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背后诋毁他人的古诗词

1.不要在背后说他人坏话的诗句,不是‘说人是非者,必是是非人’这句

建议: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出自:《醒世歌》——作者罗状元

全文: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天自从容定主张。

谄曲贪嗔堕地狱,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两钟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不知何处是家乡。

2.比喻自己本善待别人,别人却诋毁自己的诗句

共君此夜需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

——出自《金缕曲·赠梁汾》。

第一时间想到这一段。

是清代词人纳兰容若之作。

这首词是赠给好友顾梁汾的,告诉顾梁汾自己和他所要达成的目标一样,就是一定要把吴汉槎救回来。是词人成名作之一。

金缕曲·赠梁汾

——纳兰性德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此生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樽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

共君此夜需沉醉,且由他、蛾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注 释:

(1)金缕曲:词牌名。

(2)梁汾:指纳兰性德的朋友顾贞观。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与纳兰性德相识,从此交契,直至纳兰性德病殁。

(3)德:作者自称。

(4)淄尘:黑尘,喻污垢。此处作动词用,指混迹。淄,通“缁”,黑色。

(5)浇:浇酒祭祀。

(6)会:理解。[1]

(7)不信道、竟逢知己: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知己。

(8)青眼:契重之眼光,此指青春年少。

(9)尊:同“樽”。

(10)娥眉:亦作“蛾眉”,喻才能。

(11)谣诼,造谣毁谤。忌,语助词,无实义。

(12)悠悠,遥远而不定貌。

(13)心期:以心相许,情投意合。

(14)后身缘:来生情缘。

(15)然诺重:指守信誉,不食言。

译 文:

我原本也是个狂妄的小子,我在京城混迹于官场,这不过是因为出身于高贵门第和命运的偶然安排罢了。我真心仰慕平原君的广结贤士,希望能有赵国平原君那样招贤纳士的人来善待天下贤德才士,可是却没有谁会理解我的这片心意。万万没有想到,今天竟然遇到了您这位知己。今天,趁我们还不算老,擦去感伤的眼泪,纵酒高歌,把精神振作起来。

今天我们一定要开怀畅饮,一醉方休。从古到今,才干出众、品行端正的人遭受谣言中伤,这都是常有的事,姑且由他去吧。人生岁月悠悠,难免遭受点挫折苦恼,这些都没必要放在心上,思过之后冷笑一声放在一边就完事儿了。若总是耿耿于怀,那么从人生一开始就错了。今天我们一朝以心相许,成为知己,他日即使经历千万劫难,我们的友情也要依然长存。这后半生的缘分,恐怕要到来世也难以补足。这个诺言是很沉重的,您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

3.关于辜负别人的诗句有哪些

1、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卓文君《诀别书》

译文: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绚烂的色彩掩盖了素洁的颜色。琴声依旧在奏响,但已经不是原来的人在弹奏了。锦江中有相伴游泳的鸳鸯,汉宫中有交援伸展的枝条。他们都不曾离弃伴侣。慨叹世上的人,却迷惑于美色,喜新厌旧。

2、相思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唐朝 李商隐《七律无题二首其二》

译文:我这颗心不再与春花一同萌发;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烟灰。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代 王维《相思》

译文: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长.希望你可以多采一些,因为它是思念的象征。

4、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宋代 司马光 《西江月》

译文:相见时的种种状况并不如想象中的那般美好,是如不见的好,明明狠关心你或对你有情,但总是对你不假词色甚至对你比对别人还要严厉些,是为有情还似无情。

5、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出自元代元稹《莺莺传》

译文:既然相弃还要说什么呢,当时只是一味亲近。还是把旧时的心意付与眼前人吧(意思是我不再领受)。

6、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出自唐代李商隐的《锦瑟》

译文:那些美好的事和年代,只能留在回忆之中了。而在当时那些人看来那些事都只是平常罢了,却并不知珍惜。

4.找点关于“不和他人争输赢”的诗句

让他三尺又何妨

----赋诗息争端

据《宋稗类钞》记载,尚书杨玢告老还乡。他家的老屋被邻居侵占,家族的一些后辈要去告状,送来状词让杨玢过目。杨玢在后边题诗一首:

四邻侵我我从伊,毕竟须思未有时。

试上含光殿基望,秋风衰草正离离。

后辈见诗,就不敢再提这件事了。

清人《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明代礼部尚书杨翥,住宅也被别人侵占一两尺,家里人来告诉他。杨写诗一首:

余地无多莫较量,一条分作两家墙。

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些儿也不妨。

占地的邻居知道了,不禁又惭愧又佩服,主动退还所占土地。

明人《国朝典故》载:明代南京大理少卿杨复,家里养两头猪,每天叫童子到后湖采萍藻来喂猪。这一天,童子又到后湖去,碰到法司的家人,因为采萍而吵架,结果,童子被打,回家向主人哭诉。杨复听了,作诗一首:

太平门外后湖边,不是君家祖上田。

一点浮萍容不得,如何肚里好撑船。

法司听了,亲自到杨家道歉。

安徽桐城有一个小巷,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名曰六尺巷。这里是清高官张英的故居。六尺巷的碑铭上这样记载:“清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一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家人驰书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得书,遂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得名焉。”

六尺巷的故事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敬佩张英的胸襟气度。它让后人懂得了谦让是美德。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