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守望的古代词人故事李清照 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辛弃疾 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 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内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饶。 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柳永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 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 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 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 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 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他改名柳三变,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 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 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 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 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 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晏殊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在北宋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诗、文、词兼擅。 有一次,晏殊路过杨州,在城里走累了,就进大明寺里休息。 晏殊进了庙里,看见墙上写了好些题诗。他挺感兴趣,就找了把椅子坐下。 然后,让随从给他念墙上的诗,可不许念出题诗人的名字和身份。晏殊听了会儿,觉得有一首诗写得挺不错,就问:“哪位写的?”随从回答说:“写诗的人叫王琪。” 晏殊就叫人去找这个王琪。王琪被找来了,拜见了晏殊。 晏殊跟他一聊,挺谈得来,就高兴地请他吃饭。俩人吃完饭,一块到后花园去散步。 这会儿正是晚春时候,满地都是落花。 2.写一首喜欢她的情诗,她的名字叫汪彤梦若秋水 秋思 时光依旧 流转亘古的芳华 岁月悠悠 跌入灭顶的狂流 尘世间的紫陌红尘 梦境中的迷离飘渺 相遇时的姹紫嫣红 离别后的怅然若空 点点滴滴的心绪 恍若隔世的苍凉 刹那的流离繁华 无息的冰释黯然 镜花水月下的庭阁 一袭白衣螓首伏坐 月下,轻吟浅唱 指尖,七弦凝伤 耐冰轮倾洒的姣辉 任寒风撩落的青丝 染了一抹凄婉 碎了一地芬芳 月如流水 也如她 澄澈的目光 清而凄冷 静而不伤 月夜下 琴声渺茫 是谁伏坐 秋水岸旁 低声吟唱 诉说千古的哀徨 又是谁 在风雪中 依旧为你 默默守望 泪滴而下 牵出一往的琴殇 假如秋水可以忘穿 我愿在秋水岸旁 守望千年 过尽千帆 只是因为 你说过,你会回来 我,等你……。 3.《母亲的守望》的说读答案12、结合全文看,本文题为“母亲的守望”,包含着哪几方面的含义?(4分) 13、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的特点,并说说写出了母亲什么样的情感。(4分) 当年我还只是刚在报上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可在娘的眼里,我简直是天下第一。而我青少年时代学习写作在纸上的胡乱涂鸦,也成了了不起的“经书”。 14、文章第③段中写到,母亲住的是城里的楼房,“但屋内的摆设依然是农村风格的。其中不少家具是我从小便熟悉甚至用过的”,这个细节在文中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4分) 15、文章写“我”对自己年轻时代写写划划留下的纸片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请把这个变化概括出来,并简要说说出现变化的原因。(4分) ⑴ 年轻时代: ; 20年后回家时: ⑵ 变化原因: 16、你从这篇散文中读出了一位母亲什么样的情感?你能用一两句古诗文形容这种情感吗?请简要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4分) 答案: 12、(1)母亲守望着她的儿子,也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2)母亲坚守着她对儿子不变的爱,坚守着她对儿子不变的牵挂。 13、发表“豆腐块文章的中学生”,在娘眼里,是“天下第一”;“胡乱涂鸦”,成了不起的“经书”,这里用对比(夸张)手法写出了母亲为儿子而骄傲的近乎崇拜的爱。 14、写出母亲始终保持着农村妇女习惯和品德的朴素性格;暗示着母亲对“我”的守望,为下文写母亲“守望着她的儿子写过字的两箱纸片”作铺垫。 15、(1)年轻时代:认为没什么用,乱七八糟堆着,让母亲用它引火;20年后回家时:认真整理和装订好,郑重其事地交给母亲保存。(2)变化原因:为母亲对儿子留下的纸片的珍视而感动,被母亲在守望纸片中体现出执著不变的爱所打动。 16、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1)参考示例: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执著不变的,难以衡量的(2)参考示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3)参考示例:母亲对儿女的爱是永远不变的,做儿女的若是感受不到这一点,将是终生的遗憾。 4.描写守望的句子生命中匆匆过客,来copy来往往。回首往昔,漫游在阴霾的苍穹之下,依然会泪流满面,仰望天空。蒲公英的悲哀,散落在阴暗角落,稻草人的失落,守望在绿野麦田。永恒的幸福,徘徊在朝啼之间。 也许是我多心了,你眼中的我,或许仅仅是个安静的过客,也许我走错了,在轮回的时候,迷恋着所谓花开,于是注定要守望,守望没有尽头的尽头。若不曾2113错过,我必不会轻如烟,行如影,必会淡泊相随,真意守望,梦淡如云,却紧紧地镶嵌在心里,不被泯灭了。 有些人5261魂牵梦萦,却只适合放在心底;有些人波澜不惊,却适合相伴一生。爱情,是一次命中注定的相逢,或驻足,拥抱;或擦肩,回眸,有些走过,很淡,很轻却很疼…… 爱情不是离得开,就能不爱的。,有一些人,4102有一些事,尽管你万般无奈,千般不舍;尽管你肝肠寸断,泪飞如雨,一旦放手后,彼此就会湮灭于茫茫人海间,不复再寻,不可再得。但你仍然要不肯回头的决绝而去,只能当记忆。一些人,只能做过客。我终1653究不能逃避那些记忆,忘不了那个人,换不了独角戏的角色!你给不了我任何承诺,我也不需要你的任何承诺,我有什么资格去要你给我承诺呢?在不知不觉中 我突然有一种这样的感觉,不是不爱 ,是不能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