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千户苗寨古诗词

1.描写苗族的诗句

1、仙境的苗寨

作者:蓝计

苗寨美,美得让人羡,

伸手,蓝天白云仿佛触手可及;

低头,连绵葱郁峡谷尽收眼底;

远眺,白墙青砖苗家民居鳞次栉比;

细瞧,错落有致的梯田,

近观,随风摇曳的油菜花,

远望,蜿蜒大气的绕城河流,

仰视,急弯陡峭的盘山公路,

还有那峡谷间飘渺的薄雾,

竟纷纷涌入眼帘,怎么看也看不够。

桥下的梯田、苗寨、山路、河流,

构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

2、千户苗寨

作者:程愫

苗族春天里的景象,烂漫多姿,

如同仙女下凡给你带来不尽的动感,

苗寨四月里的春风,暖洋洋的,

如同有一双温柔的小手在抚摸着我的脸庞,

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

我披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了,

苗族侗族雷公山麓河流谷地。

这儿坐落着中国最大的原生态的净土,

童话世界——西江千户苗寨。

揭开她美丽的面纱,一睹她那神秘的风韵。

3、苗族人

作者:刘子成

我骄傲,我自豪,

我是来自大山深处的苗族人

我们民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记载,

但我们并没有遗忘历史,

多少年来,

人们通过口传方式,

一代接一代地传唱着我们几千年悲壮的历史,

用刺绣形象地镌刻着我们,

先祖们苦难的奔波历程,

一辈接一辈完好地传承着我们。

4、怀念我的西江苗寨

作者:王凡凡

西江苗寨的心跳,

诉说河谷坡上,

苗家儿女变迁的风骨。

叠嶂的吊脚楼哟,

你曾牵绊了,

多少怀情的男子?

枫林里,笑声如旧。

夕阳里,炊烟,

成为桃园的美景。

我想,陶渊明似曾在,

这里陶醉。

是苗家少女,

载舞的节拍吧!

5、记往事

作者:侯继红

芦笙欢快的潜响。

刀山火海的渊源,

典藏了,女儿红,醇净了,

南花绣娘的笑——

巴拉河畔,

灯光潜影了,

远山的红叶。

纺车,把岁月拉长。

板凳舞,把月亮皎洁。

大簸箕苗寨上,

遥望,吊脚楼前的女子,

委婉了,男孩的情。苗家历法,

精确了,成长的速度。

子正人统的奠量。

2.关于吊脚楼的诗句

七律

西江苗寨看吊脚楼

千户参差依麓构,横穿白水响轻柔。

晴阳早已檐头挂,雨雾从来脚下遛。

耕作兴苗腾鼓韵,银雕饰寨竞歌喉。

幺姑拦道劝清酒,临别回眸梦自留。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远近闻明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西江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的首选之地。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西江千户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3.赞美苗族的诗词

1、苗族姑娘作者:短刀 现代你在古苗河的温眸中沐浴流水亲吻你每一寸肌肤你是湘江打磨千年的玉你是月光下晶莹剔透的永恒苗族姑娘是谁卸下了你银饰的花冠教高山的流水托起你沉睡的梦你是整个山谷的公主壁立千仞是铁将军把守谁都不能轻易靠近你是天地间最美的虹苗族姑娘出门的时候母亲为你做好了衣裳蜡染的骏马尽情飞度锦绣的凤凰自由腾飞你是深山清澈的泉你是江天金色的凤凰我开始怀疑我的听觉你一定是从远古一路歌唱而来我开始怀疑我的视觉你走路的时候河水泛着金光我开始怀疑我的嗅觉你回眸一笑山花正开得烂漫我开始嫉妒那吻你的河水我开始敬畏那护你的高山你是水中的阿狄丽娜你的温柔让星光迷乱苗族姑娘苗族姑娘头戴王冠身穿史诗2、我是苗族人的汉子作者:淡言 现代我是苗族人的汉子命中给过我陡峭的山峰,葱郁的森林伸手可及的鸟鸣只要迈开脚步就能与草尖私语我的财富不止于大山和溪流不止于生辉的银饰,古朴的吊脚楼……苗家妹动人的情歌也会一次一次让我的血液千回百转我有古铜色的肌肤,钢铁铸成的躯干山的脊梁我有大自然赋予的灵性只需大吼一声群山就会回敬我一万次回声无须舞台,无须伴奏歌声是从骨子里流淌出来的青苔辅就的地毯只须借一片森林作背景就让彩虹挂在树梢上啄木鸟的鼓点就会让你魂不守舍我不是手执经筒修行的信徒我也依恋山外灯红酒绿的滚滚尘世喜欢夜色中璀璨的霓虹喜欢那些异族的兄弟和姐妹,喜欢那些与命运抗争的子民,同情街头乞讨的残疾人,流浪的狗猫……我从不相信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我只知道太阳是从苗寨的对面坡爬上来的越过我家的屋檐与袅袅升起的炊烟相遇把温暖传递给吊脚楼前挂着的一排排丰腴的玉米我是苗族人的汉子我用一把芦笙吹响爱情,亲情,丰收我的歌声高过山峰长过直白向东的河流,只因我是蚩尤始祖的后裔,苗家的汉子3、西江千户苗寨作者:陈林海 现代夜幕比我先到达西江漫山遍野的灯光早已为我准备好一场辉煌的盛宴我木呆着不知道从哪开始才能摸到时间的轨道雨是匆匆赶来的一脸倦容被我搀扶着从山腰走到山脚吊脚楼躲在历史的暗角看热闹的人群挤走了荷塘一夏的蛙鸣我在想第一盏灯是在哪个屋子里最先点亮然后再传播火种如果一年点亮一户那么千户千年的光阴又要经历多少艰辛磨难风吹雨打这个屹立在天地间的露天博物馆把苗族文化摆放在山野间用现代的方式演绎着我真想像山间来回逡巡的风从这一扇门穿过另一扇门从这个朝代走到另一个朝代(注: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

4、苗族哭嫁作者:独上西楼 现代哭完所有亲人对自己的好哭来所有亲人相送的丰厚嫁妆明天我就离开父母离开兄弟姐妹离开生我养我的小村寨随喜欢又陌生的阿哥去到从来没有呆过的家相处一个村寨的陌生人今天有一千个理由任性今天仍然是父母亲最疼爱的闺女今天是兄弟姐妹们形影不离的玩伴今天有一万个理由哭嫁我们以习俗的名义给你幸福和庄严的仪式哭嫁一个月哭出所有的情感前面那些手足情深的日子在亲情倾注中我泪流满面请允许我哭得像个孩子在哭嫁声中穿上苗族最美丽的服装戴上最爱的银饰我是从天上下凡的仙女跨过娘家的门槛美丽而自信在我跨入婆家大门的那一刻我会发自心里微笑给我深爱的人和我喜爱的未来我将成为最美的妻子我将成为最好的妈妈我站在哪里啊都是一道最美的风景5、假如苗语消失了作者:寻安 现代假如苗语消失了世界将缺少一件交流的工具民族森林里将有一棵古老的大树死亡只留下干枯的躯体所有的知识,所有的传承都将随飘叶落下,化作泥土供养给其他的大树几百年后那美丽的苗服,那精致的银饰那洁白无暇的鸽子花,那多子多福的石榴图所有的种种……都将接近死亡,或已经死亡只留下一件件毫无生命力的器物甚至连器物都不会留下腐烂、风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再过几百年后也许会有学者、考古学家知道但那又怎样,徒留一声声可怜的叹惜到那时,还有几个人会记得"苗年”,会记得“四月八”会挑花,会刺绣,会织锦,会蜡染会制作那美丽的银饰对于苗族人而言,谁还会记得也许都忘了忘了苗族的历史忘了苗族的文化忘了苗族的节日忘了苗族的风俗一切有关苗族的苗族人都忘了如果有一天你遇见了我我说我是苗族但是却只能说其他民族的语言只知道过其他民族的节日你会怎样看我是怜悯,是嘲笑还是无奈,又或是一笑而过当今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强者生,弱着亡苗族的语言正在逐步走向死亡苗族语言的再生力正在不断衰减新生的事物,都一律沿用其他民族的名称什么电脑,什么手机,直接照搬最可怕的是许许多多的大人们,不再教导孩子们说苗族的话不敢想像,几百年后苗族将往何处而去还能往何处而去。

4.跪求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千户苗寨,是中国仅有的,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1285户苗家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弘。西江是苗语音译,意为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西江千户苗寨由于聚居着众多的苗族人,被誉为“苗都”。在这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苗寨深处,隐藏着太多的传奇和神秘。

外人来到西江,尚未进到寨内,无不为其巨大的规模与恢宏气势所震撼:与其说这是个村寨,不如说是一片森林,一片由吊脚木楼组成的森林,自山顶直铺到山脚,将整座山都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等到傍晚时分,寨子里炊烟四起,汇集在半空中如云如雾,那场景,就更加难以形容。寨子座落于河谷,四面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源于雷公坪的白水河蜿蜒流淌,穿寨而过。河水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层层叠叠的吊脚木楼,从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连绵成片的红彤彤板壁,在阳光照射下,一片辉煌。

西江千户苗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镇),为全省13个保护与建设的民族乡镇之一、被誉为"苗族民族文化艺术馆",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制作具有极高水平。苗族银饰如大角银、小角银、银冠、银衣等的珍品大多出自西江。

西江鼓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小节年年有,大节13年一次,鼓藏节集中展现苗族的芦笙、铜鼓、银饰、服饰、挑花刺绣、婚嫁喜庆、斗牛、斗鸡、对歌、年饭等民族风情,是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最佳时机。苗寨,就像一个现代的人走进一座历史博物馆,当抚摸着那些历史文物的时候,就想到咱们人类祖先的一种生存状态

5.西江千户苗寨导游词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县城36km,距离黔东南州州府凯里35km,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60km。

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增至1227户,1997年为1115户。

据2005年的最新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58户,人口5326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

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在清雍正开辟“新疆六厅”以前,西江基本处于化外之地,地方事务多由自然领袖管理,与汉族地区有显著差别,实行自主管理内部事务。

西江苗族的自然领袖主要包括“方老”、“寨老”、“族老”、“理老”、“榔头”、“鼓藏头”、“活路头”等,不同性质的自然领袖其职责也不同,相互之间具有分工协作的性质,共同维护苗寨的安全与利益。“方老”是自然地方的最高领袖,每个自然地方下辖若干相互有密切联系的村寨,“寨老”是每个苗寨的最高领袖,“族老”则是某一家族的领袖,“理老”一般由德高望众、学识丰富的人担任,主要负责民间纠纷的调解、裁断,“榔头”主要负责刑罚,维持地方治安,“鼓藏头”负责召集和主持祭祀、祭祖活动,“活路头”则主持安排农业生产。

其中,鼓藏头和活路头是世袭的,而其他自然领袖一般是群众选举出来的。“议榔”是苗族社会为了维护地方治安和社会秩序,由方老、寨老、榔头等组织的群众议事会,以对内部的各种重要纠纷和外敌入侵进行商议、决断。

议榔大会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如果社会安定,无争无议,也可两、三年举行一次,遇外敌来犯时则临时召开。西江的议榔一般是分头在各寨子的风景林中举行。

清政府在苗疆实施“改土归流”后,西江苗寨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方老、寨老等自然领袖已基本不存在了,但负责祭祀和生产的鼓藏头与活路头仍得以世袭保留。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

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虽能养活生活在这里的数千人口,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为贵州东线民族风情旅游景点,199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为全省首期村镇保护和建设项目5个重点民族村镇之一,2005年11月“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在此挂牌,西江千户苗寨的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西江千户苗寨的后发优势开始显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为主的多支苗族经过多次迁徙融合后形成的统一体。

距今5000多年以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集团在向北扩张的过程中,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了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了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

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即位后,“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以后,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到西汉时期,这部分苗族先民在这里较快地发展起来,形成了与汉王朝相抗衡的一股势。

6.西江千户苗寨点评

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

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

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

更多西江千户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

西江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59年的蚩尤部落。据说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

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 雷山苗族银饰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苗族银饰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最有影响的银饰制作村是雷山县大沟乡控拜,该村是中国苗乡闻名的银匠村。控拜几乎全村男人都掌握银饰制作技术,沿袭了若干代人。

这里的银饰艺人除了满足本县的需要外,还走南闯北,云游四乡以银饰手艺为生。远在榕江乃至黔南的一些边远县份,还可以寻到这里银饰艺人的踪迹。

最负盛名的中国苗族银饰是雷山和台江,两地的苗族女子节日盛装的银冠,银角和银凤雀等头饰雍容华贵,连小姑娘都头戴华丽的银冠。 穿裙最短的是世居深山的雷山桥港苗族女子。

6寸长的细褶裙,层层缠绕腰间,使臀围显得特别丰满,内穿青布紧身大襟衣,外穿深红缎对襟短衣,短裙,前围腰长及膝部,后围腰长至脚跟。系织花腰带,又垂8根花带于身后,如锦鸡羽毛。

下着青布紧腿裤,脚穿翘尖绣花鞋,头绾大髻,戴凤雀银钗,身佩各种银饰。 西江苗族也以鼓作为自己的联络工具。

“鼓藏节”是西江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虎年迁到西江的,虎年至虎年恰合一个小甲子(13年)。

13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西江鼓藏节是一个规矩严格、习俗繁多的节日。

杀猪那天要听“鼓藏头”家凌晨五点以前杀叫的声音以后,四边人才能动手。鼓藏节到来的头两年,规定第一年(鼠年)为起鼓(引鼓),要跳芦笙至少七天,最多九天。

跳芦笙首先由“鼓藏头”家的姑娘先起头跳两圈,其余村寨的男女才能进场去载歌载舞。 特别提醒:1、到西江千户苗寨有时间的话可住上一天。

如果时间紧,可以清早从雷山出发,呆上大半天也够了。返回雷山或凯里住宿,雷山县城内住宿条件好得多,还有网吧。

3、西江在2008年国庆前进行了全面的整修,投资达8000万,所有的街道和建筑都安装景观灯。国庆前已经开放。

夜里寨子万家灯火,点亮了整个山谷。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