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江梅引注释全文这首词是睹梅怀人之作。作者在小序中说:“丙辰之冬,予留梁溪,将诣淮南不得,因梦思以述志”。丙辰,是宋宁宗庆元二年,即1196年。梁溪,是指江苏无锡。淮南,是指安徽合肥。所以这是作者在宋宁宗庆元二年丙辰之冬,住在无锡梁溪张鉴的庄园里,正值园中腊梅绽放,他见梅而怀念远在安徽合肥的恋人,是借记梦而抒相思之作。 上片主要写结思成梦。“人间离别易多时”,开篇就写出“人间离别”的词作主题,从人生多离别的人生感喟引入。“见梅枝,多相思”,这句是写睹物思人,看到了梅枝,突然思念起他的恋人,相思之情,悄然而生。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抒发作者的相思之苦。唐诗人卢仝《有所思》中也有“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的句子。此句和姜夔的这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类似的心境。“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写两人欢会梦境,是写作者思而不见,就只能在梦中寻觅。两人在梦中相会,小窗之下,携手同游,十分惬意。这里词人相思的内容,梦见的内容都没有直接表露,是欲说还休,欲露还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沈祖棻在《宋词赏析》中说:“相思在‘见梅枝’之后,似见花而怀人,然证之‘几度’一句,则固未尝一日忘也”。这不禁让人想起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都是写现实中不能相见,只能在梦中见面。“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是写另一种梦境,与前一种梦境形成对比。今夜伊人不曾入梦,毫无踪迹,作者只好在凄冷的庭院中独自徘徊,然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无限凄凉。“寒侵被,尚未知”作者太专注于在梦中寻找伊人,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回到现实,更加表现了词人全身心的投入对恋人的追寻。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说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 下片是写醒后离思。“湿红恨墨浅封题”,这是写词人所思念的恋人,含泪给词人写信的情景。泪痕滴湿了香笺,满含离恨的墨迹已变得模糊不清。一个“浅”字,却恰好透露出离恨之深。晏几道的《思远人》中说:“泪弹不尽当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姜夔的这句就是化用其意。薄薄香笺,和泪写成,而无限伤心往事,尽在其中。“宝筝空,无雁飞”追忆恋人,古筝尤在,然人已在他乡,只有伊人当年弹奏的宝筝,徒然闲置。“无雁飞”有的解释说“雁”是指飞雁传信的意思,那这句是在说明通信困难,写好的信也无从传递,已经没有联系了。而有的解释“雁”是指古筝上的短柱。这句与“宝筝空”相连,还是在说词人与恋人相别离,宝筝犹在,只是再也无人弹奏。“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孤独无奈之中词人转向了对俊游旧地的揣想,“巷陌”依然而人事已非,大概只有枯树斜阳依旧,平添凄凉感伤之情。“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回想早时扁舟同游的约定,现在已经是很难实现了,这种凄苦的心境只好以低吟悲歌来抒发“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春草赋”是指淮南小山赋春草之作:“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这是感叹游者不归,暮春来临,岁月悄然消逝。姜夔也是化用其句,倾尽了无尽了离思。最后两句,“漂零客,泪满衣”,总收全词,戛然而止。是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词人将对身世的感叹,离思的酸楚推到了极致。 纵观这首词,时空的不断转移是其重要特点。整首词梦境与现实,追忆过去与当下交织在一起。姜夔的这首恋情词注重的不是声色描写,也不是行动描写,而主要是反复倾诉一种难言的内心感受,以蕴藉深挚见长,可说是落落而多低徊不尽的风致。 2.语文古诗词鉴赏:蒲生行,谢眺这是一首用乐府题写的咏物诗。诗所咏之蒲,为生长在我国南方水边的草本植物,叶扁长而尖,可用来编扇织席。 全诗共十句。前六句写蒲的身世。“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二句写蒲的出生地——“广湖边”、“洪波侧”。其湖因水广故波浪洪大。在这样的大水大浪中生长出来,是多么艰险啊!所以,蒲对它的出生地毫无感情,它从不把它的出生地看作是它的可爱的家乡,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只苟求借此“托身”而已。确是心中无限伤心苦,尽在“托身”一语中。“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写蒲的成长。前句写蒙恩,后句写受祸。春露的降临,它也分享到一点恩惠,展现了自己的活力。但这恩惠稍驻即逝。秋日一到,可怕的严霜,把那表现自己生命的翠色一扫而尽,使之变得憔悴黄萎。它的生机已被摧残殆尽。但是,这还不是它苦难的终结。更有那无情的狂风恶浪,乘蒲之危,把蒲连根带叶从水下拔起,使之生命悬空,漂泊沉浮,无从着落。“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环境的险恶,生命的垂危,并未使它产生了此残生之念,而还是顽强地要活下去。“常恐不永植”,正是为了争取“永植”下去。这为末二句暗设伏笔。 古人对社会上出现和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无法克服、无法解释时,就认为这是由不可捉摸的命运所决定的。南朝诗人鲍照也说:“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拟行路难》)。蒲为了自己的生存,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也曾尽过自己的“智”和“力”,但它得到的报答总是那样的不合理,不公平。于是它只好承认:“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摄生”在此是生活的意思。“各”与末句“尔”相呼应,提示了这不合理、不公平现象的另一方面,即与苦难生涯相反的一方。 末二句“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从宿命中突兀振起,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与不受风浪冲击,不受冰霜摧残,能自由翱翔长空的“尔”——飞鸟一起。无忧无愁地共享这大自然的乐趣。它既认为,身世的幸与不幸,是由命运所操纵的,同时,它又不甘心听任命运的摆布,而要摆脱这不幸命运对它的残害,与幸运者共享快乐。然而,这毕竟是理想,是希望,而眼下的现实是正“常恐不永植”呢。人生的理想与希望,其情况与结果是多样的。一般地说,想要锦上添花,最有可能实现;等待雪中送炭,已是相当困难;企望在绝境中出现奇迹,差不多只是梦想了。这种注定失望的希望,最为令人痛惋。“安得”二句所提,正是这最后一种希望。 此诗乍读时,觉得字字句句在咏蒲,细味后,便觉字字句句在写人。关于咏物诗,古人有体物之妙说。所谓体物之妙,就是咏物诗要不即不离,不离于物,又不太粘着物上。《蒲生行》可算得是“体物之妙”的佳作了。 原文: 《蒲生行》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朓 蒲生广湖边。 托身洪波侧。 春露惠我泽。 秋霜缛我色。 根叶从风浪。 常恐不永植。 摄生各有命。 岂云智与力。 安得游云上。 与尔同羽翼。 翻译: 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3.王希明: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谈到古诗词,很多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笔者看来,确定的特别是知识性的问题,自然有标准答案。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古诗词的内蕴是否具有确定性,所引起的审美接受的过程及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虽然,个体由诗歌文本而起的想象,只能从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积淀中来,接受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审美经验也不同,生活的经历具有个体性,所以诗歌鉴赏必然具有极强的个体性。 但是,有些古诗词内容确定,情感是类型化的,故此其意蕴还是具有相对确定的特点。比如,辛弃疾的一些反映报国无门之情的词。 这类诗词,不管鉴赏者是谁,可以都会引起唤起类似的情感。这些诗词的鉴赏,大致来讲,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 但是对更多的古诗词来说,情况却非如此。一则,有的文本天然具有模糊性。 比如李商隐的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情境也许是确定的,传达的情绪也是确定的。但是,呈现在读者前的文本非常模糊,情感通过比兴象征来传达,读者只能大致感觉其中情绪的流淌,而无法真正具体落实。 这样的诗,是无法给出标准解读的。所以,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要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对于这一类的诗词,在意蕴方面,要寻求确定的答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多是在知识性的比如典故,技术性的比如手法的层面提出问题,来寻求确定的答案。 古诗词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材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省略,有“言不尽意”之处。而汉语语法相对自由,比较起词形有变化 (比如因过去时将来时等时态而不同) 的语言,汉语缺乏词形的变化。 语言的特点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使多种解读可以并存。比如,通行本 《诗经》 的第一篇《关雎》,最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到底是既定事实,还是主人公“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际的幻想,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仅仅是黄粱一梦,其实是无法断定的。 这种诗译成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就会被迫挑选其中一种。比如这一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译为“Shy is this noble lady/With gongs and drums we will gladden her.”,这是将来时,结果未 卜;而学者辜正坤则译为“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宣称男主角最终赢得了淑女的芳心。 这种诗如果保留其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则可以大大增加阅读乐趣。如唐代诗人皇甫松的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末二句的主语省略,根本无从判断是谁抛莲子,也无法判断要被人知的“人”是谁。 发挥想象,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种情形:(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被她看的少年)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采莲的其他女子) 知半日羞。 (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路边经过的行人)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少女发现自己) 遥被人 (自己同伴) 知 (自己贪看少年) 半日羞。 (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少年) 知半日羞。事实上,不管采取哪种作为标准答案,都是对这首诗趣味和美感的一种戕害。 可能有人觉得,因为古今时移世易,不管物质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我们对古诗词的误读,古诗词在古代应该是可以找出准确的“标准解读”的。实际上,标准答案可能压根就不曾存在过。 相当一部分诗,不但有多种解法,而最为时人接受的解读方式也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还以 《关雎》为例。 这首诗,汉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 《毛诗序》“后妃之德”说,具体讲是贤德不妒,后世孔颖达 《毛诗正义》、朱熹 《诗集传》 等无不赞同。此外还有 《毛诗正义》 后妃“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之说等等。 明清以来,学者多另倡新说,如崔述 《读风偶识》 认定此诗是写“君子自求良配”。对于这些说法,现当代学者多不信服,纷纷认定这是一首恋歌。 像余冠英广为流传的 《诗经选》 中就判定此诗是写男女恋情。这样的一首诗,如果要提供标准答案,出题者是要提供古时最权威的“后妃之德”说呢,还是提供如今的恋情说? 如果说符合本意才是标准答案,放在 《诗经》 的解读史中考察,后者未必就比前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更深一层说,甚至连那些明显的误读都未必没有价值。20世纪有的文学批评流派,比如英美新批评就专注于文本的语义分析,认为作品可以独立自足。 照此说来,哪怕是不符合作者本义,只要是文本可以衍生出这种解释,就可以认可。而我们本民族文学批评史上,不但有“诗无达诂”的说法,甚至还有着悠久的“误读”传统。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采用的方法便是 《左传》 中所言“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孤立地抽取 《诗经》 中的一章甚至几句或一句,来结合眼前情境,并不管本义如何。比如 《左传》 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想要联合鲁共讨郑国,就赋 《摽有梅》,此诗原义是女子盼望男子及时求婚,这里却。 4.王希明: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谈到古诗词,很多人会思考一个问题:古诗词鉴赏有没有标准答案? 在笔者看来,确定的特别是知识性的问题,自然有标准答案。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古诗词的内蕴是否具有确定性,所引起的审美接受的过程及结果是否具有一致性。虽然,个体由诗歌文本而起的想象,只能从个体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积淀中来,接受者的审美趣味不同,审美经验也不同,生活的经历具有个体性,所以诗歌鉴赏必然具有极强的个体性。 但是,有些古诗词内容确定,情感是类型化的,故此其意蕴还是具有相对确定的特点。比如,辛弃疾的一些反映报国无门之情的词。 这类诗词,不管鉴赏者是谁,可以都会引起唤起类似的情感。这些诗词的鉴赏,大致来讲,是可以有标准答案的。 但是对更多的古诗词来说,情况却非如此。一则,有的文本天然具有模糊性。 比如李商隐的 《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首诗,作者要表达的情境也许是确定的,传达的情绪也是确定的。但是,呈现在读者前的文本非常模糊,情感通过比兴象征来传达,读者只能大致感觉其中情绪的流淌,而无法真正具体落实。 这样的诗,是无法给出标准解读的。所以,金元之际的诗人元好问要感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对于这一类的诗词,在意蕴方面,要寻求确定的答案,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多是在知识性的比如典故,技术性的比如手法的层面提出问题,来寻求确定的答案。 古诗词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材料,其中含有大量的省略,有“言不尽意”之处。而汉语语法相对自由,比较起词形有变化 (比如因过去时将来时等时态而不同) 的语言,汉语缺乏词形的变化。 语言的特点增加了诗歌的多义性,使多种解读可以并存。比如,通行本 《诗经》 的第一篇《关雎》,最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到底是既定事实,还是主人公“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之际的幻想,还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仅仅是黄粱一梦,其实是无法断定的。 这种诗译成有词形变化的语言,就会被迫挑选其中一种。比如这一句,英国著名汉学家Arthur Waley译为“Shy is this noble lady/With gongs and drums we will gladden her.”,这是将来时,结果未 卜;而学者辜正坤则译为“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宣称男主角最终赢得了淑女的芳心。 这种诗如果保留其解读的多种可能性,则可以大大增加阅读乐趣。如唐代诗人皇甫松的 《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末二句的主语省略,根本无从判断是谁抛莲子,也无法判断要被人知的“人”是谁。 发挥想象,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种情形:(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被她看的少年)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采莲的其他女子) 知半日羞。 (采莲少女)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路边经过的行人) 知半日羞。(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少女发现自己) 遥被人 (自己同伴) 知 (自己贪看少年) 半日羞。 (采莲少女的同伴)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 (少年) 知半日羞。事实上,不管采取哪种作为标准答案,都是对这首诗趣味和美感的一种戕害。 可能有人觉得,因为古今时移世易,不管物质层面的还是文化层面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我们对古诗词的误读,古诗词在古代应该是可以找出准确的“标准解读”的。实际上,标准答案可能压根就不曾存在过。 相当一部分诗,不但有多种解法,而最为时人接受的解读方式也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还以 《关雎》为例。 这首诗,汉代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是 《毛诗序》“后妃之德”说,具体讲是贤德不妒,后世孔颖达 《毛诗正义》、朱熹 《诗集传》 等无不赞同。此外还有 《毛诗正义》 后妃“思得贤才之人与之共事”之说等等。 明清以来,学者多另倡新说,如崔述 《读风偶识》 认定此诗是写“君子自求良配”。对于这些说法,现当代学者多不信服,纷纷认定这是一首恋歌。 像余冠英广为流传的 《诗经选》 中就判定此诗是写男女恋情。这样的一首诗,如果要提供标准答案,出题者是要提供古时最权威的“后妃之德”说呢,还是提供如今的恋情说? 如果说符合本意才是标准答案,放在 《诗经》 的解读史中考察,后者未必就比前者更符合作者本意。 更深一层说,甚至连那些明显的误读都未必没有价值。20世纪有的文学批评流派,比如英美新批评就专注于文本的语义分析,认为作品可以独立自足。 照此说来,哪怕是不符合作者本义,只要是文本可以衍生出这种解释,就可以认可。而我们本民族文学批评史上,不但有“诗无达诂”的说法,甚至还有着悠久的“误读”传统。 春秋时期赋诗言志,采用的方法便是 《左传》 中所言“赋诗断章,余取所求”,孤立地抽取 《诗经》 中的一章甚至几句或一句,来结合眼前情境,并不管本义如何。比如 《左传》 襄公八年晋范宣子想要联合鲁共讨郑国,就赋 《摽有梅》,此诗原义是女子盼望男子及时求婚,这里却。 5.古诗词鉴赏 宫烟晓散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 柳色初分,饩香未冷,正是清明百五。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干,翠颦红妒。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 东风为谁媚妩? 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 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 心期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 王易简是南宋末的及第进士。南宋都城临安,有西湖这样的美景,想必他在春风得意时必多畅游其处。 后来作者又历亡国之事,在晚年着笔,以长安写临安,其个中滋味,亦是难以卒言。 上阕写清明寒食的景象,以“倦游曾遍”提点全文,说明这是对往事的追忆。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睛窗户。”早晨,宫中烟气飘散,宛如春雾,参差披拂,笼罩睛窗。 “春如雾”,读为“如春雾”。词序颠倒,意为增加朦胧之美。 这两句写的是清明寒食的情景。据史载,寒食的第三天即清明节。 南宋宫中风俗命小内侍在阁门用榆木钻火,先成者赐之金碗和绢三匹。并赐臣僚与臣烛,常谓“钻木改火”。 唐诗人韩翃曾有:“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可见唐宫之俗亦如是。 这是当日宫廷的一种节日仪式,作者把它加以诗化。 “柳色初分,饧香未冷”,是清明景象。 南宋时俗,在寒食和清明时,京城家家用柳条插到门上,叫“明眼”。这便是“柳色初分”的含义。 饧,即饴糖,是寒食应节食品。“初分”、“未冷”,初,未指程度。 “正是清明百五”用“正是”明确点出时令。“百五”指寒食节,据载,和冬节正好相距一百零五日,叫寒食,禁火三日。 因而称之。 “临流笑语。 映十二栏于,翠颦红妒”:一群衣饰明艳的游春女子正倚着栏干,临流谈笑,姿色周围的红花翠柳感到嫉妒。“十二栏干”,出自南朝乐府《西洲曲》:“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红”、“翠”,如“红衰翠减”、“绿肥红瘦”、“惨绿愁红”之类常用之来代表繁花绿叶,或花光柳色。“颦、妒”两字是词眼,作景人合一的描写,从侧面有力地烘托出倚栏笑语的女郎们美艳动人之处。 连清明前后烂漫娇柔的花柳尚怀生嫉忌之心,反衬姑娘们的美貌多姿。南宋时西湖上有很多可以行乐的地方。 从断桥以西到苏公堤,都种繁花柳树,都有一些小亭馆可以休息。这里自有很多“栏干”和“红翠”了。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游而至“倦”,想必次数极多。 西湖是杭州人常游之地,有钱人常在这里抛金洒银,故有“销金锅儿”之称。作者年轻时便是那“销金锅儿”的常客。 联系上面,他的西湖之游大概不单是观赏风景,而包括“风月冶游”在内的。 “东风为谁媚妩”追忆完毕,便是感慨。 “媚妩”是娇美之意。东风啊,你今天又为谁酿就这满湖春色呢?这一切恐怕都已经与己无关了。 岁月无情,人亦易老,感慨系之,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境界拓深,抒发出更内在、更深沉感慨:我就象当年的刘禹锡、杜牧,旧地重游,美丽已不见,只剩些尘土,真有恍如隔之感!“前度刘郎”借于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诗中。 “三生杜牧”,黄庭坚曾有诗:“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杜牧有诗《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作者把自己比作是杜牧的后身,这大概是指的自己在美好的春日里重到西湖所产生物是人非、难以为怀的感慨。由此引出下文:“心中暗数。 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酒筹,喝酒时用以计数的筹子。 花谱,指记载四时花卉的书籍。这里“酒筹花谱”指宴游玩乐之事。 自己美好的心愿都已落空,再不可能象以前那样地宴饮畅游、尽情欢乐了。心境沮丧已极,而“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时,夜幕降临,淅沥细雨敲打心头,一股愁闷的阴影不觉悄悄袭上心头。 “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往日欢游,化为今夜酿愁的春雨。词不直抒而曲笔,使词意显得委婉蕴藉,更耐咀嚼。 这首词从写景到抒怀。在写景时,又以“夜雨”和“晓烟”护睛相呼应,衬托出词人的心境。 作者是宋末进士,国变之后,隐居不仕,属于“遗民作家”。词中借对风月冶游的眷念和追惜。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愁思。 6.古诗词鉴赏山坡羊 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1。 “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 2。不是,由“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1。 1】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这里“聚”“怒”二字把“峰峦”“ 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 2】试题分析: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通过对主旨句的理解,来体会作者对劳动人们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讽刺。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