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隐匿”的诗句有哪些1、《咏雪赠张籍》 年代: 唐 作者: 韩愈 只见纵横落,宁知远近来。 飘飖还自弄,历乱竟谁催。座暖销那怪,池清失可猜。 坳中初盖底,垤处遂成堆。慢有先居后,轻多去却回。 度前铺瓦陇,发本积墙隈。穿细时双透,乘危忽半摧。 舞深逢坎井,集早值层台。砧练终宜捣,阶纨未暇裁。 城寒装睥睨,树冻裹莓苔。片片匀如剪,纷纷碎若挼。 定非燖鹄鹭,真是屑琼瑰。纬繣观朝萼,冥茫瞩晚埃。 当窗恒凛凛,出户即皑皑。压野荣芝菌,倾都委货财。 娥嬉华荡漾,胥怒浪崔嵬。碛迥疑浮地,云平想辗雷。 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万屋漫汗合,千株照曜开。 松篁遭挫抑,粪壤获饶培。隔绝门庭遽,挤排陛级才。 岂堪裨岳镇,强欲效盐梅。隐匿瑕疵尽,包罗委琐该。 误鸡宵呃喔,惊雀暗裴回。浩浩过三暮,悠悠匝九垓。 鲸鲵陆死骨,玉石火炎灰。厚虑填溟壑,高愁斗魁。 e日轮埋欲侧,坤轴压将颓。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 水官夸杰黠,木气怯胚胎。著地无由卷,连天不易推。 龙鱼冷蛰苦,虎豹饿号哀。巧借奢华便,专绳困约灾。 威贪陵布被,光肯离金罍。赏玩捐他事,歌谣放我才。 狂教诗硉矹,兴与酒陪鳃。惟子能谙耳,诸人得语哉。 助留风作党,劝坐火为媒。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网恢。 莫烦相属和,传示及提孩。 2、《贫妇行》 年代: 宋 作者: 陈藻 故人身死妻贫病,买药无钱留性命。 半箪赤饭一盂蔬,对不能餐双泪迸。阿官卖田妾未归,税在夫家田卖谁。 乡胥改割全隐匿,妾典衣裳空被追。零落生涯种片园,朝朝夜夜盗开门。 邻翁苦妾妾租客,客也无输叫妾论。那更双棺四缶灰,伐山博米图葬埋。 坞呼豪强欺妾夺山去,不许盐丁燃妾柴。十岁孤儿出县庭,空手携状投杳冥,黄堂走罢走使軿。 文书送县已三月,依旧含冤说我听。 3、《续十虫吟3》 年代: 宋 作者: 舒岳祥 虫有啮桑羊,两钳如角怒。 玄甲类蛣蜣,亦如龟背负。我有十亩桑,苦为渠所蠹。 食必食其心,树死又飞去。不知从何来。 钻凿不到处。上下开两窗,隐匿巧多路。 嗟哉啄木鸟,刚吐柔不茹。 4、《谢刘纯父惠木绵布》 年代: 宋 作者: 谢枋得 嘉树种木绵,天何厚八闽。 厥土不宜桑,蚕事殊艰辛。木绵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江东易此种,亦可致富殷。奈何来瘴疠,或者畏苍旻。 吾知饶信间,蚕月如岐邠。儿童皆衣帛,岂但奉老亲。 妇女贱罗绮,卖丝买金银。角齿不兼与,天道期平均。 所以木绵值利,不畀江东人。避秦衣木叶,矧肯羞悬鹑。 天下有元德,孔融愿卜邻。绨袍望不及,共裘志自仁,物意皆可珍。 洁白如雪积,丽密过绵纯。羔缝不足贵,狐腋难拟伦。 絺纩皆作贡,此物不荐陈。岂非神禹意,隐匿遗小民。 诗多草木名,笺疏欲谆谆。国家无楚越,欲识固无因。 剪裁为大裘,穷冬胜三春。拜嘉重感激,触物尤酸辛。 吁嗟彼寒谷,邹律今不神。三宫坐穹庐,雨雪或十旬。 安得遗此惠,飞到君王身。塞上寒堕指,挟纩谁为温。 人各赐两端,费银二万斤。大军四十万,谈笑却胡尘。 感君道义交,何异骨肉亲。可与知者道,众人笑且嗔。 玉案未能报,琼琚情则真。春秋二百年,币交几君臣。 季札有赠限, 5、《奉饯万安赞府兄长之官》 年代: 宋 作者: 姚勉 天下如今怕县滩,庐陵见说县尤难。抉搜隐匿啧豪户,迟钝催科怒上官。 革弊有方须是渐,恤民到底莫如宽。万家壮邑虽烦剧,邑相能贤尽易安。 2.表示“身在其中,不知事情真相”的诗句有哪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译文: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出自唐代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 孙革访羊尊师诗》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出自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2、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 3、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出自宋·辛弃疾《恋绣衾·无题》 4、身在其中方之其味。 3.把自己隐藏起来不愿露面的诗句有哪些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琵琶行 / 琵琶引 白居易 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1]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4.形容行踪的成语有哪些【变迹埋名】:改变行踪,隐匿姓名,使人不知。 【藏踪蹑迹】: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朝东暮西】:朝:早晨。早晨在东,晚上在西。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朝西暮东】:朝:早晨。早晨在西,晚上在东。指行踪不定。比喻变来变去,不专一。 【东飘西泊】:指四处漂泊,行踪无定。 【东西南北】: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浮迹浪踪】:指行踪不定。 【虎变不测】:无法预测老虎身上的花纹发生什么变化或何时变化。形容非常之人的行踪或性情变化莫测,不可捉摸。 【卷旗息鼓】: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枯蓬断草】:干枯、断折的蓬草。因易随风飘散,故亦以喻不由自主,行踪难定。 【来鸿去燕】:比喻行踪漂泊不定的人。 【来踪去迹】:指人的来去行踪。 【来踪去路】:指人的来去行踪。同“来踪去迹”。 【浪迹浮踪】:到外漫游,行踪不定。 【觅迹寻踪】: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南北东西】:指四方、到处、各地或方向;也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南船北车】:比喻行踪不定。 【蹑足屏息】:蹑足:放轻脚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轻脚步,隐蔽行踪。形容行动小心隐秘。 【飘蓬断梗】: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断树枝。比喻到处漂泊,行踪无定。 【萍踪梗迹】:萍:浮萍;梗:草木的直茎。像浮萍在水中,飘泊不定。比喻行踪无定。 【潜踪蹑迹】:指藏匿行踪。 【潜踪隐迹】:指潜伏躲藏,隐蔽行踪。 【神龙见首不见尾】:原是谈诗的神韵,后比喻人的行踪诡秘,刚一露面又不见了。也比喻言辞闪烁,使人捉摸不透。 【鼠肌浚狐踪:比喻人行踪鬼祟。 【卧鼓偃旗】: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卧旗息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息鼓偃旗】:偃:仰卧,引申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寻踪觅迹】:觅:找;踪:迹,脚印,指行踪。到处寻找别人的行踪。 【偃旗仆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偃旗卧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同“偃旗息鼓”。 【偃旗息鼓】:偃:仰卧,引伸为倒下。放倒旗子,停止敲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 【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隐迹潜踪】:隐:隐藏;潜:隐藏埋伏。把自己的行踪隐藏起来。 【云游四海】:像行云一样在四海漫游,行踪不定。 【云游天下】:有如行云,到处游荡,行踪不定。 【乍往乍来】:乍:忽然;往:去。一会儿走,一会儿又来。形容来去行踪不定。 5.【怎么用成语形容:以为自己事情掩饰好了.隐藏了.别人就看不到.】作以下三个成语都能形容,而且成语故事非常生动有趣:1、此地无银三百两: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结果反而暴露.【典故】 从前有个人叫张三,喜欢自作聪明.他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心里很高兴,但是他也很苦恼,怕这么多钱被别人偷走,不知道存放在哪里才安全.带在身上吧,很不方便,容易让小偷察觉;放在抽屉里吧,觉得不妥当,也容易被小偷偷去,反正放在哪里都不方便.他捧着银子,冥思苦想了半天,想来想去,最后终于想出了自认为最好 的方法.张三趁黑夜,在自家房后,墙角下挖了一个坑,悄悄把银子埋在里面.埋好后,他还是不放心,害怕别人怀疑这里埋了银子.他又想了想,终于又想出 了一个办法.他回屋,在一张白纸上写上“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然后,出去贴在坑边的墙上.他感到这样是很安全的了,便回屋睡觉了.张三一整天心神不定的样子,早已经被邻居王二注意到了,晚上又听到 屋外有挖坑的声音,感到十分奇怪.就在张三回屋睡觉时,王二去了屋后,借月光,看到墙角上贴着纸条,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七个大字.王二一切都明白了.他轻手轻脚把银子挖出来后,再把坑填好.王二回到自己的家里,见到眼前的白花花的银子高兴极了,但又害怕了起来.他一想,如果明天张三发现银子丢了,怀疑是我怎么办?于是,他也 灵机一动,自作聪明拿起笔,在纸上写到“隔壁王二不曾偷”七个大字,也贴在 坑边的墙角上.〔注〕: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民间故事,把这句话“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当作一个成语,用来比喻自作聪明,想要隐瞒,掩饰所干的事情,结果反而更加暴露明显了.现在这句成语,被简化为“此地无银”了.“此地无银三百两”,本来的意思就是这个地方没有三百两银子.后来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由于做事愚蠢,想隐瞒的事情反而被彻底暴露.2、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掩:遮蔽,遮盖;盗:偷.【典故】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3、一叶障目:眼睛被一片树叶挡住,指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典故】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楚人默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楚国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 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 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 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