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下元节古诗有哪些关于下元节的诗句 1、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2、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3、鄱湖渔歌:下元节五八初度 虚龄称甲子,初度值霜天。沧海帆方满,瑶池月正圆。 逍遥知鹤性,淡泊占松年。可望期颐酒,霞杯醉寿筵。 4、下元节(好词句原创) 良露初冬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 天地水府风调顺,消灾降福国民安。 5、七绝·下元节 路人拂晓到郊南,行色匆匆祭下元。 送上纸衣能取暖,阴间先祖也知寒。 6、诗寄下元节 馅是秋风皮是诗,情濡香糯意犹痴。 杆头旗飐红尘梦,应是三官眷顾时。 2.下元节的文学记述《下元日诣会庆节所道场,呈余处恭尚书》杨万里 琳宫朝谒早追趋,漏尽铜壶杀点初。 半缕碧云横界月,一规银镜裂成梳。 自拈沉水祈天寿,散作非烟满王虚。 已被新寒欺病骨,柳阴偏隔日光疏。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沁园春》无名氏(宋) 冰壑平生,如伯伦狂,似希乐豪。喜欢书不用、菊茶明眼,登山不倩、藜杖扶腰。 豆粥萍虀,鱠羹鳞脯,湖海人常折简招。谁云老,有满怀风月,藏在诗瓢。 凌晨向鹄冲霄。道昴宿于今又应萧。记垂弧令节,恰当后日,下元好景,正属前朝。 冷胆如天,刚肠如剑,须把千杯寿酒浇。那堪更,是梅花时月,烂熳溪桥。 《鄱湖渔歌下元节五八初度》 虚龄称甲子,初度值霜天。 沧海帆方满,瑶池月正圆。 逍遥知鹤性,淡泊占松年。 可望期颐酒,霞杯醉寿筵。 3.关于“中元节”的诗句有哪些1. 《中元日斋中作》 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襌理,长日沈冥不愿醒。 2. 《中元见月》 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3. 《中元夜寄道侣》 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 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 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4. 《中元夜》 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 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雾绕青衣杂绮罗。 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5. 《中元作》 李商隐 绛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 有城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4.描写腊八的诗句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1、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2、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3、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4、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5、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6、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7、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8、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5.形容笔杆子的诗句笔杆子吞进肚------ 胸有成竹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笔 【唐】贯休 莫讶书绅苦,功成在一毫. 自从蒙管录,便觉用心劳. 手点时难弃,身闲架亦高. 何妨成五色,永愿助风骚. 笔 【唐】李峤 握管门庭侧,含毫山水隈. 霜辉简上发,锦字梦中开. 鹦鹉摛文至,麒麟绝句来. 何当遇良史,左右振奇才. 笔 【唐】杨收 虽匪囊中物,何坚不可钻. 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笔 【唐】徐寅 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 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 势健岂饶肥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 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 6.表达母子情的诗句游子吟 孟郊 慈 母 手 中 线, 游 子 身 上 衣。 临 行 密 密 缝, 意 恐 迟 迟 归。 谁 言 寸 草 心, 报 得 三 春 晖。 [注释]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 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化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句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发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参考资料:.cn/schoolweb/gtzxxx/banji/3.2/gushi/gushi/youziyin.htm 7.描写凤仙花的诗句描写凤仙花的诗句 1、《凤仙花》 唐·吴仁璧 香红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 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2、《金凤花》 宋·晏殊 九苞颜色春霞萃,丹樨威仪秀气攒。 题品直须名最上,昂昂骧首倚朱栏。 3、《凤仙花》 宋·杨万里 细看金凤小花丛,费尽司花染作工; 雪色白边袍色紫,更饶深浅四般红。 4、《山村见凤仙花》 宋·陈辉 小种花开地不偏,生来枝叶本嫣然。 半痕奇艳添微粉,几瓣新红染翠钿。 色映疏帘欺睡后,香飘野砌到尊前。 莫嫌寂寞山村里,却有亭亭物外仙。 5、《凤仙花》 宋·项安世 紫凤生儿未解啼,三三五五并头栖。 爱花未识花枝在,随干随根著处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