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赞美潮州人,潮州景的诗句有哪些秀岭如屏耀明珠, 一江带水安北郛。 南北船舶旧航道, 来往车舆新要枢。 征舸高举云天远, 玉笛轻扬古调殊。 潮人自古重拼搏, 凤城于今展宏图。 这首诗生动的展现了作者泛舟韩江,饱览韩江两岸美景。看车水马龙,来往易市。一派繁忙的景象,作者不禁抒发对潮人拼搏奋斗精神的赞叹和建设美好家园努力的肯定。古时潮汕地区的真实写照跃然纸上,让人身临其境,更加激发起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求描写潮汕的诗,现代诗,100字,快,这两天就要《海鸥》一我是一只海鸥大海上一只白色的鸟我在母亲的怀抱里自由飞翔我在母亲的港湾里踏着青藻与海缠绕我是大海上一只欢快的海鸥不时的亲吻母亲的脸庞我在母亲的臂膀里栖息我与母亲融为一体我是大海上一只深情的海鸥翅膀扇动着柔情我牵着母亲浪花的手聆听母亲的心跳我是大海上一只勇敢的海鸥眼神里流出刚毅就像一个个水兵我们都穿着白色的军衣二我是大海中的一朵白云我是天空中的一朵浪花我是母亲的一只手臂我抚摸着她的脸三我是大海的处子我是母亲的微笑我是梦的使者我是舞动的波涛我是海平面上最嘹亮的歌声伴着渔船、军舰和水兵的口哨。 3.求描写潮汕的诗,现代诗,100字,快,这两天就要《海鸥》 一 我是一只海鸥 大海上一只白色的鸟 我在母亲的怀抱里自由飞翔 我在母亲的港湾里 踏着青藻 与海缠绕 我是大海上一只欢快的海鸥 不时的亲吻母亲的脸庞 我在母亲的臂膀里栖息 我与母亲融为一体 我是大海上一只深情的海鸥 翅膀扇动着柔情 我牵着母亲浪花的手 聆听母亲的心跳 我是大海上一只勇敢的海鸥 眼神里流出刚毅 就像一个个水兵 我们都穿着白色的军衣 二 我是大海中的一朵白云 我是天空中的一朵浪花 我是母亲的一只手臂 我抚摸着她的脸 三 我是大海的处子 我是母亲的微笑 我是梦的使者 我是舞动的波涛 我是海平面上最嘹亮的歌声 伴着渔船、军舰 和水兵的口哨 4.有没有关于潮汕人过端午节的诗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5.如何形容潮汕潮州人 内地称潮州人,海内外普遍称潮州人。 【源流综述】 首先,我们要知道哪里是潮汕,毕竟这个概念对于许多外地人而言比较混淆。潮汕,偏隅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 其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并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如1922年8月大台风,1969年的VIOLA大台风与1918年南澳大地震,这些大灾难给这片肥沃的热土留下无法抹平的伤疤。 海洋文化多少培养了潮汕人敢于拼搏的精神。加上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4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余万,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 故也培养了潮汕人精细耕作,有“种田如绣花”之美称。同时商业文化浓厚,潮汕商人(潮商)是古代三大商帮之一。 本土文化独特,属于中华文明的一支亚文化。她是一块“十相留声”的神奇土地,更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粤东的大片土地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后为潮州府(郡)所管辖,传统上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说潮汕话的人为潮汕人(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潮汕人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而应是一个历史地域文化不断演绎的称呼。 狭义上的潮汕人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包括代管市普宁)以及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汤坑镇、汤南镇、东留镇(04年并入留隍)等镇,有着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河洛民系,他们又自称潮州人,因为这几个地区大部分原属潮州府城管辖。这其中也包括境内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各种因素已经河洛化,如丰顺留隍镇,饶平三饶镇,潮阳谷饶镇、两英镇,惠来县前詹镇等镇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河洛化。 这就是所谓“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现象。广义上的潮汕人包括汕尾海陆丰一带的河洛民系,或者可以理解为原潮州府与汕尾市的融合,语言民俗文化相似。 而陆丰靠近惠来这一带的三甲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以及碣石镇、博美镇、南塘镇、内湖镇等镇,更有着潮汕文化鲜明特色的善堂,英歌与功夫茶。至于碣石镇的玄武山佛祖更是潮汕人朝拜的圣地。 当代分布各地的潮汕商会也可以见证出潮州商人与陆丰商人的结合。另外在外特别是港澳不少海陆丰人也会认同为潮州人。 不过由于海陆丰一带长期远离潮汕大本营,几乎一直属原惠州府管辖,难免认同感不足。另外以往途径324国道海陆丰路段的潮汕揭人所受到的不愉快经历,也不太认同海陆丰。 一般而言陆丰人较为认同潮汕,潮普惠(潮阳普宁惠来)较为认同陆丰人。这就需要双方未来的共同努力与相互认同。 毕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大潮汕的概念已慢慢为外地人所感性接受。其实也开始出现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情形。 顺带说明一下,中国有两个比较喜欢“流浪”的民系,一个是河洛民系,一个是客家民系。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群容易把他乡作故乡,不像后者总是四处为客。 虽然客家人会给人就是来自外地的感觉,但至少有客家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做为纽带。而从闽南到潮汕,从雷州半岛到海南岛,从温州再到台湾,河洛民系只会以其所生活的地方名来称呼自己。 所以他们相对于客家人要更容易丢失自己的语言而被同化,如原先生活在惠州一带的几万潮州渔民。他们大部分人中也不知道自己是属于河洛民系,甚至也不认为是什么河洛民系,直到近代才慢慢有感性认识。 另外河洛民系还有一种内斗性,虽然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恶习,但民风相对剽悍的河洛民系内部可能情况较为严重。这或许也就是广州的中专院校常常出现同属河洛民系的学生相互之间械斗的原因吧。 比如潮汕揭丰往往与海陆丰的学生联合起来与雷州一带的学生群殴,搞定对方后,他们双方可能也会出现分裂火拼。而在潮汕揭本地,他们关起门来又是斗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广东不像白话人外人都模糊认为是广府人,客家人说客家话的也认为是客家人,可河洛人说河洛话的却要分为几个地域。潮汕有识人士应该是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才先慢慢争取整合大潮汕的河洛民系。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东方犹太人 他们中的潮商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潮州会馆以及潮汕商会遍布海内外各地。他们是“东方犹太人”,他们四处漂泊善于经商。 他们对此称呼也沾沾自喜,但缺乏了解这个词汇的历史来由。它不同温州人是借助媒体的宣传而戴上也不同于客家人自我标榜的精神慰藉。 背后却是有一段让人发冷汗的类似西方反犹排犹的排华运动,在上世纪初泰国国王Maha Vajiravudh署名Asavabahu将境内的以潮汕人为主的华人对比犹太人,人数少,却吃苦耐劳善于经商,掌握着其经济命脉,只是这篇文章充满敌意,对以后持续一段时间的排华运动产生不少影响。虽然在本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但东南亚地区的排华运动却是带着血与泪,如印尼的“排华运动”(华人以客家人为主),柬埔寨的“排华运动”,越南的“排华运动”。 台湾著名歌手侯德健有一首歌叫《潮州人》,就记述了潮州人在越南的“排华运动”所遭受的苦难。往往潮汕人是以其商人本色为外人所认知。 而惟利是图精明过头的商人,总归招人嫉妒痛恨,这也是历史上血迹斑斑的排犹运动的。 6.如何形容潮汕潮州人 内地称潮州人,海内外普遍称潮州人。 【源流综述】首先,我们要知道哪里是潮汕,毕竟这个概念对于许多外地人而言比较混淆。潮汕,偏隅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 其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并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如1922年8月大台风,1969年的VIOLA大台风与1918年南澳大地震,这些大灾难给这片肥沃的热土留下无法抹平的伤疤。 海洋文化多少培养了潮汕人敢于拼搏的精神。加上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4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0余万,人均可耕地不到三分田。 故也培养了潮汕人精细耕作,有“种田如绣花”之美称。同时商业文化浓厚,潮汕商人(潮商)是古代三大商帮之一。 本土文化独特,属于中华文明的一支亚文化。她是一块“十相留声”的神奇土地,更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粤东的大片土地在隋开皇十一年(591)以后为潮州府(郡)所管辖,传统上称这里为潮州地域;通常称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而说潮汕话的人为潮汕人(这其中也包括少部分客家人)。潮汕人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而应是一个历史地域文化不断演绎的称呼。 狭义上的潮汕人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地级市(包括代管市普宁)以及梅州市丰顺县留隍镇、汤坑镇、汤南镇、东留镇(04年并入留隍)等镇,有着相似潮汕文化背景的河洛民系,他们又自称潮州人,因为这几个地区大部分原属潮州府城管辖。这其中也包括境内为数不少的客家人,其中一些由于通婚各种因素已经河洛化,如丰顺留隍镇,饶平三饶镇,潮阳谷饶镇、两英镇,惠来县前詹镇等镇的一些客家人就完全河洛化。 这就是所谓“潮州人,客家祖”的一些现象。广义上的潮汕人包括汕尾海陆丰一带的河洛民系,或者可以理解为原潮州府与汕尾市的融合,语言民俗文化相似。 而陆丰靠近惠来这一带的三甲甲子镇、甲东镇、甲西镇,以及碣石镇、博美镇、南塘镇、内湖镇等镇,更有着潮汕文化鲜明特色的善堂,英歌与功夫茶。至于碣石镇的玄武山佛祖更是潮汕人朝拜的圣地。 当代分布各地的潮汕商会也可以见证出潮州商人与陆丰商人的结合。另外在外特别是港澳不少海陆丰人也会认同为潮州人。 不过由于海陆丰一带长期远离潮汕大本营,几乎一直属原惠州府管辖,难免认同感不足。另外以往途径324国道海陆丰路段的潮汕揭人所受到的不愉快经历,也不太认同海陆丰。 一般而言陆丰人较为认同潮汕,潮普惠(潮阳普宁惠来)较为认同陆丰人。这就需要双方未来的共同努力与相互认同。 毕竟不管他们是否愿意,大潮汕的概念已慢慢为外地人所感性接受。其实也开始出现一荣皆荣,一损皆损的情形。 顺带说明一下,中国有两个比较喜欢“流浪”的民系,一个是河洛民系,一个是客家民系。两者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一群容易把他乡作故乡,不像后者总是四处为客。 虽然客家人会给人就是来自外地的感觉,但至少有客家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做为纽带。而从闽南到潮汕,从雷州半岛到海南岛,从温州再到台湾,河洛民系只会以其所生活的地方名来称呼自己。 所以他们相对于客家人要更容易丢失自己的语言而被同化,如原先生活在惠州一带的几万潮州渔民。他们大部分人中也不知道自己是属于河洛民系,甚至也不认为是什么河洛民系,直到近代才慢慢有感性认识。 另外河洛民系还有一种内斗性,虽然这是中国人的一种普遍恶习,但民风相对剽悍的河洛民系内部可能情况较为严重。这或许也就是广州的中专院校常常出现同属河洛民系的学生相互之间械斗的原因吧。 比如潮汕揭丰往往与海陆丰的学生联合起来与雷州一带的学生群殴,搞定对方后,他们双方可能也会出现分裂火拼。而在潮汕揭本地,他们关起门来又是斗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广东不像白话人外人都模糊认为是广府人,客家人说客家话的也认为是客家人,可河洛人说河洛话的却要分为几个地域。潮汕有识人士应该是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才先慢慢争取整合大潮汕的河洛民系。 编辑本段|回到顶部东方犹太人 他们中的潮商是中国传统的三大商帮,潮州会馆以及潮汕商会遍布海内外各地。他们是“东方犹太人”,他们四处漂泊善于经商。 他们对此称呼也沾沾自喜,但缺乏了解这个词汇的历史来由。它不同温州人是借助媒体的宣传而戴上也不同于客家人自我标榜的精神慰藉。 背后却是有一段让人发冷汗的类似西方反犹排犹的排华运动,在上世纪初泰国国王Maha Vajiravudh署名Asavabahu将境内的以潮汕人为主的华人对比犹太人,人数少,却吃苦耐劳善于经商,掌握着其经济命脉,只是这篇文章充满敌意,对以后持续一段时间的排华运动产生不少影响。虽然在本土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但东南亚地区的排华运动却是带着血与泪,如印尼的“排华运动”(华人以客家人为主),柬埔寨的“排华运动”,越南的“排华运动”。 台湾著名歌手侯德健有一首歌叫《潮州人》,就记述了潮州人在越南的“排华运动”所遭受的苦难。往往潮汕人是以其商人本色为外人所认知。 而惟利是图精明过头的商人,总归招人嫉妒痛恨,这也是历史上血迹斑斑的排犹运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