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女子很有才华的诗1、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自言人比黄花瘦,可似黄花奈晚秋。 ——张娴婧《读李易安〈漱玉集〉》 2、绿肥红瘦有新词,画扇文窗遣兴时。象管鼠须书草帖,就中几字胜羲之。 ——元淮《读李易安文》 3、才逾苏小,貌并王嫱。韵中生韵,香外生香。 ——阿阁主人《梅兰佳话》 4、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 ——《汉乐府·陌上桑》 5、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 ——王鸿《柳絮泉》 6、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归凤求皇意,寥寥不复闻。杜甫赞卓文君,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李白《清平调》 7、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出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曹植《洛神赋》 8、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苏轼《和董传留别》 9、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所著有文集十二卷、《漱玉集》一卷。然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吝其遇,惜哉。 ——宋代·朱彧 10、文姬胡笳班昭史,道韫柳絮清照词。才女自古无娇颜,花蕊夫人领双绝。 ——黄炎培 2.描写女子有才华的诗句有哪些1、未若柳絮因风起。——南北朝谢灵运《咏雪联句》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表现了女才子谢道韫杰出的诗歌才华、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具有灵活想象力。 2、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唐 杜甫《杜甫赞卓文君》 译文:她的气质如同兰花一般,才华的气息如同仙人一般。 3、从来才女果谁俦,错玉编珠万斛舟。自言人比黄花瘦,可似黄花奈晚秋。——现代张娴婧《读李易安〈漱玉集〉》 译文:从来才女相比到底是谁,晁错玉编万斛珠船。自己说人比黄花瘦,可以像黄花是晚秋。 4、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译文: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5、文姬胡笳班昭史,道韫柳絮清照词。才女自古无娇颜,花蕊夫人领双绝。——现代黄炎培《花蕊》 译文:蔡文姬弹着胡笳和班昭一同载入史册,谢道韫因为将雪比作柳絮和李清照的词一同被人记住。才女自古都没有娇羞的容颜,花蕊夫人独树一帜。 3.表达女子优美,高贵的诗句有哪些花容月貌,齿白唇红,愁眉啼妆,出水芙蓉,绰约多姿 淡妆浓抹,妙龄少女,姑射神人,天姿国色,国色天姿 羞花闭月,环肥燕瘦,小巧玲珑,旷世美人,梨花带雨 林下民风,端倪如画,眉清目秀,美如冠玉,靡颜腻理 明眸皓齿,千娇百媚,倾城倾国,螓首蛾眉,如花似玉 双瞳剪水,亭亭玉立,楚楚可怜,仙姿佚貌,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夭桃秾李,一表出众,一表人才,一笑令媛 仪态万方,月里嫦娥,稚齿婑媠,掷果潘安,朱唇皓齿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气质美如兰,能力馥比仙 羞花闭月,花容月貌,出水芙蓉,倾国倾城 形容女人魅力词语 花容月貌 羞花闭月 袅娜 回眸一笑百媚生 端庄文雅 大众闺秀 妩媚 美人 文雅大方 婀娜多姿 自持 美人 秀外慧中 慧质兰心 优美 婉丽 崭新单纯 面若桃花 娉婷 婉顺 天生丽质 如琬似花 娇柔 可爱 宛如天仙 仙女下凡 温柔 体贴 气质出众 秀而不媚 贤惠 贤淑 小家碧玉 天生丽质 完备无暇 娇羞可爱 文质彬彬 明艳感人 天生尤物 人面桃花 柳眉杏眼 水灵秀美 秀丽感人 樱桃小口 旷世美人 一代美人 一代容华 绝色佳人 美若天仙 月里嫦娥 华如桃李 桃羞杏让 如花似月 芙蓉如面 娇艳惊人 冠压群芳 风华旷世 秀色可餐 秀外慧中 粉妆玉琢 桃腮杏脸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 佳人既醉,朱颜酡些。(宋玉)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李白) 北方有美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李延年)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王维) 芙蓉不足佳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王昌龄)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致骨血匀。(杜甫) 俊俏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第六十八回) 4.形容“女子很有才华”的诗有哪些1、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 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十二曲·世难容》。 译文:气质之优美如同幽谷中的兰花一样芳馨纯洁,才华之出众又宛如仙子一样聪慧敏捷。 2、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出自: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译文: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3、才逾苏小,貌并王嫱。 韵中生韵,香外生香。 出自:阿阁主人《梅兰佳话》。 译文:才华超过了苏小妹,容貌可以和王昭君相比。在风韵之中有着更美妙的风韵,在清香之余有着格外的香气。 4、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出自:清·纳兰性德《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 译文:你像仙子一样流落世间十八年,你吹花嚼蕊,多才多艺,品性高洁,尤其擅长弹奏琵琶,寄托冰清玉洁的情怀,现在你把多情的心灵托付给了“我”。 5、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出自:唐·元稹《寄赠薛涛》。 译文: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5.有哪些赞美女子有才的诗句1.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3.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4.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出自白居易《长恨歌》。可翻译为:她回头嫣然一笑,百般娇媚同时显现出来。六宫粉白黛绿的各种女人们啊,立刻全都褪掉了色彩。形容杨贵妃的美丽。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西宫秋怨》。翻译为:芙蓉再美都不及美人的妆容 水殿上一阵风吹来带着美人珠翠的香气。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来描绘洛神美态。后来人们就用此来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 “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形容王熙凤的。原文是:酸凤姐大闹宁国府凤姐方下车进来。尤二姐一看,只见头上皆是素白银器,身上月白缎袄,青缎披风,白绫素裙。眉弯柳叶,高吊两梢,目横丹凤,神凝三角。俏丽若三春之桃,清洁若九秋之菊。 6.形容女子有才华诗句1、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译文: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即使是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2、才逾苏小,貌并王嫱。韵中生韵,香外生香。——清朝阿阁主人《梅兰佳话》 译文:才华超过了苏小妹,容貌可以和王昭君相比。在风韵之中有着更美妙的风韵,在清香之余有着格外的香气。 3、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唐代·元稹《寄赠薛涛》 译文:锦江滑腻峨眉山秀丽,变幻出卓文君和薛涛(这样的才女)。言语巧妙好像偷得了鹦鹉的舌头,文章华丽好像分得了凤凰的羽毛。 4、有妇谁能似尔贤,文章操行美俱全。——宋·徐钧《曹世叔妻班昭》 译文:世间有哪个女子能像你这样贤德呢?才学品行和美貌一应俱全。 5、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唐·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 译文:在万里桥畔住着一位很有才华的歌妓,枇杷花环绕着她的住宅,在那枇杷花丛中,她闭门深居。像她那样有才华的女子,在今天已经很少了,即使那些能完全领略文学高妙意境的人,总也有点不如她。 7.表达女子优美高贵的诗句有哪些1.《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 》 宋代: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2.《木兰花·小芙蓉 》 唐代:魏承班 小芙蓉,香旖旎,碧玉堂深清似水。闭宝匣,掩金铺, 倚屏拖袖愁如醉。 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凝然愁望静相思, 一双笑靥嚬香蕊。 3.《浣溪沙·天碧罗衣拂地垂》 五代:欧阳炯 天碧罗衣拂地垂,美人初着更相宜,宛风如舞透香肌。 独坐含颦吹凤竹,园中缓步折花枝,有情无力泥人时。 4.《东风第一枝·倾国倾城 》 宋代:吴文英 倾国倾城,非花非雾,春风十里独步。胜如西子妖绕,更比太真澹泞。铅华不御。漫道有、巫山洛浦。似恁地、标格无双,镇锁画楼深处。 曾被风、容易送去。曾被月、等闲留住。似花翻使花羞,似柳任从柳妒。不教歌舞。恐化作、彩云轻举。信下蔡、阳城俱迷,看取宋玉词赋。 5.《四愁诗 》 两汉:张衡 我所思兮在太山。 欲往从之梁父艰,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烦劳。 我所思兮在桂林。 欲往从之湘水深,侧身南望涕沾襟。 美人赠我琴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 路远莫致倚惆怅,何为怀忧心烦伤。 我所思兮在汉阳。 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 我所思兮在雁门。 欲往从之雪雰雰,侧身北望涕沾巾。 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 路远莫致倚增叹,何为怀忧心烦惋。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http://so.gushiwen.org/shiwen/tags.asp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