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杨家将诗句苏辙--过杨无敌庙 古北口长城北口,有一座纪念杨老令公的杨无敌庙,苏辙曾留诗《过杨无敌庙》祭之: 行祠寂寞寄关门,野草犹知避血痕。 一败可怜非战罪,太刚嗟独畏人言; 驰驱本为中原用,尝享能令异域尊。 我欲比君周子隐,诛彤聊足慰忠魂。 杨家将诗词(之三): 杨六郎城怀古 清 周人甲 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氏族谱》卷七 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 清 郎若伊 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砢,云是杨家纪战功。 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 少年驰猎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术。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 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顾,指挥左右如张罗。 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 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生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 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 吁嗟有宋重边勋,珘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减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迹。 路旁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 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杨氏族谱》卷七 杨氏族谱诗 清 孔广居 六季膏粱未有涯,乌衣巷口夕阳斜。 若从忠孝论门阀,个是并州第一家。代以威名夸冀北,人将族望数关西。 间关自有归根地,一涧潺湲认鹿蹄。族常奕奕勋名谱,都邑纷纷世系论。 太息千年分派大,四十余代见诸孙。几见艰难百战余,又将儒术耀门闾。 卷中人物纷如许,胜向琅环读异书。―――《杨氏族谱》卷七 题挂月峰杨公塔墓 清 广荫 挂月峰前画本开,幽花异草满中台。 天留宝塔藏忠骨,地藉灵岩护将才。宋室山陵皆破碎,杨公邱陇尚崔巍。 虽然苦死陈家谷,累世名臣相继哉。―――《杨氏族谱》卷七 题鹿蹄涧杨公业祠堂 清 广荫 仙鹿留踪去未回,巍峨祠宇建山隈。 令公自是能全节,炎宋何曾解爱才。遗甲至今留战血,荒碑何代长莓苔。 楹联题额纷无数,名宦诗人几溯洄。―――《杨氏族谱》卷七 回答者: hxx5644565 | 四级 | 2011-3-30 21:35 六州歌头·杨家将 亭燧烟瘴,边塞起杀声。 杨家帜,孤军起,奋出征,陷围旌。血洗金沙地,令公剑,援无应,恨奸佞,绝食毙,愤难平。 后继延昭,万里云骑上,芦叶枪横。布阵羊山下,吹角灭辽兵。 转世天惊,六郎星! 望三关镇,益津路,淤口渡,瓦桥泾。雨歇后,阡陌静,放牛童。 柳笛声。依 旧河山在,弦书鼓,世人听。 沧桑去,常遗恨,是何情?三代保国血战,雁门外、故道悲鸣。满门皆忠烈,百姓记 浊清。 何断遗风?杨家将诗词(之三): 杨六郎城怀古 清 周人甲 断垣衰草野狐鸣,曾说六郎此驻兵。千载烽烟锁旧垒,三军旗鼓剩荒城。 雁门重镇雄西北,杨氏边勋勒弟兄。铁马不嘶烽火静,至今惟有塞云横。 ―――《杨氏族谱》卷七 试刀石吊杨无敌父子 清 郎若伊 雁门重镇秦汉雄,折戟久埋沙漠中。有石屹立分磥砢,云是杨家纪战功。 杨家威名边塞重,登坛世佩专城印。无敌声威更绝伦,横刀叱咤风云振。 少年驰猎志虹霓,鹰犬谈兵日色凄。拥旌一怒千军骇,瞋目三关万马嘶。 一朝敌骑如云集,侁也嫉贤美无术。转战催军白羽飞,师出不谋占以律。 奇计不用无奈何,决起凭鞍行负戈。丈夫有死誓不顾,指挥左右如张罗。 强弩暗伏陈家谷,预识旗靡此败绩。援军不发力已穷,横槊长号泪沾臆。 马革尸横塞草殷,从戎有子耻生还。受恩残卒同时尽,白骨堆成白雪山。 将军虽死名不死,六郎真是将门子。抽刀断石石为分,五丁神力北平矢。 吁嗟有宋重边勋,珘戈铁骑屯如云。烽火不惊杨氏垒,先声何减岳家军?岳家东南杨西北,三百余年同战迹。 路旁指点七郎坟,山顶惊看千载石。旧事沦亡人不知,莫邪犹作阴风吹。 巍然留镇雁门塞,此石无异燕然碑。 2.关于杨家将的诗句杨家将颂 杨氏七郎八虎将,一心为保家邦。 沙场风云多变幻,忠魂已逝何渺茫。 令公不屈触碑,化为青山铸脊梁。 儿孙踊跃战场,前仆后继月光。 为保社稷替君亡,坠落马鞍尘飞扬。 看破红尘遁空门,五郎一生伴佛旁。 四郎八郎落番帮,隐姓埋名难还乡。 可恨臣泄私愤,箭穿心陨七郎。 膝下七子皆捐躯,惟留六郎独凄凉。 佘老太君女豪强,葬罢夫儿整戎装。 旌旗招展贯长虹,刀云集耀眼亮。 且教虏休猖狂,扰我黎民犯我疆。 暂已敌寄英烈,待到凯旋万民唱。 杨门辈辈俱忠良,丹心一片永朝! 3.赞美杨家将的诗歌血战金沙滩]之感慨——五湖四海,同声一哭 旌旗舞动云飞扬,战鼓擂鸣彻四方。 踏水猎山千万里,只为保国安家邦。 征途重险不畏难,父子同心敌胆丧。 捷报频传关山外,凯歌涤荡心欢畅。 奸相暗藏私仇怨,誓将忠骨饲虎狼。 金沙滩外鸿门宴,两郎谷内毒网张。 雾笼金沙血泥溅,大郎二郎力竭亡。 悲风呜咽残月坠,张弓引箭似飞蝗。 怒马扬蹄伏兵现,恶谷困锁神龙将。 娇儿请缨凌云志,宁托此身付沙场。 求援无望绝尘寰,千弩猖狂英魂殇。 李陵碑前肺腑言,泣血凝望山河光。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惧白骨埋冢荒。 壮志未酬英灵在,捐躯赴国慨而慷。 凄花碎雨飘零雁,万缕忠魂返故乡。 同声一哭青纱帐,千秋百代竞流芳 大娘心曲——永诀祭——写给大郎 哀夫永诀,悲泪涟涟! 苍冥何忍?令吾茕然,孤影形单! 日日伴月,夜夜苦寒! 恨天无道,贼虏贪婪。夫绝故土,吾失鸢鸾! 病魂常索,凄切阑珊! 狂风叠云,惊涛拍岸。夫之英魂,永无逝散! 天地无棱,山河无川。 生生世世,与君绻缱! 四郎心曲——有所思 夜半胡笳惊梦回,遥望故园泪雨飞。 边地霜雪无情夜,身化鲲鹏万里归。 七娘心曲——思征人 瑟瑟秋风听落叶,悠悠怨笛掩悲音。 谁家小楼人独立,怅望他乡明月心 七娘家书: 雨夜幽思——致夫君七郎之馨笺 字示吾夫七郎于下: 夜,雨打梧桐。吾临窗眺雨,心甚忧怀。京城一别,已有数日,夫之身体康宁否? 吾于家中,侍奉婆母,一切安好。唯心有戚戚焉,盼夫、念夫,心潮难平。 “黯然销魂者,唯别已矣。” 犹记当日战火燎原,汝提枪跨马,英姿勃发,左勾右挡,尽显光华。 初见夫时,夫之笑魇如旭日之东升,桃羡杏妒。云舞处,衣袂飘举,儒雅万般。恰似人中之龙凤,卓然而立。吾见夫颜,心起涟漪,凭风而动。 与夫携手,登临险滩沟壑,同赏大漠孤烟,共看落日长圆。吾倾慕夫之英姿似振翅鲲鹏,潇洒奇伟;吾羡煞夫之气魄如骇骇涛浪,磅礴慑苍。 于此,吾之芳心已为夫乱,吾之神魄已为夫绊。眷眷之情,嫣然而至。唯心自娇懦羞怯,无以言表。 幸甚,夫体吾心,与吾惜惺惺,意切切。许下三世之盟约,定下百年之秦晋。夫且如磐石,吾自为菟丝。缠绕不断,永为并蒂。 然则,事与愿违。夫自踏征程,荡敌寇,平四方,安国邦。吾心凄然,彷徨往顾。 无奈,与夫怆然话别,子规泪啼,天自一方。 想见夫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夫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金戈铁马,气吞长虹。敌寇残狠,夫当珍重! 夜来风雨急,吾心幽幽然。希夫知吾意,愿夫怜吾情。平敌荡寇日,亦为白首时。 帘外雨渐歇,东方业已白。 烽火耀红日,凯歌踏平川。大漠苦寒冷,愿夫体泰安! 妻:琼儿 甲寅年十月草于京师 4.关于杨家将的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 杨业本名叫杨重贵,其父杨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乱的时候,占据麟州,自称刺史,由于时局的动荡,先后归附过后汉、后周。 大约是在杨信归附后汉的时候,为了结交当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派少年的杨重贵到太原。后杨信投靠了后周,杨重贵留在了太原。 杨信死,以其子杨崇勋(杨业的弟弟)继任刺史,又以麟州归附了北汉刘崇。其后杨崇勋又归附了后周。 虽然有这样的反复,但是由于处于五代那个混乱特殊的年代,杨重贵在太原的生活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年少英武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看重,他以杨重贵为养孙,改名为刘继业。 刘继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无敌,国人号称无敌。 然而刘继业在北汉三十多年的战绩却湮没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宋史》和《辽史》均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宋史》中提到几次与刘继业的交锋,全是以刘继业的失败而告终。刘继业与宋将党进战于太原城下,被党进以少击众,大败,刘继业先躲在壕沟里,然后靠城上垂下的绳索,才得以逃生。 以这样狼狈的战绩,不知道为何成为无敌?而在《续资治通鉴》中,仅仅提到刘继业在太原城头苦战防守,甚至北汉主刘继元投降以后,还在坚持战斗,知道宋太宗派刘继元亲自招降,刘继业才大哭解甲归降。其中描述这段历史的文字不过几十字,非常简略。 同时期的《九国志》曾经记载过刘继业的功绩,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没有流传到今天。《辽史》中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 可见刘继业在北汉时期主要的对手是辽国。虽然北汉一直臣事辽国,但是处于强势的辽国经常侵掠北汉的边境,刘继业为北汉守边,估计经常与来犯的辽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这样的经历让刘继业积累了边防的丰富经验。 北汉灭亡以后,刘继业归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刘继业威名,授予他左领军大将军,郑州防御使。刘继业归宋以后,复本姓杨,单名业。 宋太宗以杨业对防御辽国有丰富经验,派他到代州为三交驻泊兵马部署,为潘美节制。辽国大军从雁门大举进攻,杨业从小路率领数百骑兵绕到辽军背后,与潘美的部队前后夹击辽军,杀死辽国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缴获很多兵甲战马。 杨业因功升云州观察使。以后辽国望见杨业的旌旗,就不战而走。 守边的主将忌杨业威名,屡次向宋太宗上书,诽谤杨业。宋太宗封其奏交给杨业,以表示对杨业的信任。 而实际上书诽谤杨业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对杨业早就心存嫉妒,这样的心理,在某个特别的时刻就会表现出来。 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辽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起初各路进展顺利,杨业一路夺取了辽国的寰、朔、云、应四州,但主力军中路曹彬失利。 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马班师,后又命潘美等率领大军将收复四州的民众迁移到内地。当时,辽国十余万大军已经反击,攻破了寰州。 辽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 杨业与辽国交锋多年,更深知边境地势,他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非常正确。但是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辽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 而作为主将的潘美,也是经验丰富的将领,应该知道在敌众我寡下应采取什么策略。而且此行的任务不是与敌交锋,只是迁移民众。 但是在这时,由于嫉妒心理的作怪,他却没有支持杨业的意见。最后杨业力争不果,只能冒险出击,他和潘美做了约定,让潘美在要道陈家谷部署步兵强弩接应。 杨业知道此行很难取胜,潘美在陈家谷设伏接应,还有成功撤退的希望。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很久没有消息,以为辽军已经败退,为了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了。 作为主将的潘美,不遵守与杨业的约定,更不制止部下的擅自行动,听到杨业失败的消息,就一走了着,显然是不顾杨业的死活。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 杨业身受几十处伤,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杨业筋疲力尽,战马又受了重伤,最后为辽军生擒。杨业的长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 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辽史》中对杨业的死大书特书,可见他们对杨业的忌惮。 而宋朝方面所记载夺取山西四州的功绩,全算在潘美头上。而在《辽史》中却记载杨业夺取了这些城池,辽国与杨业交锋,确实知道他的战绩。 可见杨业的善战和功绩。而宋朝的史官却根据奏疏记载记功,埋没了杨业。 而杨业最初阵亡的抚恤,反不如比他低的王贵等人,可见有人掩盖了事实真相,可能就是潘美。其中经过正史没有记载,根据方志记载,杨业妻子折氏向宋太宗上书说明真相。 宋太宗下诏厚恤杨业家属。潘美被降职,王冼、刘文裕都被削职发配。 杨业御下有恩,与士卒同甘共苦,陈家谷血战,杨业曾让幸存的士卒突围,士卒不愿,全部战死。宋太宗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然而用人不当,丧失了杨业这样的。 5.赞美穆桂英的诗词1、赞美花木兰 《木兰歌》作者:韦元甫 唐 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欲闻所戚戚,感激强其颜. 老父隶兵籍,气力日衰耗.岂足万里行,有子复尚少. 胡沙没马足,朔风裂人肤.老父旧羸病,何以强自扶. 木兰代父去,秣马备戎行.易却纨绮裳,洗却铅粉妆. 驰马赴军幕,慷慨携干将.朝屯雪山下,暮宿青海傍. 夜袭燕支虏,更携于阗羌.将军得胜归,士卒还故乡. 父母见木兰,喜极成悲伤.木兰能承父母颜, 却卸巾鞲理丝簧.昔为烈士雄,今为娇子容. 亲戚持酒贺父母,始知生女与男同.门前旧军都, 十年共崎岖.本结弟兄交,死战誓不渝.今者见木兰, 言声虽是颜貌殊.惊愕不敢前,叹息徒嘻吁.世有臣子心, 能如木兰节.忠孝两不渝,千古之名焉可灭. 《木兰词 拟古决绝词柬友》 清.纳兰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 2、赞美穆桂英 《咏穆桂英》 滴泪崖前翠柏悬, 荒冢漠漠记当年。 秀鸾刀破天门阵, 桃花马踏西夏川。 三千巾帼摧敌胆, 十二女杰殁关山。 满门忠烈杨家女, 为国捐躯第一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