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秋怨的奥地利诗歌可爱的春天,你消逝了! 无处可永驻你的芳踪! 我见你繁花盛开之处, 尽是秋天不安的骚动。 秋风多么悲恻地吹过 灌木林中,它像在哭泣; 大自然的垂死的叹息 在凋零的树丛中战栗。 一年又已经匆匆而去, 多么迅速!多么迅速! 林中飒飒地传来问话: 你的心可曾找到幸福? 林中的喧嚣,你奇妙地 打中我的心,使我哀伤! 每一年都很忠实地带来 枯萎的叶子、枯萎的希望。 “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今中外,在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莱瑙的这首《秋怨》,写得哀怨缠绵,动人心弦,在悲伤的情绪里暗暗涌动着凄凉的况味。 全诗一开始,诗人感怀那已经逝去的春天,在秋日颓败的环境中寻找、回忆春天的美丽,此番滋味更使人感到悲凉。因为在这里,尤其是秋天,一切都是经不起回忆的,也许回忆本身就是在秋日里的一塘苦水。中国古代诗人是时常把悲秋和伤春联系在一起的,当诗人看到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又无法有所作为时就会伤春。而在莱瑙的诗句中,春天则是一个美好的向往,作为参照,秋日里的忧郁更加显得苦楚。秋风,穿梭在密林之间,带动些许落叶的声音,这在诗人看来像是自然界的一场哭泣,仿佛整个自然都在经历死亡与消失,万物都行将走向自己的结局。也许到了冬天,一切都被大雪覆盖,人们的感觉也会凝固。可是现在,在秋日里,万物都在经历颓败,都在挣扎,这怎么不让人感到凄凉呢?跟随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时光流逝之感,诗人感到在时光流逝的背后,自己依旧一事无成,在如此悲伤的气氛中,他仿佛听到了林中的询问——“你的心可曾找到幸福?”一句的出现具有直刺人心的力量。一切悲伤颓败的外景都凝聚成了这一句话,诗人借景抒情,让万物与自己的心绪通过这么一句询问而联系在一起。最后两句堪称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把悲秋的情怀更进一步扩大了,似乎先前对春的怀念已经不再,每一年对他来说都只有躲避不了的秋,每一年,伴随着自己忧伤的心情而来的,只有这枯萎的叶子、枯萎的希望。这比起先前忧郁的心绪而言,又多了一份绝望。 全诗结构严谨,每一诗节都由四句组成,语言简洁流畅,诗句的展开与作者心绪的表达融为一体,让人很容易感同身受。 莱瑙(1802-1850)奥地利大诗人。1832年出版了《诗集》,获得成功。他的作品中虽流露出“人世痛苦”的情绪,被称为“德国的拜伦”,但他也是具有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诗人。 2.描写维也纳的句子2008年足球欧洲杯主办城市维也纳。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史蒂芬大教堂、维也纳皇宫、豪华的青春艺术建筑风格的分离派展览馆,还有宏伟的巴洛克式美泉宫 维也纳(德语:Wien)是奥地利的首都,同时也是奥地利的九个联邦州之一,是奥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维也纳约有一百六十五万人口,在欧盟城市中居于第十位。维也纳是联合国的四个官方驻地之一,除此之外维也纳也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总部以及其他国际机构的所在地。 3.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诗生平:【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M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 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 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 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 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 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4.用英语描述奥地利50词以内the country contains numerous and glorious architectural riches, including frequent reminders of the once-powerful Hapsburgs. , magnificent mountains and established hiking trails. Visitors in search of culture and visitors in search of scenery are spoilt alike. In addition to natural wealth, but also for its historical buildings, world-class museums and galleries, who dominated central Europe for seven centuries, breathtaking sceneryAustria is a country of startling contrasts, from the Austrian Alps in the west to the Danube Basin in the east. It is not only famous as one of the world's premier skiing regions。 5.介绍一下奥地利的维也纳维也纳 多瑙河的女神——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世界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Vienna)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 人口156.3万人(2000年)。公元1世纪,罗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 1137年为奥地利公国首邑。13世纪末,随着哈布斯堡皇族兴起,发展迅速,宏伟的哥特式建筑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15世纪以后,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和欧洲的经济中心。18世纪,玛丽亚·铁列西娅母子当政期间热衷于改革,打击教会势力,推动社会进步,同时带来艺术的繁荣,使维也纳逐渐成为欧洲古典音乐的中心,获得了“音乐城”的美名。 维也纳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环境优美,景色诱人。 登上城西的阿尔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维也纳森林”尽收眼底;城东面对多瑙河盆地,可远眺喀尔巴阡山闪耀的绿色峰尖。北面宽阔的草地宛如一块特大绿色绒毡,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间。 房屋顺山势而建,重楼连宇,层次分明。登高远望,各种风格的教堂建筑给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层古老庄重的色彩。 市内街道呈辐射环状,宽50米,两旁林荫蔽日的环形大道以内为内城。内城卵石街道,纵横交错,很少高层房屋,多为巴罗克式、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 中世纪的圣斯特凡大教堂和双塔教堂的尖顶耸入云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环形大道两旁为博物馆、市政厅、国会、大学和国家歌剧院等重要建筑。 环形大道与另一相平行的环行路之间为中间层,这一带为商业区、住宅区、也有宫殿、教堂等夹建其间。第二环形路外为外层,市西有幽雅的公园,美丽的别墅以及其它宫殿建筑。 在这众多的宫殿中,以位于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龙宫引入注目,这是奥地利历史上繁荣时期的一个遗迹。城区东南部的“美景宫”为18世纪初卡尔皇帝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战功的欧根亲王所造。 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斯特劳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 海顿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著名乐曲均诞生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国家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第一流水平的交响乐团。 每年1月1日在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金色大厅举行新年音乐会。除纽约和日内瓦外,维也纳为第三个联合国城市。 1979年建成的奥地利国际中心又称“联合国城”,气势雄伟,是许多联合国机构的集中地。它曾是长期称霸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机构所在地;1814年奥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旷日持久的维也纳会议上施展阴谋诡诈的政治权术;1815年俄、美、奥3国皇帝缔结所谓“神圣同盟”,力图扑灭资产阶级革命;1848年在欧洲大革命的影响下,维也纳发生街垒战,梅特涅逃亡伦敦;1867年成为称雄欧洲大国奥匈帝国的首都;20世纪30年代初,希特勒一跃而为德国纳粹的头目,1938年3月率军长驱直入维也纳,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拉开序幕,战争期间,全城遭到53次轮番轰炸,不少古典建筑被毁;1955年5月苏、美、英、法4国与奥地利在“美景宫”会议厅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的4国占领状态;1955年10月16日,奥地利议会宣布宪法性法律“永久中立”,这一天被定为国庆日。 奥地利号称“欧洲的心脏”,维也纳则是“心脏的心脏”。自古以来,维也纳就是连结东西欧的交通枢纽和来往于波罗的海和亚得里亚海之间的重要通道。 维也纳-历史文化之都:维也纳永远充满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节目。无论是古典音乐或现代戏剧,电影,舞导演出或歌剧,音乐剧,艺术展览或音乐会及演唱会-无论您何时驾临,您都能有无限的发掘及深刻的印象。 您也可以悠闲的坐在闻名世界,气氛浓厚的维也纳咖啡厅喝杯咖啡,或拜访一流的传统葡萄酒场(Heurige)。在维也纳您更可品尝到欧洲各国,美味高级的烹饪技术。 维也纳-音乐之都:几世纪以来音乐一直都离不开维也纳,与它紧紧相连。它是孕育出音乐天才莫札特,贝多芬,舒伯特和约翰史特劳斯的圣地。 维也纳悠久的音乐遗产延续至今。闻名全世界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和维也纳儿童合唱团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中永远得到爆满观众的热烈掌声。 而维也纳音乐学院不断的孕育出在国际音乐界中脱颖而出的乐者。除此之外,维也纳丰富活跃的现代热门音乐舞台及场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轻人。 如果您喜欢音乐,维也纳绝对让您无法忘怀。历史人口20世纪初期,维也纳曾经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维也纳的人口在奥匈帝国时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长,当时的维也纳聚集了很多从这个帝国其他部份的移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捷克人返回他们的祖国,这导致这个城市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