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万绿丛中一点红”是谁的诗注音:wàn lǜ cóng zhōng yī diǎn hóng 出处: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王安石《石榴》诗 解释: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比喻在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彩的一点,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押韵词:君子固穷、神会心融、启瞶振聋、道尽涂穷、百依百从、狐裘尨茸、奸人之雄、浮云惊龙、其乐融融、家道从容。 成语故事:相传有一故事,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皇帝老爷赵佶先生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结果某人大笔一挥,位列第一,他画的是:丛林中有一小楼,楼上有一凭窗美女,唇上有一点口红。 成语举例:中国民谚中说“万绿丛中一点红”,由于红在“一点”上,对比“万绿”,更显得突出、可爱,并因为“一点”而使整个万绿有了灵魂,犹如一支乐曲的“导音”。 麻将番种:脱胎于绿一色,但对绿的限制较宽,凡是索子均可。但必须有红中刻子,或红中钓麻将头和出。 2.万绿丛中一点红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大片绿叶丛中有一朵红花非常醒目。比喻在众多事物中突出最精彩的一点,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出处:宋王安石的《咏石榴花》。 全诗:今朝五月正清和,榴花诗句入禅那。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释义:今晨五月的天气清净平和,石榴花诗句犹入定禅室。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扩展资料 相关历史故事: 相传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宋徽宗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 他只选中了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万绿丛中一点红 3.万绿丛中一点红 动人春色不须多什么意思1、白话释义:点点石榴花的开放已足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了。 2、诗句出处: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宋 ·王安石《咏石榴花》 3、这是王安石咏满树只发一花的石榴花名联。比喻好东西不必太多,恰到好处就行了。 4、哲学道理:绿色和红色等都是构成春的颜色,但只要一点红色就能够体现。关键的一点红,就使得春意盎然。 即绿和红表明颜色多,在事物(春色)多个矛盾中,有一个(红色)是处于决定地位的,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还有坚持适度原则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作品赏析 红一点,指石榴花。春色,景色。在浓绿的背景上点缀一朵红花,画面顿时变得活泼而妖艳;石榴之艳美、之珍贵,并不在于其万紫千红、妖娆多姿,纵叶稀疏而少,而那花却越发地显得鲜艳妩媚了。 名句的前半句常常幻化为俗语“62616964757a686964616fe78988e69d8331333366303765万绿丛中一点红”,后半句蕴含着“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道理。 二、创作背景 相传宋王朝举办绘画高等考试,集天下画家于一堂,宋徽宗出题曰:“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 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 他只选中了两幅画:一幅画的是翠楼上立着一位少女,倚栏沉思,她那鲜红的唇脂与大片绿树交相辉映,画面生气蓬勃,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另一幅画的是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这两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三、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 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