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中推敲的诗句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1.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缘——因为。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苏询门下,不是才子,就是才女,这与他的教诲当然分不开。 据说有一天,苏询买了一幅画,打算配一副对联,但他把对联拟好后,不写中间一字,抄出来,让儿女们去填,借此考一下他们的才学: 轻风 细柳 淡月 梅花 苏轼(东坡)文思最快,立刻填上了两个字,使之成为: 轻风摇细柳 淡月映梅花 苏小妹说:“哥哥所填,固然不错,但所用的词不够精彩。倘若用“扶”和“失”二字,不知如何?”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苏询问老二的看法,苏辙赞赏小妹,说:“这是炼字,用‘扶’字,更显得风之温柔,用‘失’字,才有天地溶为一色,扑朔迷离诗画意。” 苏询也认为小妹的好,苏轼也很佩服小妹的才华。 任翻(人名)题台州寺壁诗曰:“前峰月照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既去,有观者,取笔改“一”为“半”字。翻(任翻)行数十里,乃得“半”字,亟欲回易之,则见所改字,因叹曰:“台州有人。”——(李东阳《麓堂诗话》) 写的是唐代诗人任翻为改一个字,跑了数十里的故事,也很动人。“前峰月照”一定会出现“峰掩月”的情况,月光不会照遍一江流水,改为“半江水”既符合实际,又诗味含蓄。 2.诗句推敲出自一个典故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幺,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 又问小孩说这是什幺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幺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 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黄狗为虫,鸟名明月。 3.关于推敲的诗句有哪些1《念奴娇(再和)》 宋代:张孝祥 绣衣使者,度郢中绝唱,《阳春白雪》。 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粉省香浓,宫床锦重,更把丝絇结。 臣心如水,不教炙手成热。 还记岭海相从,长松千丈,映我秋竿节。 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只要东归,归心入梦,梦泛寒江月。 不因莼鲈,白头亲望真切。 2《木兰花慢(次韵孙霁窗赋牡丹)》 宋代:张榘 渐稠红飞尽,早秾绿、遍林梢。 正池馆轻寒,杨花飘絮,草色萦袍。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槛渍春膏。 趁取芳时胜赏,莫将年少轻抛。 鞭鞘。 驱放马蹄高。世事一秋毫。 便飞书倥偬,运筹闲暇,何害推敲。花前效颦著句,悄干镆、侧畔奏铅刀。 何日重携樽酒,浮瓯细剪香苞。 3《浣溪沙(再用韵)》 宋代:吴潜 海棠已绽牡丹芽,犹有东君向上花。 不须惆怅怨春华。 装缀园林新景物,推敲风月旧情怀。 也饶浪蕊与浮葩。 4《风入松(为山村赋)》 宋代:张炎 晴岚暖翠护烟霞。 乔木晋人家。幽居只恐归图画,唤樵青、多种桑麻。 门掩推敲古意,泉分冷淡生涯。 无边风月乐年华。 留客可茶瓜。任他车马虽嫌僻,笑喧喧、流水寒鸦。 小隐正宜深静,休栽湖上梅花。 5《周公谨砚(四首选二)》 清代:黄宗羲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 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 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 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4.关于推敲的诗句一、《泊船瓜州》中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 ,先后选用了“到”、“过”、“入”、“满”等,最后选顶为“绿”。“绿”字描述了江南绿草茸茸、生机勃勃、春意 然的景象。 二、“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诗句中的“挂”字出神入化,惟妙惟肖地描绘出远望瀑布的景象,“挂”字正好应验了“遥看”,使瀑布景色分外壮观,虽似长垂不动,却正说明了流速之快。 三、“非六直下三千尺”中,一个“直”字让人感受到了近看瀑布的恢弘气势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题西林壁》),应该是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从远处往下看,从底处往上看,此句省略了五个谓语的多姿多态。五、宋祁的《玉楼春》一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个“闹”字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杏花争艳图,尤其是那满山遍野的杏红让人目不暇接,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便原来平面的画面有了动感,它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它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部都点染出来了。这“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 唐代诗人贾岛去探访友人李凝,结果李凝不在家。贾岛不远万里而来,一心想见到李凝,并想从他那里得到回来的盘缠。这个时候的贾岛,大家一定猜得到,心情极度沮丧,不但扑了个空,而且还可能冒着沿街乞讨的危险回去。幸亏贾岛是个聪明人,于是他很快凑了几句诗,打算找几个识字不多又极度崇拜诗人的文学青年骗点银子花。当时贾岛骑在驴上,想起了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是又觉得不好,想改成敲,又觉得不好。便在驴背上作“推敲”之状,不觉一头撞在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上。韩愈问他缘由,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疑虑。韩愈问他:“你说那和尚为什么半夜回来呢?”贾岛道:“前一句已经交代过了,他在池边树旁刚犯了色戒(详情参照影片《色戒》,著名艳星钟丽缇勇敢出演)然后兴冲冲的就回来了。如此说来,应该用推啊,因为他不想被师父知道自己夜不归宿么。”韩愈说:“非也非也,如果偷偷摸摸回来,更显得行止不端,惹人怀疑。如果是个聪明的和尚,就一定会若无其事的敲敲门。”贾岛赞道:“好见识!”然后找出一张纸,把这首诗写了下来,又特意让韩愈在一旁注明:“此处用敲好!韩愈”又表达了滔滔敬仰之情,这才拜谢离去。 次日,贾岛于路边高声叫卖:“京兆尹韩愈先生亲笔签名啦!”终于安全回家。推敲二字遂成佳话。后人便把认真切磋学问叫作“推敲”。 5.关于“推敲”的诗句有哪些1《念奴娇(再和)》 宋代:张孝祥 绣衣使者,度郢中绝唱,《阳春白雪》。人物应须天上去,一日君恩三接。粉省香浓,宫床锦重,更把丝絇结。臣心如水,不教炙手成热。 还记岭海相从,长松千丈,映我秋竿节。忍冻推敲清兴满,风里乌巾猎猎。只要东归,归心入梦,梦泛寒江月。不因莼鲈,白头亲望真切。 2《木兰花慢(次韵孙霁窗赋牡丹)》 宋代:张榘 渐稠红飞尽,早秾绿、遍林梢。正池馆轻寒,杨花飘絮,草色萦袍。天香夜浮院宇,看亭亭、雨槛渍春膏。趁取芳时胜赏,莫将年少轻抛。 鞭鞘。驱放马蹄高。世事一秋毫。便飞书倥偬,运筹闲暇,何害推敲。花前效颦著句,悄干镆、侧畔奏铅刀。何日重携樽酒,浮瓯细剪香苞。 3《浣溪沙(再用韵)》 宋代:吴潜 海棠已绽牡丹芽,犹有东君向上花。不须惆怅怨春华。 装缀园林新景物,推敲风月旧情怀。也饶浪蕊与浮葩。 4《风入松(为山村赋)》 宋代:张炎 晴岚暖翠护烟霞。乔木晋人家。幽居只恐归图画,唤樵青、多种桑麻。门掩推敲古意,泉分冷淡生涯。 无边风月乐年华。留客可茶瓜。任他车马虽嫌僻,笑喧喧、流水寒鸦。小隐正宜深静,休栽湖上梅花。 5《周公谨砚(四首选二)》 清代:黄宗羲 弁阳片石出塘栖,馀墨犹然积水湄。 一半已书亡宋事,更留一半写今时。 剩水残山字句饶,剡源仁近共推敲。 砚中斑驳遗民泪,井底千年恨未销。 6.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1、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冲撞了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帮他一起想认为还是“敲”字佳。 2、《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最后定为“绿”。 3、欧阳修看《画锦堂记》,当读到“仕官至将相,锦衣归故乡”时停住了,觉得这两句意思太直,与上下文衔接也不太通顺。因白天写文章被催促,没来得及仔细修改,晚上用心推敲,他决定在两句中各加上一个“而”字成为:“仕官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欧阳修想到这里,马上牵出一匹好马,将书童从梦中叫醒,把添字的事叙说了一遍。书童急忙骑马向相州飞奔。第二天傍晚,终于赶上了韩琦派来的人,把“而”字补上。 7.与推敲有关的诗句《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深夜万簌寂静,鸟儿栖息在池塘边的树枝上,僧人晚归在月光下敲响寺院的门。” 开始想要用“推”字,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琢磨词句,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更精美传神,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划“推”、“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 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离开,讨论诗歌写作,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 8.诗文有关“推敲字句”的故事故事: 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一天他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后来又想用“敲”字,不能决定(该用哪个字),便在驴背上吟诵,不时地伸出手比划推和敲的姿势,看到的人都很惊讶。 当时韩愈担任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冲撞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部分,还没有停止做推敲的手势。忽然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韩愈的面前。 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诗句的事,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想得出神了,忘记了要回避。韩愈停下马车思考了很久,对贾岛说:“用‘敲’字好。” 于是两人骑着马一同走,谈论作诗的方法,与平民贾岛结为了朋友。 出处:《刘公嘉话》 原文: 《刘公嘉话》云:岛初赴举京师。 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 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向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