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兴安七月流火的诗句《诗经·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 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 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馌彼南亩, 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 九月授衣。 春日载阳, 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 遵彼微行。 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 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 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 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 取彼斧斨。 以伐远扬, 猗彼女桑。 七月鸣鵙, 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 我朱孔阳, 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 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 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 取彼狐狸, 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 载缵武功。 言私其豵, 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 六月莎鸡振羽。 七月在野, 八月在宇。 九月在户,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 塞向墐户。 嗟我妇子, 曰为改岁, 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 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 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 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 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 采荼薪樗, 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围, 十月纳禾稼。 黍稷重穋, 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 我稼既同, 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 宵尔索綯。 亟其乘屋, 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 三之日纳于凌阴。 四之日其蚤, 献羔祭韭。 九月肃霜, 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 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 万寿无疆。 2.诗句“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七月流火”语出《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它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说七月的酷暑炎热,而是与一种天文现象密切相关,即夏历(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意思。 “七月”指夏历的七月;“流”,指移动,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不是绕太阳运行的火星),即心宿。 “大火星”是一颗著名的红巨星,能放出火红色的光亮,每年夏历的五月黄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夏历的七月黄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渐西降,“知暑渐退而秋将至”。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作“七月流火”。 所以,“七月流火”的真实意思,是说在夏历七月,天气渐渐转凉,每当黄昏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 3.形容七月的诗句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4.诗词中七月流火是哪个季节七月流火”一词源于《诗经》——《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所谓“流火”,《辞海》缩印本第952页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另孔颖达疏:“于七月之中有西流者,是火之星也,知是将寒之渐.”由此可见,“七月流火”虽与节气、气候有关,但绝不是形容暑热之词.故余冠英《诗经选译》对此说得更为简洁明了:“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就叫做‘流火’”. 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 关于“七月流火”的误用,早已有人指出.笔者曾在《新闻学苑》1994年第4期以《“七月流火”误用论列》为题撰文指出.谁知不久,竟然又有人在文章中“创造性地”使用“八月流火”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来形容暑热!于是,笔者在《新疆新闻界》(现《当代传播》)1995年第4期以《从“八月流火”说起》为题撰文指出:“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按现代汉语解释即是“七月(夏历,正值立秋前后)黄昏火星沉,九月秋凉给寒衣”……如若误用,谁去非洲赤道地域旅游,说不定还会生发出“九月流火”、“十月流火”什么的……“七月流火”何时了?真是不得而知! 5.七月流火是用来形容什么的B、夏去秋来 “七月流火”从字面上看,容易理解成七月骄阳似火,空气中仿佛流动着火焰一样,让人在暑热中煎熬。其实,这种理解是不对的,这句成语在多数情况下属于误传误用。 "七月流火"原先是《诗经》中的一句诗: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其大意是:每当农历七月黄昏,一颗名为“火”的星星出现在西边天空时,暑热开始消退,到九月天就冷了,要多穿衣裳了。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颗名为“火”的星星,不是火星,而是现代天文学中天蝎星座中的三颗星星,属于东方气宿的第五宿。“流”是指下移,到农历七月黄昏,已经移到了西边天空,所以成为“七月流火”。 由此可见,“七月流火”根本不是指最热的伏天,而是指天气逐渐转凉的时节。所以,用“七月流火”来形容高温天气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