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中所有关于“颜回(颜渊)”的语句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颜渊感叹说:“夫子的学问为人越仰望,越觉得高不可及,越钻研,越觉得坚不可改,看着它就在前面,(想要跟上)忽然又出现在身后。 老师慢慢而有步骤地,善于引导人,用诗文典籍开阔我的眼光与思路,用道德规范约束我的为人与言行,让人想停止不前都不可能。 (学习夫子)已经竭尽我的才力。夫子之道好像远远地高高的超然独立。我虽然想要追随他,却找不到路。 4、颜回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很丰厚地埋葬他。孔子道:“不可以。”学生们仍然很丰厚地埋葬了他。 孔子道:“颜回呀,你看待我好像看待父亲,我却不能够像对待儿子一般地看待你。这不是我的主意呀,是你那班同学干的呀。” 5、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 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2.《论语》中所有关于“颜回(颜渊)”的语句1、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春秋孔子《论语·颜渊》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3、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 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春秋孔子《论语·先进》 译文:颜渊死,颜路请求孔子卖了车子(给颜渊)买椁。 孔子说:“有没有才能也各说说自己的儿子,要是孔鲤死了,有棺而无椁,我也不步行给他买椁。 4、颜渊问为邦。 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春秋孔子《论语》 译文:颜渊问怎样去治理国家。 孔子道:“用夏朝的历法,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武。舍弃郑国的乐曲,斥退小人。 郑国的乐曲靡曼淫秽,小人危险。” 5、颜渊、季路侍。 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春秋孔子《论语·雍也第六》 译文:颜回、子路在孔子身边陪着。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你们每个人的志向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愿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您的愿望。” 孔子说:“使老人能过得安适,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轻人归依我。”。 3.《论语》中所有关于“颜回(颜渊)”的语句一定要是所有的为政第二 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公冶长第五 9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雍也第六 3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11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述而第七 11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罕第九 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20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21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先进第十一 3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7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0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颜渊第十二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卫灵公第十五 11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己,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论语·颜渊》颜回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论语·先进》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原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季康子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论语·先进》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子畏於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4.关于友爱的诗句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战国)庄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三国志.蜀书.刘巴传》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交情老更亲. -(唐)杜甫虽有兄弟,不如友生.-《抱朴子.交际》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转眼如仇人.-《逊志斋集》朋友之交不宜浮杂. -《抱朴子.交际》势力之交难以经远. -(晋)陆机丈夫结交须结贫,贫者结交交始亲. -(唐)高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陶潜味甘终易坏,岁晚还知,君子之交淡如水. -(南宋)辛弃疾君子交绝,不出恶声 . -《战国策》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鲁迅找一个赞美你的朋友,不如找一个挑你刺的朋友.-《当代青年谈人生》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 -华罗庚在背后称赞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良友. -(西)塞万提斯事实上,每个人的朋友中都 有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帮助后进朋友,使他进步,切莫跟着他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够朋友”.-谢觉哉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光彩.-巴金三朋四友,吃喝玩乐,这叫做“酒肉朋友”,朋友相聚,不谈工作,不谈学习,不谈政治,只谈个人之间私利私愤的事,这叫做“群居终日,言不乃义” .-谢觉哉友谊永远是美德的辅佐,不是罪恶的助手 . -(罗马)西塞罗愚蠢的朋友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 -(印度)释迦牟尼谁若想在厄运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波斯)萨迪把友谊归结为利益的人,我以为是把友谊中最宝贵的东西勾销了.-(罗马)西塞罗有些人对你恭维不离口,可全都不是患难朋友 -(英)莎士比亚那此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希腊)伊索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仅值得特别推崇,而是值得永远赞扬.-(意)卜伽丘趋炎附势的小人,不可共患难 ! -(英)拜伦你若聪明,莫把那人当作朋友,假如他和你的敌人交情深厚.-(波斯)萨迪友谊永远是一个甜蜜的责任,从来不是一种机会. -(黎)纪伯伦患难识朋友 . -(苏)列宁在快乐时,朋友会认识我们;在患难时,我们会认识朋友. -(英)柯林斯在紧急时舍弃你的朋友不可信赖. -(希腊)伊索不要靠馈赠去获得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会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希腊)苏拉格底择友宜慎,弃之更宜慎. -(美)富兰格林朋友是抵抗忧愁、不愉快和恐惧的保卫者,是友爱与信赖的罐子. -《五卷书》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使友谊永存. -查理士阴险的友谊虽然允许你得到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惠,却要剥夺掉你的珍宝-独立思考和对真理纯洁的爱!-(俄)别林斯基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互相要求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俄)别林斯基仁爱的话。 5.《论语》中(颜渊)”有关爱情的语句是哪些没有。 颜渊篇全文。【原文】12·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原文】12·2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评析】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 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 【原文】12·3司马牛(1)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 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 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3)斯:就。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评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 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原文】12·4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去做一个君子。 孔子道:“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道:“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道:“自己问心无愧,那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解析二【原文】12·5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评析】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12·6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注释】(1)浸润之谮:谮:音zèn,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 (2)肤受之愬:愬:音sù,像皮肤感觉到疼痛那样的诬告,即直接的诽谤。(3)远: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译文】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智的。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像切肤之痛那样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的了。 暗中挑拨的坏话和直接的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的了。”【原文】12·。 6.《论语》中(颜渊)”有关爱情的语句一定要是所有的颜渊中没有关于爱情的额。 下面是全文。【原文】 12•1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 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 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 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评析】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原文】 11•2 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是说,出门办事和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和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的国家。 家,卿大夫统治的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译文】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评析】 这里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仲弓论说“仁”的一段话。他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 一是要他的学生事君使民都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做到了这两点,就向仁德迈进了一大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成为后世遵奉的信条。【原文】 12•3 司马牛(1)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讱(2)。”曰:“其言也讱,斯(3)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注释】 (1)司马牛:姓司马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 (2)讱:音rèn,话难说出口。这里引申为说话谨慎。 (3)斯:就。【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评析】 “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仁者”,其言行必须慎重,行动必须认真,一言一行都符合周礼。所以,这里的“讱”是为“仁”服务的,为了“仁”,就必须“讱”。 这种思想与本篇第1章中所说:“克己复礼为仁”基本上是一贯的。【原文】 12•4 司马牛问君子。 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评析】 据说司马牛是宋国大夫桓魋的弟弟。 桓魋在宋国“犯上作乱”,遭到宋国当权者的打击,全家被迫出逃。司马牛逃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声称桓魋不是他的哥哥。 所以这一章里,孔子回答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君子的问题,这是有针对性的,即不忧不惧、问心无愧。【原文】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评析】 如上章所说,司马牛宣布他不承认桓魋是他的哥哥,这与儒家一贯倡导的“悌”的观念是相违背的。 但由于他的哥哥“犯上作乱”,因而孔子没有责备他,反而劝他不要忧愁,不要恐惧,只要内心无愧就是做到了“仁”。这一章,子夏同样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那就会赢得天下人的称赞,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1),肤受之愬(2),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3)也已矣。” 【注释】 (1)浸润之谮,谮,音zèn,谗言。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