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词中工笔诗歌有哪些1、《卖炭翁》唐代: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释义: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2、《戏问花门酒家翁》唐代:岑参 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 释义: 这位老人家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在花门楼口。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卖否? 3、《渭川田家》唐代: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释义: 村庄处处披满夕阳余辉,牛羊沿着深巷纷纷回归。 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 雉鸡鸣叫麦儿即将抽穗,蚕儿成眠桑叶已经薄稀。 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 如此安逸怎不叫我羡慕?我不禁怅然地吟起《式微》。 4、《秋思》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释义: 洛阳城又开始刮秋风了,凉风阵阵吹起了我埋藏在心底的万千思绪,便想写封书信以表对家人思恋。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有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5、《登高》唐代: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释义: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扩展资料: 工笔即细节描写,指用细腻的笔触对重点描写对象作精细地刻画和描绘,使读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这与白描大体勾画轮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如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2.运用白描手法的诗句有哪些1、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2、唐代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释义: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3、唐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释义: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4、唐代白居易《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释义: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 5、唐代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释义:沐浴在春光下的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3.白描工笔与粗笔勾勒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这都是美术技巧在诗词创作中的修辞应用。 白描:修辞方法之一,主要是指不用任何修饰语,“原生态”的语言,只是写出事物的特点,通过朴实的语言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种自然美。 粗笔勾勒:指的是对事物描写出大概的“轮廓”,不作细节的描写,就像美术中的铅笔稿,很模糊的概念,但不失真实,同时可以把事物描写清楚。 区别:白描工笔比粗笔勾勒更细致,它可以有细节的描写,甚至细致如入微,而粗笔勾勒只是写出大概。 联系:都是没有修饰成分的写作方法,体现诗歌的自然美,更加真实,但可能有失形象性~ 4.白描工笔与粗笔勾勒在诗歌鉴赏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白描:修辞方法之一,主要是指不用任何修饰语,“原生态”的语言,只是写出事物的特点,通过朴实的语言表现事物的本质,具有一种自然美。 粗笔勾勒:指的是对事物描写出大概的“轮廓”,不作细节的描写,就像美术中的铅笔稿,很模糊的概念,但不失真实,同时可以把事物描写清楚。 区别:白描工笔比粗笔勾勒更细致,它可以有细节的描写,甚至细致如入微,而粗笔勾勒只是写出大概。 联系:都是没有修饰成分的写作方法,体现诗歌的自然美,更加真实,但可能有失形象性~ 散粉是符合0562 2014-06-15 5.关于古诗,绘画的3个问题“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的上面是“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是汉乐府里的诗,作者无人知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上 面是“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工笔,就是运用工整、细致、缜密的技法来描绘对象。工笔又分为工笔白描和工笔重彩两类。工笔白描就是完全用墨的线条来描绘对象,不涂颜色。白描本来大抵是用来打草稿的,宋代画家李公麟把它发展成独立的画种,他的白描如行云流水,变化无穷丰富,有很强的表现力。他画的《五马图》,人和马都用单线勾出,比例准确,肌肉骨骼的结构清楚,甚至马的毛色所具有的光泽也细致地表现出来,动态极为生动,是古代第一流的白描作品。工笔重彩,就是指工整细密和敷设重色的中国画。在中国绘画的早期,工笔重彩占有主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的帛画、都是道地的工笔重彩,特别是轪妃墓的T形“非衣”,构图巧妙,线描精细,设色绚丽,显示了当时工笔重彩达到了高度的成就。古代绘画普遍使用丹砂和青绿之类的重彩颜料,因此称绘画为“丹青”,由此可见工笔重彩在古代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了。 6.诗词上何为工笔,铺陈,比兴,曲笔1.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2.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散布式、段落式、递进式、并列式为辞赋的四种铺陈方法。所谓散布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把同一内容的诗句或诗节,散布在整篇作品中。段落式的铺陈方法是指作品中用一个诗段或自然段落描绘某一个主题。递进式的铺陈方法是指整篇作品或整个段落在铺陈时,采取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的描述方法,具有纵向性。并列式的铺陈方法是指全篇作品或整个段落从各个不同的方位、方面进行描绘的方法,使描绘的对象具有横向性。 3.比兴 文学创作中的两种手法。比是比喻。兴为寄托。比、兴两法在我国诗歌创作中源远流长,从《诗经》起就已开始运用。儒家诗论把比兴列为风、赋、比、兴、雅、颂“六义”的两种。郑玄说:“比”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是见今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见《周礼·春官宗伯·大师》注)。把比兴与美刺联系起来加以解释。比兴之法多用在旧体诗词和民歌中,一般文学作品中极少运用或不用。 4。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侯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