆待秋水,去入杳冥间。

东海几年别,中华此日还。岸遥生白发,波尽露青山。

隔水相思在,无书也是闲。

3.写一句中外友好的名言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汉·李陵〉

●士为知已者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丈夫会应有知已,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唐·孟浩然)

●高山流水,非知音不能听(宋·文天祥)

●知已肝胆相照(宋·文天祥)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已;腹心相结者,谓之知心---(明·冯梦龙)

●一人知已足平生(清·赵翼)

●壮心剖出酬知已

●为朋友而死不难,难在找一个值得为之而死的朋友(英国)

●所谓友谊,就是一颗心在两个身体里(欧洲)

4.宋代王安石著名诗句比喻中美关系应该高屋建瓴

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出自——《登飞来峰》

2、全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翻译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缘:因为。

(6)眼:视线。

(7)塔:铁塔。

(8)最高层: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9)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4、寓意

1)“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喻“掌握了正确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2)中美关系是中国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一定意义上也超过两国的范围。——所以,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

3)中美关系“对话比对抗好,合作比遏制好,伙伴比对手好”,这是中美关系应该且必须的走向,美方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上看到这个本质,正视中国及重视与中国的关系,促使中美关系良好发展。——这就是”自缘身在最高层“。

5、总结

”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这是中美建交30多年来的应证,中美双方尤其是美方,应该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认识及态度认真把握两国关系,中美两国才能得以为世界共同作出贡献,两国才能取得互赢互利。

5.那首唐诗是体现中外友好的

哭晁卿衡 作者: 李白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蓬壶】蓬莱 【明月】指品质高洁的晁衡 【赏析】: 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

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

天宝十二载,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诗的标题“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超越国籍的真挚感情,使诗歌笼罩着一层哀惋的气氛。 “日本晁卿辞帝都”,帝都即唐京都长安,诗用赋的手法,一开头就直接点明人和事。

诗人回忆起不久前欢送晁衡返国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

“征帆一片绕蓬壶”,紧承上句。作者的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

“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无际的大海上,随着风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

“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与“绕”字相应。

同时,“征帆一片”,飘泊远航,亦隐含了晁衡的即将遇难。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这两句,诗人运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怀念之情。前一句暗指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的溺海身亡,就如同皓洁的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含意深邃,艺术境界清丽幽婉,同上联中对征帆远航环境的描写结合起来,既显得自然而贴切,又令人无限惋惜和哀愁。

末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晁衡的不幸遭遇,不仅使诗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上的苍梧山,沉痛地哀悼晁衡的仙去。

诗人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句更加迂曲含蓄,这就把悲剧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无穷。 诗忌浅而显。

李白在这首诗中,把友人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丰富而又不落俗套,体现了非凡的艺术才能。 李白的诗歌素有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特色,在这首短诗中,我们也能体味到他所特有的风格。

虽是悼诗,却是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自然而又潇洒。 李白与晁衡的友谊,不仅是盛唐文坛的佳话,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历史的美好一页。

日前,上海鲁迅纪念馆收到一份厚礼——鲁迅于1935年亲笔书写的赠送给日本友人增井经夫的唐代诗人刘长卿名句《听弹琴》。条幅全文为:“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增井先生雅属 鲁迅。”

且不论诗中流露出引对方为知己的深情厚谊,单就长63.5厘米,宽34.2厘米的条幅尺寸在鲁迅真迹中也算得上大型。鉴于如今拍卖市场上95%的鲁迅手迹皆为赝品,这件见证中日友好交流源远流长的证物就显得弥足珍贵。

捐赠手迹的古西阳子女士是鲁迅生前好友田中庆太郎的外孙女,增井经夫的女儿。田中庆太郎比鲁迅年长一岁,上世纪初曾在北京居住和学习,为日本学界公认的中国古籍版本、目录学权威。

回国后继承父业,经营“文求堂”书店,以销售中国古籍、出版相关学术著作闻名遐迩。1932年,“文求堂”出版了《鲁迅创作选集》,收有《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著名作品。

鲁迅读后发现了一些错讹,即作正误表,寄给田中,田中非常重视,马上印刷了“鲁迅创作选集正误表”插入书中,并寄给鲁迅。由此,鲁迅与田中庆太郎友谊日增。

得知鲁迅在上海文坛的境遇并不是太好,1935年12月,田中庆太郎的女婿、东京东洋高等女子学校讲师增井经夫先生来沪考察旅行,受岳父田中庆太郎委托,邀请鲁迅去日本写作、疗养。鲁迅婉拒。

为表达谢意,鲁迅在1935年12月14日下午手书唐代刘长卿五绝《听弹琴》条幅赠增井经夫先生。当天,《鲁迅日记》记载:“为增井君作字一幅。”

1992年,增井经夫逝世后,这幅珍贵的墨迹由其女儿古西阳子女士保存。 去年7月,田中庆太郎的孙女山口由纪子和丈夫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无意中看到了一本名为《鲁迅与日本友人》的书,书中专门有一章写到鲁迅和田中庆太郎、增井经夫的交情,夫妻俩看后非常感动,回国后立马将此事告诉了古西阳子女士,经过仔细考察,从保存和安全以及研究的专业角度来看,古西阳子毅然决定将这幅鲁迅书法真迹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

古西阳子说:“父亲临去世前说,这是一件传家宝,要好好保护,将来捐给对中日文化有研究的单位。上海鲁迅纪念馆,是父亲这件珍品最好的收藏地。”

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王锡荣告诉早报记者,古西阳子女士无偿捐赠鲁迅手迹一事在日本方面得到了诸多关注,相关报道陆续见诸报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