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赏析主观题初中古诗欣赏与实战训练指导(一) 1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①。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②。 不堪盈手赠③,还寝梦佳期。 【注释】: ①遥夜:长夜。竟夕:终宵,即一夜 ②怜:爱。滋:生。 ③盈手:双手捧满之意。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740),唐代诗人。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武后神功年间进士,官秘书省校书郎。先天元年(713)应“道侔伊吕科”举,得高第,授左拾遗。累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迁中书令。后受李林甫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著有《张曲江集》20卷。 【诗句理解】 一轮明月升起在海上,你我天各一方,共赏出海的月亮。 有情人怨恨夜长,彻夜不眠将你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银光赠给你,不如回床入梦乡,或许梦境中还能与你欢聚一堂。 【内容简析】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少有张九龄写得如此幽清淡远。诗是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诗的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训练点拨】: 实战训练: 1.颈联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这句诗紧扣诗题,但却丝毫不露痕迹,试作简要分析。 3.尾联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强烈思念之情的? 精妙点拨: “纲举目张”,古诗的理解与现文相通,诗意不解,不论回答什么问题都会束手无策。从题目入手,反复吟诵,抓住文眼(诗眼),仔细阅读,先疏通大意,再弄懂诗情也就不难了。《望月怀远》,题中“望”“怀”二字为诗眼,诗人借景抒情,“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因苦思而怨恨长夜。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通过明月,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挚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2.如何解答诗歌鉴赏的客观题关于诗词鉴赏就很简单了,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慢慢来说: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等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讲的答题模式,通常按照这个方法,一般可以在7分至满分,很容易,我诗词鉴赏通常就是满分。另外,这里我只讲了模式,具体内容你可以参考《5年高考,3年模拟》,里面的具体专业用词很多,比如描述效果的有哪些,特点用词有那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3.如何解答诗歌鉴赏的客观题关于诗词鉴赏就很简单了,套公式10个字:修辞、内容、特点、效果、情感慢慢来说:总答题模式为:“该句运用~~~的手法(修辞),将~~~~~的~~~~~(内容),生动形象的(特点),描绘了一副~~~~~~~的形象或画面(效果),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情感)。 具体说来:1修辞:比如修辞就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你要找准,没找准后面也难得得分,实在找不到就说“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什么虚实动静也比较常考。2内容:所谓内容就是把该句用信达雅的句子翻译一遍3再说特点——一般就是生动形象的,含蓄委婉的等等几个概括的词4效果:通常就是描绘了怎样怎样的画面,烘托了~~~~~氛围等等5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讲的答题模式,通常按照这个方法,一般可以在7分至满分,很容易,我诗词鉴赏通常就是满分。另外,这里我只讲了模式,具体内容你可以参考《5年高考,3年模拟》,里面的具体专业用词很多,比如描述效果的有哪些,特点用词有那些希望对你有帮助。 4.诗歌鉴赏题的题型都有哪些[解题方法]诗歌鉴赏解题方法归类 点击数:937 次 录入时间:2009/12/11 12:21:00 编辑:walter-75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 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 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文言文的学习技巧 三个方面,实词的积累,根据上下文的推断,还有对于语言的熟知,这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语文常见题型的解题思路及方法 就语文学科来说,如今的试题,多为三大部分,一是书写,二是阅读,三是写作。 阅读题中客观题越来越少,主观题是主流,所以,我想重点谈的就是这类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这些: 1、“理解、认识”类。 包括字、词、句、段、章,要求你谈一谈读后的理解或认识。这类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字面解释,然后再谈一点你个人的感悟或体会,这种体会应该是在原文基础上有所联想、有所延伸的,不可只是在原文上兜圈子。 2、“判断、分析‘手法’”类。一般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论证方法、说明方法、描写方法等。 这种题目,一般应该先作判断,再答如何用这种方法?作用如何?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赏析类题目,只要你按照这三个方面去答,就不会有遗漏了。而我们学生通常喜欢把“如何用”这一点答漏,难以得到全分。 3、“解释寓意”类。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地去答,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揣摩作者想说而没有明说的意思,不可就字面意思作答。 4、“指正”类。如“文中的‘这’指的是什么?表明中心的句子是什么等,这类题目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重点在于读上下文,从中寻找即可。 5、“体会含义”类。这种题目应该由表及里地去答,可先解释字面意思,再结合语境进行探究,答出它的语境义,这语境义也就是作者用在这里的含义了。 6、“分析表达作用”类。这种题目一般是考察学生对作者用词准确性的体悟能力的。 应该先解释字词的意思、含义,再说明有什么作用。 7、“文章结构分析”类。 ①开头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应该根据文体、文字特点作答。议论文、说明文中起总领全文的作用,在记叙文或小说中起交代环境、铺垫故事、设置悬念等作用。 ②结尾文字起什么作用?一般说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意,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呼应开头、启发读者思考等作用。 ③开头结尾文字一起有何关系?一般是首尾呼应,深化主题等。 ④中间文字有何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是总结上文,或者开启下文。 ⑤文中某段文字不要行不行?为什么?这种题目是考察学生运用材料或取舍材料的能力的,一般是回答不行,如果是插叙文字,它具有充实文章内容,帮助刻划人物,突出主题的作用。如果是举例论证或说明,那就是论证或说明是否充分的问题。 如果是抒情议论的文字,那就可能是过渡的问题。答题时应该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8、“叙述方法优劣的分析”类。 ①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自然顺序安排材料,脉络清楚,便于理解。 不足的是太死板,无波澜,较平淡。 ②倒叙:把故事的结局、或精彩片段放在开头,可起到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 但一定要与顺叙结合用,“倒”的部分结束时,语言上要有交代。 ③插叙:在叙述一件完整的事件过程中,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插入另一件事或某些交代性的文字,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有助于突出文章主题。 但也需要作一定的交代,否则容易造成叙述混乱。 具体答题时,应该根。 5.关于诗歌鉴赏的题型诗词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路指导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 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 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 “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 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 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 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高冠谷口招郑鄠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氤氲。 “诗眼”指的是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中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析。 简析:此题为“诗眼”分析型,主要形式是先判断再评析,共两问。题干中已把“诗眼”定位在第二联写景的句子,只要抓住句子中的动词或形容词即可找出“诗眼”来。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然”、“暖”。(判断)“然”通“燃”,意思是说暮雨中的涧花开得很红火,像烈火燃烧似的;“暖”是指春云低垂,潭边树木与其相接,好像要为它们送去温暖,多么富有人情味儿。 (字面意义)该联中作者用拟人手法,绘形绘色,精练传神地描写了朋友居住之地的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抒发了诗人对朋友这种恬淡闲适隐居生活的渴望之情。(语境意义) 题型二 分析意境型 【题型评点】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类的诗词占据了古诗词的半壁江山。 无论是写景、借景抒怀,还是托物言志,都要注意景、境、情的有机统一。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是依托景物(意象)、环境(意境)而存在的,因此鉴赏诗歌要从景、境入手去分析诗人的形象和思想感情。分析意境是诗歌鉴赏中最为常见的题型。 【命题特点】 命题时一般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是分析诗中景、诗中境、诗中形象,并能概括其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把握情况;一是对诗歌的艺术特色作深层地理解分析。 题量为1-2个,命题点主要有:意象特点概括,意境再现与特点概括,形象及其情感的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这首诗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具体分析。” 【简易思维】 1、解读全诗,勾其玄要。要总体把握意象、形象的特征 (什么景、什么地、什么时令、什么人、什么特征) 。 2、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 3、分析写景技巧,主要从三方面考虑:层次角度(时空顺序、动静虚实、色调冷暖、正反点面等),遣词造句(炼字及修辞手法),具体技巧(渲染、烘托、白描、对比、象征、比兴等)。 4、体会意境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表达志向,抒发情感等。 5、语言组织:先分后总,联系诗句,分条作答。 注意问题: 1)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 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 2)概括意境气氛和形象的特点用语要全面准确。 3)分析思想感情要具体,要突出题干中的“怎么样”,而不是“是什么”。 4) 分析纯写景诗时,就诗论诗,不必牵强附会地向作者境遇和时代背景上靠。 【典型题例】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日 暮 (杜甫①)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②繁。 注:①大历二年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写下此诗。 ②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 6.高考 诗歌鉴赏 常考题型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7.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方法因为大家时间不多了,这两天所有人会告诉你看课本,这是废话,课本当然很重要,怎么看?我以北京卷为例来说,所有题目都是课本,当你不会做的时候,回想课本,一定是老师讲过的。 举个例子来说,06年是陶渊明的诗,看不懂说什么,说请问陶渊明的诗有什么风格,高中就学了一篇陶渊明的诗,就是他的风格就是“归隐、闲适”。如果你把北京卷今年所要求考的那个古诗文背诵拿下来,高考只要求你背下一篇,老师都是告诉你这篇文章讲了妇女被抛弃的故事。 08年又出了一个文章,网友有题的可以拿去看,诗人是顾炎武,考试在课本中就教过你一首杜甫的诗叫《登高》,问你这首歌和杜甫是什么风格,老师也会告诉你是什么。这就是本质。 古诗文你为什么做不对,第一读不懂,这个没关系,古诗是谁的?问表达的什么情感,没关系,就是这么几个情感,是古代诗人写的,是古代男诗人写的,因为古代女诗人比较少,是有李清照,但是我没见过考她的。第一个男人打仗,第二个流浪,第三个在家里想象,就三种诗。 比如山水诗,李白写诗就是纵情山水,如果是王维,一个是归隐,一个是闲适,如果是田园诗就写归隐、田园,如果说送别诗就两种,一种是李白的,表达对朋友的友谊,如果是王维的诗,表现的一定就是对故乡的留恋。如果是男人打仗就是边塞诗,第一个表现的是风光,第二个是打仗的残酷,第三个是打仗长了想家了。 男人想象就两种诗,一个是男人在家里头想象出现了怀古诗,第二个就是抒情诗。怀古诗就是固定的形式,就是借古讽今,还有表现一种历史沧桑感。 还有一种是抒情诗,第一种是伤春悲秋,江苏卷的考生还有山东卷的考生特别注意,这两个省份会考悲秋、伤春。男人总伤春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男人总想当官当不上,一次没当官就受到了打击,总是受到打击,官场失意。 于是苏东坡的诗出现了,总是被打击,一生被贬三次,所以第三种是豪放旷达。古诗文,一个是练字体,一个是感情体,再一个就是让你分析这首歌的妙处是什么,首先把句子分析一下,不是让你真读懂了,看不懂也翻译,把你不会的折过去。 如果使用了什么手法,再据选。给大家做一个统计,第一个就是借景抒情,第二个是托物言志,虚实相称,还有互相烘托。 修辞手法,有对偶、拟人、夸张、用典,描写一个是白描,一个是细描,白描就是中国山水画,如果出现动词一般都是细描,看到动词都是细描。其实题目是可以选择的,主旨可以选,手法可以选,模板可以选。 所以古诗文在我看来最简单。本质在课本。 8.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技巧1、明确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一般表述题打出这个给你1分 2、如果有叫你简要分析的~你最好一句话一句话分析~老师会挑你对的给你分的,不要大体概括或者总结性回答~除非你对诗吃得很透 3、一定要多写,诗歌鉴赏表述题给你3行空千万不要写一行,一定要都写满,人家题给你3行是有目的的不是白给你的~回答时候越具体越好~ 4、尽量了解各种意想 像什么 (梧桐,黄雀,商女等等) 5、多了解一些著名作者的出身背景 6、注意看诗歌鉴赏中的注释(比如说什么作者被贬后写的啊。。类似这样的)这样能把握答题的大体方向不会错 另外诗歌鉴赏是高考中比较难的一个考点~基本上不会拿满分~如果4分体照着2 3分去拿和别人拉不开多大档次~不要死扣也别钻牛角尖 高考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题后,重视了阅读理解能力,也加大了答题的难度。每年高考考生在这一板块上失分相当严重。尽管各种教材、资料对诗歌鉴赏方法归纳很系统,但或过于理性,或过于详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笔者拟定从高考常考题型的答题思维角度来简单谈一下,希望能对学生答题有所启示和帮助。 题型一 分析“诗眼”型 【题型评点】 “诗眼”是指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词,一般指句子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有时也指能传达主旨的一个句子或关键词。“诗眼”分析题型,命题角度小巧,主要从语言角度来考查诗句中炼字、炼句的技巧。这种题型在2003年高考全国卷中考查了。在以后的几年中,因其命题角度小巧、难度适中而成了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命题特点】 在题干中有两种问法:一是先要求找出诗句中用得生动传神的字或词,然后要求结合全诗阐发理由;二是预设一种前人评点(“诗眼”已指明),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观点,再阐发理由。题量上一般只有一个,包含两个问题。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析。(如2003年高考全国卷) 2、提问变体有:①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②本诗某句用的甲字,在其它版本上用的是乙字,你觉得甲、乙两字哪个更好?为什么?(如2004年高考湖北卷和辽宁卷) 【简易思维】 1、读诗句,定“诗眼”。若问字词则抓句中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若问句子则抓诗歌情感句、议论句、警策句。 2、阐发理由,注意层次。先解释字词的字面意义(概念意义),再回归原诗分析所用修辞及其效果(语法意义),最后联系上下文整体感知炼字效果(语境意义)。分析既联系整体又着眼于细节,点面结合。 3、答案表述格式:判断—解释(本意)—分析(手法及效果)—总述(效果)。 9.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诗歌鉴赏题在高考中越来越不可忽缺。十年来,古诗词测试的基本情况是:全国卷从1996年起,基本是考两道选择题,一道分析理解,一道分析鉴赏。2002年起,全国卷调整了试题比例,加大了主观题,这意味着考生将被赋予更大的发挥空间。 上海卷自1993年以来,有客观题、主观题,但主观题比例大。2004年上海市考试手册作出这样要求:“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鉴赏文学作品。”可见,对古诗词的考查,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考查考生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尽管上海卷的题型量还未固定,难度上有加大趋势,但如果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寻找到一些基本规律,是能游刃有余的。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注意这十个方面,考生会成为诗词苑囿中的好“园丁”。 怎样应对高考古诗词中鉴赏题: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有关诗词知识的测试范围很广。1993年、1996年、2000年、2004年的上海卷都从诗歌体裁、押韵、对仗等方面对考生进行了测试。掌握诗词知识,不但要记,还要会用。1997年上海卷的排序题就是一例。 10.关于高考古诗的今年高考,古诗鉴赏题已不像往年那样出客观题,而改为主观题考查,这一变化增加了答题难度。 根据在复习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提几点意见,供考生参考。 一、弄清鉴赏范围,避免答题无从下手。 有些同学见到古诗鉴赏题,左看右看,干急无汗,交了白卷。究其原因,不知鉴赏什么。 其实,我们鉴赏任何文学作品,不外乎思想内容(内容)和表现手法(形式)两大方面。内容方面,研究诗中写些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表达什么观点等等。 形式方面,研究炼意炼句、情景交融 、渲染烘托、对比照应、比喻对偶、风格用典、想象创新等。例如鉴赏李白《越中览古》:“越玉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春满殿,只今唯见鹧鸪飞。” 从内容上看,诗人游览越中,想起了历史上吴越争霸战争。 “越王勾践破吴归” ,交待了战争的结果,使读者联想到越军浩浩荡荡得意归来的情景。 “战士还家尽锦衣” ,写战士们都得到了赏赐,不再穿铁甲,都穿上了锦衣。 “尽锦衣” 仅三字,就把战士们的喜悦和骄傲之情烘托了出来。而越王呢,何止踌躇满志,他变得荒淫逸乐起来,如花似玉的宫女站满了宫殿。 可是现在怎么样呢?仅有几只鹧鸪飞来飞去而已。由此可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昔盛今衰的不尽感慨。 从形式上看,运用鲜明的对比是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前三句极写越国的光荣和繁盛,末句突然一转,极写现在的冷落凄凉。 前后情景,对比强烈,增强了表现力。 二、弄清鉴赏术语的含义,避免所答非所问。 高考不考名词术语,但不回避使用名词术语。假如不理解题目中术语的含义,就会出现所答非所问的现象。 例如试析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春花。) 的浪漫主义特色。有的同学不理解“浪漫主义” 的含义,把一二句作为重点,分析作者所写的实景,阐述这首诗抒发的诗人盼春的急切心情,而对运用拟人、比喻、想象等手法的最富浪漫主义特色的三四句却未提及。 因此,对于鉴赏时常用的术语,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婉约、含蓄、明快等等,必须理解。 三、掌握答题方法,避免含混不清。 回答古诗鉴赏题,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答题的内容,也如一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最好先写论点后写论据(当然也可先写论据后写论点)。如果语无伦次,观点模糊,就会失分。 例如: 简析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不超过150字。 答:这首诗通过梅花与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描写,表现诗人誓与世上恶势力抗争到底的志向与追求(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点)。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虽屡遭罢免,但志向不改,如同驿外断桥边的梅花,虽遭风吹雨打,零落成泥,依然香如故(以上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论据)。这首词的最大特点是托物言志(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点)。 诗人塑造了一个敢于同恶劣自然环境作斗争的梅花形象,实际以梅自喻,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志向(以上是艺术特色方面的论据)。 四、变客观题为主观题,克服无复习资料的困难。 由于古诗鉴赏以往都用客观题考,现在乍一变成用主观题来考,复习资料几乎没有。而老资料上的客观题很多,我们可以将客观题变换成主观题来做,以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 下面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二月粜新丝,五月卖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宴,只照逃亡屋。 A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 “谷”可卖。 B “眼前疮” 和“心头肉” 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 喻眼前急难,“心头肉” 喻“丝” “竹” 是农家命根。 这两句揭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 “绮罗宴” 与“逃亡屋” 形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力量。 D 全诗言简意丰,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这是一个客观题,答案为A。 二月养蚕还未开始,无丝可卖,五月秧刚下田,无谷可粜,农民为了活命,不得不把丝谷以贱价预卖。根据这个客观题,我们可以换成以下几个主观题来做: 1、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答案不超过120字) 2、这首诗是怎样运用比喻和对比的?(答案不超过120字。) 3、试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案不超过150字。) 此外,还可选读《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等书,每看一篇鉴赏文章,都有意识地编出几个主观题来做。(转自古诗文网,原地址 http://www.gushiwen.org/GuShiWen_b76e3c68da.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