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古代形容安全的诗句夜不闭户

1.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形容什么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常常形容说明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描写的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时期的社会情况。“贞观之治”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鼎盛的历史时期,是唐太宗李世民励精图治,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出处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示例: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

2.中国古代有过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时期么

典 故

“路不拾遗”出自后晋张昭远、贾纬等编写的《旧唐书》。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这件事以后越传越广。后来,人们就把“路不拾遗”变成一个成语。“路不拾遗”又作“道不拾遗”。常常用以说明国家安定,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选自《资治通鉴》)

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紧之,上晒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博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焉。”

我不认为古代会有这样的时代,伟大的唐时代贞观之治难道就没穷人了,没有阶级,没有压迫? 我认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只不过是个史家对当时政治清明的赞誉而已。

“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多指的是一些朝代初期或盛世 政治清明 百姓安居乐业。这说法是理想的社会 其实真正的“路不拾遗 夜不闭户”是不可能的。

3.成语夜不闭户源自

夜不闭户_成语解释

【拼音】:yè bù bì hù

【释义】: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处】:《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因逃难到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王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循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国力强盛。

【典故】子产退而为政五年,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西汉·戴圣《礼记·礼运》

4.关于夜不闭户的小故事

【路不拾遗解释】:遗:失物。

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近义词:夜不闭户1、当今世界,哪个国家也不可能真正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民风淳朴,路不拾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3、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并非只是一种奢望。

4、中文课上,教授要求把"路不拾遗"这个成语引申一下。5、这个地方的社会风气很好,人人路不拾遗,家家夜不闭户。

6、就当前世道人心而言,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的君子,恐怕为数不多。7、官吏廉明,上行下效,这个地方确实已经达到路不拾遗的境界。

5.【夜不闭户语句的下一句是啥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 lù bù shí yí ) 解 释 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把它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出 处 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 用 法 紧缩式;作宾语、定语;含褒义,形容社会风气好 示 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7回:“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 夜不闭户 拼音:yè bù bì hù 解释:户:门.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处:《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例句:两川之民,忻乐太平,~,路不拾遗.(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