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杜月笙与孟小冬诗句

1.梅兰芳、孟小冬、杜月笙的爱恨纠葛

在书上看到的:孟小冬先是爱上了梅兰芳,后两人在一起了,因为梅兰芳的三太太不让孟小冬入梅家,所以两人不足以称之为夫妻。直到梅兰芳的母亲去世,孟小冬去拜祭,却被赶了出来,而梅兰芳只是一句“你回去吧”,孟小冬就死心了。

而杜月笙是孟小冬很早之前就认识的了,他一直很喜欢孟小冬。孟小冬和梅兰芳宣布分手后,他代替孟小冬去问梅兰芳要分手费。把因节食得了胃病的孟小冬接回上海医治,花重金请最好的老师教她,无微不至的照顾她。后来杜月笙病重,孟小冬服侍在病床前。那时杜月笙虽然已经起不来了,但还是撑着玉孟小冬完成了婚礼,让他的子女们加她一声妈妈。他做尽了梅兰芳做不到的一切。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也再没演出过。

2.杜月笙是如何霸占的孟小冬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

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1945年,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对孟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拜堂成亲;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算是有了真正的归宿。

3.晚来艳福:杜月笙花甲之年如何娶得名伶孟小冬

梅兰芳的至亲好友实在看不过了,于是,他们决定集议筹商,插身其间,帮梅兰芳做这一个重大决定。

中国银行总理冯耿光是梅兰芳的后台靠山,梅兰芳一生对这位冯耿光冯六爷可谓一言一行,无所不从。冯六爷说一,梅兰芳断然不敢曰二。在梅宅血案发生过后不久,曾有一次,杜月笙的好朋友杨志雄,偶然在他家做客,亲耳听到冯耿光力排众议,要梅郎舍孟而留福。

冯耿光所持的理由是什么呢?三言两浯,很简单,他分析孟小冬和福芝芳的性格。他说孟小冬为人心高气傲,她需要人服侍,而福芝芳则随和大方,她可以服侍人。以人服侍与服侍人相比,为梅郎的一生幸福计,就不妨舍孟小冬而留福芝芳。他这个说法,把那些拥孟论者列举的冬皇优点,什么梨园世家、前程似锦、珠联璧合,伶界佳话全都压了下去,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不便再赘一词说什么了。

就凭冯六爷对梅兰芳的影响力,一件关系三方而终生幸福的婚姻大事,自此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孟被迫离异,黯然分手,这使梅、孟戏迷为之大掬了一把同情之泪。

因为这桩情事,在杜月笙60诞辰盛大公演之期前后,上海的小报、杂志,怎肯放过孟小冬、梅兰芳同期演出这一条千载难逢的花边新闻。于是,上海滩的各种小报和方块杂志,花样翻新,不惜危言耸听,有谓孟小冬、梅兰芳的南化会,正是他们旧情复炽、破镜重圆的契机;又说什么早几年梅兰芳留须不唱,福芝芳则为破除寂寞,寄情赌博,早已将梅兰芳的生平积蓄,输得一干二净,她怕丈夫稽核,魂梦为劳,眠食难安,于是得了神经衰弱重症,梅兰芳正想驱之为快,如今心上人南来,泪看覆水重收,便在眼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总而言之,这时全上海的舆论似乎一致都在为孟、梅复合而在大声疾呼,摇旗呐喊。

好事的小报、杂志不遗余力大肆撮合,使梅兰芳百口莫辩,福芝芳心惊胆战,姚玉兰心怀惴惴,杜月笙则有说不出来的滋味,而孟小冬竟能处之泰然,她对所有报章杂志刊载与她有关的文字,一概视若无睹。

但是,梅孟重圆的谣诼却越传越盛,呼声甚嚣尘上,越是空穴来风,八字也没有一撇的无稽之谈,越是有人言之凿凿,煞有介事,这终于使得已卷入漩涡的梅兰芳、福芝芳夫妇,和杜月笙、孟小冬一对恋人,全都感到心中极不是滋味;于是,冰雪般聪明的孟小冬便提出回北平料理诸事的愿望,杜月笙虽说万分难舍,却是明知她的用心良苦,也就不忍心拒绝。果然,等孟小冬突然回返北平以后,外间谣传种种,一下子便静止下来。

风止尘定,波涛不兴,杜月笙虽然略微心宽,但是萦念伊人在天之涯,他的心境渐渐地又变坏了。这时,华北战云日急,**连取要地,北平将成围城,杜月笙真是急得睡不好吃不香,心忧如焚。于是,他函电交驰,又派专使,好不容易租用一架飞机接出了孟小冬。孟小冬抵沪时,杜月笙拖病躯亲自到机场接人。杜月笙欢天喜地,兴奋若狂,以后待孟小冬犹如捧住了一只凤凰。孟小冬也有感于他恩情之重,从此死心踏地,杜门不出,像服侍她师父余叔岩那样,尽心专侍杜月笙。

4.无因芳杜月中的杜月是什么意思

剧坛佳偶 孟小冬初到北国,频繁演出于京、津两地,参加永庆社、庆麟社、崇雅社等坤班演出。

那时,最红的旦角是有“伶王”之称的梅兰芳,以男性扮女人;最红的生角是孟小冬,以女性扮男人。乾旦坤生。

有好事者大力促成他们合作演出了《四郎探母等,男女角色颠鸾倒凤,演来精彩而又富于罗曼蒂克。进而更撮合他们成了一对佳偶,成为轰动剧坛的佳话。

意外变故 出身梨园世家的孟小冬自小生得聪慧秀丽,1925年她离开上海初闯京城时,正值18岁青春妙龄。她举止优雅,气质高贵,楚楚动人,当时北平的许多人都以她为心目中的偶像,暗恋于她。

其中就有京城达官之子王维琛。 这段时间,也正是梅兰芳访日返京后的日子。

一个是伶界大王,一个是坤伶须生泰斗,一个如日中天,一个光艳烁人,可谓旗鼓相当。一段时间,两人形成了打对台的局势,双方营业额不相上下。

而且两人在堂会中不断合作,同台演出《梅龙镇》、《四郎探母》等,后来又一度在开明大戏院联袂演出《二进宫》。二人本是梨园同行,相互钦羡,惺惺相惜;不断的合作又使二人加深了了解,互生爱慕之情。

从此,开始了一段美好的生活。 梅兰芳在北平曾经三易其宅,其时他和孟小冬正住在东城无量大人胡同的一所四合院里。

此院名为“缀玉轩”,梅兰芳的许多朋友常聚集在这里,说古道今,谈文论艺。然而,祥和的气氛中,一场凶兆即将来临。

1926年的某一天,梅家会客厅里突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身着浅灰色西装,面貌清秀,文质彬彬,面色苍白,20岁左右,一看便知是位学生。

他就是这起血案的主角王维琛,当时肄业于北平朝阳大学。王对孟小冬心仪已久,无奈孟此时已成为梅兰芳的情侣,因此他怀恨在心,到梅宅寻衅。

王维琛到达梅家的时候,碰巧梅兰芳正在午休。代替梅兰芳出来招待客人的是梅兰芳的老友张汉举。

张汉举是当时北平很有名望的一名绅士。王维琛见出来的不是梅兰芳,迅速拔出手枪抵住张汉举,声称此事与张无关,让张把梅兰芳叫出来,因为梅夺了他的未婚妻(指孟小冬),他要和梅算账,否则梅只有拿出10万元才能解决问题。

张汉举强压住内心的恐慌,告诉梅兰芳这位先生要借10万块钱。梅兰芳先是一愣,迅即明白过来,只听一声:“我立刻打电话去。”

便已不见身影。不久,梅宅被大批军警围住。

不料,王维琛无意中瞥见了军警,顿时惊慌失措,拔枪就射向张汉举。可怜张汉举在这场不相干的爱情纠葛中成了冤死鬼。

听到枪响,军警们一拥而上,王维琛饮弹倒地,旋即殒命。 缀玉轩发生如此血案,社会舆论大加炒作,一时沸沸扬扬,种种绯闻,扑面而来。

梅孟不得不告仳离。孟小冬经此打击,痛不欲生,一度于天津居士林皈依佛门。

此后数年,她坚决避免与梅相见。1931年杜家祠堂落成堂会中,南北名伶汇聚一堂,她却因梅在场,避而不出。

二人最终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了。床畔侍疾杜月笙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情分也早在1925年就开始了。

1929年他虽然娶了名须生姚玉兰,但对孟小冬依旧念念不忘,希图找机会接近她。1936年孟小冬应杜月笙的邀请为黄金大戏院揭幕剪彩,其后在此演出20余日。

因为孟小冬是杜之四夫人姚玉兰腻友,演出期间理所当然地住在姚玉兰处--18层公寓(今锦江饭店)。这样孟杜的接触就频繁起来了。

抗日战争中,杜月笙移居香港。 由于杜对孟念念不忘,自然对孟小冬的情况就分外留心。

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北平,孟小冬凭着坚韧的意志,非凡的才气和对艺术执著的追求,终于执余派之牛耳。杜月笙对其钦佩爱慕之余,尤怜惜其个中的甘苦。

因而1946年,已返回沪上的杜月笙,又让总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催其南下。孟小冬由于想念腻友,也就不再推托。

姚玉兰的嘘寒问暖,杜月笙不露声色的敬重体恤,使她感到数年来未曾有的温暖,她那孤苦无依的心灵又找到了依托。孟小冬感于杜月笙数年来的情深意重,加上姚玉兰的一再撮合,此次赴沪不久,终于以身相许,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孟小冬随杜一家迁居香港。

此时的杜月笙已非盛年,而是年逾花甲一病翁,孟自入杜门后,就自然地挑起了侍奉杜月笙的担子。而侍疾也似乎成了她不可卸掉的责任,因为她的相伴已经成了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不可缺少的安慰。

自入杜公馆以来,孟小冬一直沉默寡言,对一切看不惯、听不得、受不了的事情都漠然置之。但1950年的某一天,傲岸的她却迫不得已,淡淡地说了句至关重要的话。

那天,杜月笙当着家人的面,掐指计算迁法需要多少张护照。当他算好了需要27张时,孟小冬淡然的声音突然飘了过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一语道破实情。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

那一晚,杜月笙下了他那几乎离不开的病榻,由人搀扶着,充当新郎;孟小冬的脸上也现出了笑容。毕竟他们有了女儿杜美娟,杜月笙有责任承担起了孟小冬的义务,给她一个名分。

一生傲岸的孟小冬,最终也只能屈从于命运的摆布了。“广陵绝响”幸可存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独居香港,深居简出,专心教授弟子。

孟小冬并不随便挑选弟子。只有具有天赋、意志坚强又迷恋艺术的人才能有资格做她的学生。

她的3。

5.形容杜月笙的诗句

杜月笙语录

1、不要怕被别人利用,人家利用你说明你还有用。

2、吃是实功,赌是对冲,嫖是落空。

3、花一文钱要收到十文钱的效果,这才是花钱能手。

4、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

5、钞票再多只不过是金山银山,人情用起来好比天地……

6、英雄不怕出身低,关健要有一个好脑子。

7、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人面、场面、情面。

8、对人必须诚恳,即使有人欺瞒我于一时,我总能以诚字来感动他,使他心悦诚服。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你们举一反三,方始可以谈交友。

9、杜先生还曾经对一个有文化的朋友说过:你原来是一条鲤鱼,修行了500年跳了龙门变成龙了,而我呢原来是条泥鳅,先修炼了1000年变成了鲤鱼;然后在修炼500年才跳了龙门,倘若我们俩一起失败那你还是一条鲤鱼而我可就变成泥鳅拉你说我做事情怎么能不谨慎呢?

10、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11、杯中酒常满,桌上无虚席。

12、政府当你是尿壶(戆大)。

13、“我是一个中国老百姓,碍于国家民族主义,未敢从命”。——日本人想控制上海,想尽一切办法、千方百计对杜月笙进行拉拢,杜月笙如是说。

14、沦陷时上海无正义,胜利后上海无公道。——杜抨击当时的国民ZF

16、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17、挨骂是假的,银子是真的。

18、杜月笙有句挂在嘴上的话:小心得天下,大意失荆州。

19、人活在世上要靠两样东西,胆识和智慧。

20、锦上添花的事情让别人去做。我只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21、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所以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存钱再多不过金山银海,交情用起来好比天地难量!

22、每月存款折上多几个零不算你有多少钱,花出去多少钱才算你有多少钱。

23、每个人都有床头金尽的时候。——杜先生晚年在香港,先生为中国抗战、赈灾慈善做出巨大贡献,晚年依旧气度过人,毁掉所有欠条。

24、前半夜想想自己,后半夜想想别人。

25、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

26、君子我不怕,毛贼我不惹!

27、原来天底下最狠的不是我姓杜的,而是他姓蒋的(**)。

28、你个事体我晓得了,我会替你办好的,好!再会!

29、不好好交我不回浦东去。

30、我进攻的矛头直指五彩缤纷的十里洋场!

31、如果日本人利用租借打中国人,我杜月笙要在两个小时内把租借全部毁灭!

32、我就是靠两只手,一身胆闯出来的。

33、你有希望,大家有希望,中国有希望。

34、江湖上有人找杜摆平事体时,杜淡定的说道:“闲话一句。”

6.形容“杜月笙”的诗句有哪些

1. 春申门下三千士,小杜城南尺五天:

春申君礼贤下士,当日曾有门客三千,由于杜月笙在上海善待下台总统黎元洪,黎元洪的秘书长特撰一副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他因此被其党羽吹捧为“当代春申君”。

2. 香鬓俪影,旗袍曼妙:

形容旧上海纸醉金迷的词汇衣香鬓影,十里洋场,歌舞升平。 如香鬓俪影,旗袍曼妙等 灌云云中鹤。

3. 昂首千丘远,啸傲风间:

堪寻敌手共论剑,高处不胜寒,说明他在这个上很有权势,很厉害,个人能力突出,在某方面叱咤风云。

4. 日月入我胸怀,看我独领风骚:

这一生,不弯腰, 何人云端起舞,让我望穿天涯,柔肠百折,心中风雪潇潇;曲终人散,一剑怒冲九霄。

5.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声威赫赫,雄姿勃勃,天下诸侯皆臣服于秦。他有天才般的英明果断,才能与谋略驾于群才之上。

6.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7. 刘彻茂陵多滞骨,嬴政梓棺费鲍鱼。

刘彻即汉武帝,他好方术,但西王母却说他“非仙才”,最后果然只能在茂陵中慢慢腐烂成骨。嬴政即秦始皇,多次派人出海求仙药,但依然难免一死。

8.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我愤怒得头发竖了起来,帽子被顶飞了。独自登高凭栏远眺,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

9. 黄金若粪土,肝胆硬如铁。

不看重金钱,不为金钱所收买俘虏 而是一身正气,坚持正义。

10. 人头做酒杯,饮尽仇雠血。

度氪ㄌ獗凇 -石达开大盗亦有道,诗书所不屑。

7.杜月笙、孟小冬、梅兰芳

孟小冬离开梅兰芳,其后下嫁杜月笙。

关于朱棣迁都北京,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下面转载一篇资料你看看,也许能帮你解开心中的疑惑: 明成祖朱棣为了迁都北京,杀过人,还让言官与大臣跪在午门外,进行了整整两天的雨中跪辩,最终朱棣不顾“天怒人怨”迁都北京。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朱棣如此坚持?朱棣迁都北京又着什么样的秘史? 永乐十九年旧历四月的一天深夜,北京城突然风雨大作,夹杂着阵阵惊雷。新修成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化为灰烬。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谜 朱棣心中顿时升起不祥之感。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被强调到绝对的地步。

地震、灾害、雷击等等自然现象,都被看成是执政者的失误而带来的。“上天示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它的严重性在于:第一,只有统治者出了问题,老天爷才会震怒。所谓“天怒人怨”,便是这个道理。

第二,统治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里,这就需要有智慧的人站出来为其指点迷津。鉴于此,朱棣立刻下诏求言。

也就是说,他希望朝野明智之士为他找出雷击三大殿的原因。 很快,礼部主事萧仪的奏本送到御前。

这位六品官员(相当于今天的司局级)认为:三大殿遭受雷击是因为迁都的缘故。把国都从南京迁来北京,不但诸事不便,就连大明的皇脉也撂在江南。

这是大不敬的事。 朱棣看过奏本,震怒异常,他认为萧仪把迁都与雷击三大殿联系起来,完全是蓄意诽谤。

因此他几乎在第一时间内就作出了决定:命令锦衣卫将萧仪抓进北镇抚司大牢,不作任何审讯,就以“谤君之罪”处以极刑。 事情还没有完,萧仪的观点在官员中仍有不少市场。

同情他的官员多半是科道言官。科指六科,道指十三道。

六科是对应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立的,是稽查六部的监察部门。六科编制是四十人,每科的负责人称为都给事中,正七品。

余者都称为给事中,正八品。十三道是对应全国各省,当时全国只有十三个省。

十三道御史统归都察院管辖,御史的官阶同给事中差不多。两个衙门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和审计署,级别却要低得多。

比之于今天,科道言官的级别也仅仅是县处级而已。但科道言官的权力很大,在明代,位居二品的六部尚书遭言官弹劾而受到惩处的不胜枚举。

明代的官场,有两种经历的人升官比较容易。一是在翰林院呆过,二是当过科道言官。

由翰林院而入内阁当辅臣,由言官而晋升为封疆大吏或方面重臣。

8.杜月笙、孟小冬、梅兰芳

昨天看了《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这书,引发一阵感慨,孟小冬,谜一样的女子,当年京剧界一代宗师,而今这名字却早已陌生,若不是借着电影《梅兰芳》热映,恐怕早淹没岁月风尘中。

杜月笙之于她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或许她本人都难说清。初次与杜见面才19岁,杜还没成为日后的大亨,少女的一切是那么美好 杜月笙缺美女吗?当然不缺,可杜见到她时竟手足无措,痴迷这个女人20年,至死方休。

辗转数年后,委身梅兰芳的她后来终于离异,有如张爱玲的小说。独居数年后,又因缘际会,在杜月笙最后生命时光里与之相伴并结为连理。

作为杜月笙一生中珍爱的女人,她也深爱着这个有情义的男人。虽然那时,英雄迟暮,美人白头 孟小冬嫁给杜月笙亏不亏?也许只有他二人才有发言权。

婚后没多久杜便撒手西去,此后20余载空留孟小冬一人,对着香江长流水,波涛翻滚诉不尽往事前尘。孟是任性的,也敢爱敢恨。

俗世流言可伤她一时,终被她究弃之如履。一个人连身前事都不能担当,计较身后评又有何意义—《上海往事.杜月笙与孟小冬》读罢感叹‍。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