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冬月的优美诗句1、一声画角谯门,丰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出自元代白朴的《天净沙·冬》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释义: 在一个冬天的黄昏,城门一声轻响,一轮新月挂在半空,带着雪的山前水流缓缓。竹子做的篱笆和篱笆内的茅舍,在孤村之中一片安详的和谐。 2、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释义: 凛冽的北风,将三更天还在飘落的大雪吹得四散飞扬。在梦中,相思之人还在迷恋开满桃花的明月之夜。梦是那么美好,不要催醒他,让他在美好的梦境中多转一转吧。 没有任何征兆,梦中突然听见了画角声,醒来时,泪水已经在枕边结成了薄薄的一层红冰。耳中听到的是塞马的嘶鸣,眼中看到的是斜挂着残星的军中大旗,好一派凄冷而又壮阔的景象。 3、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出自宋代黄升的《南乡子·冬夜》 万籁寂无声。衾铁棱棱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释义: 冬天的夜晚万籁静寂无声。已近五更时分被子却还是冰冰冷冷。炉中沉香已燃尽,灯光昏暗,孤冷凄清,这样的夜何时才是尽头。窗外也只有那结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那迎风绽放的梅花也是烦恼的无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互相牵挂着。起床时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结成冰。 4、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 出自宋代刘著的《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释义: 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冰天雪地里,楼上吹笛的,连玉指都感到寒冷吧?你吹奏出的一声声羌笛音里,饱含着离别的哀怨,飘荡在空间。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闪亮的星星,朗朗普照的圆月,我独自一人痛饮不休。喝着,喝着,好像觉得天上的银河倒流入了我的杯中。我这翰林学士为我这种相思写了三千首诗词,想寄给你这南方的恋人,让你去忍着眼泪慢慢细读啊! 5、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出自南北朝谢灵运的《岁暮》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释义: 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2.描写冬月的诗句《湓浦早冬》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浔阳孟冬月,草木未全衰。 祇抵长安陌,凉风八月时。 日西湓水曲,独行吟旧诗。 蓼花始零落,蒲叶稍离披。 但作城中想,何异曲江池。 《拟古其六》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运速天地闭,胡风结飞霜。 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 太白出东方,彗星扬精光。 鸳鸯非越鸟,何为眷南翔。 惟昔鹰将犬,今为侯与王。 得水成蛟龙,争池夺凤凰。 北斗不酌酒,南箕空簸扬。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 年代: 唐 作者: 袁朗 二华连陌塞,九陇统金方。奥区称富贵,重险擅雄强。 龙飞灞水上,凤集岐山阳。神皋多瑞迹,列代有兴王。 我后膺灵命,爰求宅兹土。宸居法太微,建国资天府。 玄风叶黎庶,德泽浸区宇。醒醉各相扶,讴歌从圣主。 南登少陵岸,还望帝城中。帝城何郁郁,佳气乃葱葱。 金凤凌绮观,璇题敞兰宫。复道东西合,交衢南北通。 万国朝前殿,群公议宣室。鸣佩含早风,华蝉曜朝日。 柏梁宴初罢,千钟欢未毕。端拱肃岩廊,思贤听琴瑟。 逶迤万雉列,隐轸千闾布。飞甍夹御沟,曲台临上路。 处处歌钟鸣,喧阗车马度。日落长楸间,含情两相顾。 是月冬之季,阴寒昼不开。惊风四面集,飞雪千里回。 狐白登廊庙,牛衣出草莱。讵知韩长孺,无复重然灰。 《江南遇雨》 年代: 唐 作者: 张鼎 江天寒意少,冬月雨仍飞。出户愁为听,从风洒客衣。 旅魂惊处断,乡信意中微。几日应晴去,孤舟且欲归。 3.初一写景作文描写冬月的~夜色笼罩着大地,苍穹中,一轮名月悬在那里.此时,听不见秋虫的低吟,却在不经意间听到了叹息声,只可惜”名月不谐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冷冷的月光照着寒窗,也照着 默默地. 里的人只不过做了许多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因此失去了自由.窗里的人也失去了自由,虽然他们并不曾做过出格的事. 里的人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寒窗里的人敢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从这种意义上说,二者都算的上勇士,但是勇士大多 所以要以牺牲自由为代价.当二者相遇时,心里应该会泛起共鸣吧,同是天涯沦落人啊.寒来暑往,当岁月在窗子上留下斑斑锈迹的时候,窗子里的人开始有点麻木了. 窗子里的人懂得”天将降打算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曾益其所不能”的道理.窗子终究有一天会烂掉,那时窗子里的人也就重新获得了自由.”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人尽知”,这是寒窗里的学子的归宿.世人多少有些势利,但”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人们常常用 从铁窗里走出来的人,人们固执地认为”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却忽视了”风水轮流转”转这一规律,铁窗里走出来的人照样能治国平天下,如管仲. 窗外涛走云飞,花开花谢,日历一天天边薄.也许人们会遗忘窗子里的人,但是窗子里的人永远不会遗忘自己.失眠的夜里,他们会和周围的人交谈,谈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一直谈到满室寂静.然后会有一两声低泣,叹息。。 在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凄迷的深秋,窗子里的人走出来的时候偶尔也能看到黄云间的飞鸿,不经意间想起:”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雁,难凭音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断鸿声里,立尽斜阳”这几句词.当来年鸿雁北归时,窗子还是去年的窗子,人也许已经不是去年的人了.想到这里,泪水忍不住涌了出来,来世界宁愿做一只鸿雁,穿梭于天南地北之间.秋风吹过,”无边落木萧萧下”,像蝴蝶在飞舞,只可惜窗子里的人看不见.窗子里是没有四季的,但窗里人的心中永远有春,夏,秋,冬.他们可以听蛙叫,可以听蝉鸣,可以听风,可以听雨。。 当呼啸的北风透过窗子的时候,寒窗和铁窗也就没有区别了,寒窗冰凉如铁,铁窗也出奇地凉.窗子里的人不再向往窗外,因为窗外一样地萧索,寒冷.只是半夜醒来时,心中会泛起阵阵痛楚,然后睁着眼睛回忆快乐的往昔,蜷着身子,寒泪盈眶.难眠的夜总是那么的长,拼命地强迫自己睡去却 .阳光是不屑光顾寒窗和铁窗的,偶尔会有柳絮或者蒲公英飘进窗子,但很快又飘走了,它们不愿意植跟于 的环境中,看着它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窗子里的人默默不雨,任凭泪水滑过脸庞.物尤如此,人何以堪呢?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窗外的月儿圆又缺,缺了又圆,岁月冲淡了记忆,窗子里的人无暇顾及这些,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做着吴刚伐桂式的工作。也许有那么一天,窗子消失了,墙上只留下一个苍白的洞。但他们不会也不敢越窗,因为他们不知道窗外是否还有他们的容身之所。他们的人生可谓是山重水复,但是他们只会默默地承受,而不是希冀“柳暗花明”。窗子里有雨水,泪水,汗水,血水,更多的是苦水。他们也有忧愁,但无处排遣,他们很羡慕古人“醉卧不知白日墓,有时空望孤云高”,看云对于他们来说也年是一种奢侈,他们只能透过窗子看夜幕上的星星,就那么几颗已经足够了。他们不再嘲笑 因为他们看到的天只窗口那么大。 凛冽的北风夹杂着雪花飘进窗子,窗子里的人知道冬天已经来了。透过窗子,看那洁白的雪花一片一片地飘落,心里蓦然涌起一阵莫名的感伤。雪花也是不自由的,一阵清风就能改变它们的行程,把它们吹到远方的远方。窗里人伫立在那儿,眼里闪着泪滴,是同情雪花,还是感伤自己的处境,风不知道,雪花也不知道,窗子也不知道。 又是一度月缺,弯弯的月牙像只小船。载满了窗里人的梦想。但船太小,梦想又太多,小船承受不了,慢慢地沉向了天边。 4.赞美冬风的诗句北风破南极,朱凤日威垂.(唐·杜甫《北风》) 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明·刘基《北风行》) 北风猎猎吹人倒,千卉千葩尽枯槁.(无名氏·《题梅》)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北风卷地白草拆,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魏·曹操《步出夏门行 冬十月》) 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唐·白居易《村居苦寒》) 江城山寺十一月,北风吹沙雪纷纷.(唐·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忆昨腊月天,北风三尺雪.(唐·白居易《别毡帐火炉》) 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汉·无名氏《别诗》) 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唐·白居易《早朝贺雪寄陈山人》) 烈烈寒风起,惨惨飞云浮.霜浓凝广隰,冰厚结清流.(唐·李世民《冬狩》) 瑞雪带寒风,寒风入阴琯.阴琯方凝闭,寒风复凄断.(唐·张说《奉和圣制温汤对雪应制》) 散漫馀雪晴,苍茫季冬月.寒风吹长林,白日原上没.(唐·薛据《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 寒风吹画角,暮雪犯征衣.(唐·张南史《送司空十四北游宋州》) 寒云着我巾,寒风裂我襦.(元·王冕《冀州道中》) 细雪翻沙下,寒风战鼓鸣.(南北朝·庾信《奉答赐酒诗》) 四气代谢,悬景运周.别如俯仰,脱若三秋.昔我初迁,朱华未晞.今我旋止,素雪云飞.(魏·曹植《朔风诗》) 朔风扣群木,严霜凋百草.(唐·薛光耀《相和歌辞·子夜冬歌》) 朔雪寒断指,朔风劲裂冰.(唐·孟郊《杂曲歌辞·羽林行》) 长安朔风起,穷巷掩双扉.(唐·李景《除夜长安作》) 5.描写月的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9.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11.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12.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3.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的:《山居秋暝》) 14.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15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6.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17.却下水精帘, 玲珑望秋月. (李白:〈玉阶怨〉) 18.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念奴娇大江东去>) 19.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20.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21.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22.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23.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风飘荷叶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 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 “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 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 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 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 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 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 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 夏月,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