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连城璧的诗句回首丛台尽荆棘。 兹行璧重身如叶五绝 夜送赵纵 (唐)杨炯 赵氏连城璧。 七绝 蔺相如墓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 五律 邯郸郭公祠 (唐)温庭筠 金笳悲故曲,马头酾酒奠疏林。客舍门临漳水边,明日满前川,驰马邯郸道,对客挑灯夸数钱。 寸心言不尽。邯郸女儿夜沽酒,由来天下传,红粉自伤神。 五绝 逢侠者 (唐)钱起 燕赵悲歌士。青苔竟埋骨,曾照邯郸宫女妆,相逢剧孟家,还向旧营春,一旦生蔓草。 言是邯郸伎。酩酊醉时月正午,翠娥无影乱寒塘。 送君还旧府。伤心丛台下,一曲长歌垆上眠,玉座积深尘,前路日将斜。 七绝 照眉池 (唐)李白 清虚一鉴湛天光,不见邺城人。 七古 邯郸客舍姬 (唐)岑参 客从长安来,垂杨下系钓鱼船。 唯有漳河柳,天日应临慕蔺心。 2.题西林璧的诗句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大艺术家,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对后世影响很深。他的诗词,挥洒自如,明快豪放,善于运用新鲜的比喻描写山水景物,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北麓。 2.横看——从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山横在眼前,所以说横看。庐山总的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看,从侧面看,从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来就是浏览胜地。 5.缘——因为。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啊。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自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3.形容廉颇的诗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晚年犹矍铄,劲气肯消磨。——《八公山忆廉颇》作者: 李曾伯 吾故曰: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王世贞《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廉颇解武文无说,谢脁能文武不通。——杜荀鹤《读张仆射诗》 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杂咏一百首·廉颇》作者: 刘克庄 可怜一点狐丘志,到死犹能用赵臣。——《廉颇》作者: 徐钧 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咏史上·廉颇蔺相如》作者: 陈普 廉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国苦陉(今保定定州市邢邑)人, 嬴姓,廉氏,名颇,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至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与楚国。奔魏时居于大梁,而后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