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西北风情的诗词使至塞上 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何谓边塞诗: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 一、汉魏南北朝时期的边塞诗(一)概况:反映边地战争的艰苦和征人思妇的相思苦。诗歌体裁以乐府诗为主。 代表作品如: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曹丕的《燕歌行》、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蔡琰《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徐陵《关山月》、王褒《渡河北》等。(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往水寒伤马骨。 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 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于内舍,便嫁莫留住。 善待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报书往边地,君今出语一何鄙。 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 君不独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住。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间。 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诗人分别以旁观者的口吻,边疆战士的口吻,家中思妇的口吻,真实的诉说了边塞征战之苦。 语言素朴,构思独特。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边塞诗风格。 二、隋代的边塞诗(一)概况:边塞题材较为普遍,甚至出现多位诗人同题唱和边塞诗的盛况。诗歌体裁既有歌行体又有近体绝句。 虽数量不多,也无一流作家,但促进了边塞诗的发展。代表作品有: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出塞》二首等。 (二)《从军行》简析:该诗为七言歌行体。诗中把塞外肃杀的气氛和征人怀乡,思妇闺怨的情思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意境优美,语言清丽流畅,对偶工整和谐。“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长风萧萧渡水来,归燕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三、唐代的边塞诗(一)概况:1、边塞诗和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他的边塞诗一方面题材开阔,内容包括:A、边塞风光;B、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C、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D、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不仅内容涵盖了盛唐边塞诗的大多领域,而且格调高亢。 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高之《燕歌行》、岑之《白雪歌》、《走马川行》等七言 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2、初盛唐边塞诗繁荣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强大的边防和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另一方面在于 建功立业的壮志和“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3、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在于以下四个方面:(1)题材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体裁兼善:歌行、律绝。 2.形容豪情的诗句关于豪情的诗句 1、少年心事当拂云。——李贺《致酒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鲍照《代白头吟》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7、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8、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陆游《自嘲》 9、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1、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描写豪情的诗句有哪些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 2、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绝句》 5、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8、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9、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龟虽寿》 11、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2、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3、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东晋】陶潜 《读山海经》 14、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江城子》 1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6、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7、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8、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1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0、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2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杜甫 2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24、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洪亮吉《悯旱》 2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4.关于豪情的诗句1.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释义: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2.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释义:(我)一心想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3.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释义: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凉州词二首·其一》 释义: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5.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释义: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 6.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释义: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7.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释义: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8.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释义: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在任何境遇中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9. 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释义:到现在已几千年了,谁又能与他们所建立的丰功伟业一争高下呢? 10.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 释义:凭借这样有利的江山形势,正可长驱北伐,无须前怕狼,后怕虎,应该象当年的祖逖那样,中流击水,收复中原。南方并不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也不乏披坚执锐、冲锋陷阵的猛将,完全应该象往日的谢安一样,对打败北方强敌具有充分信心, 5.描写西部景色的诗句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2.王维诗《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4.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6.抒发豪情的诗句1、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3、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4、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5、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6、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7、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8、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9、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10、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11、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12、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13、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14、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15、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16、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17、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18、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19、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20、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21、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22、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23、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24、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25、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26、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27、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28、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29、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30、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7.描写西部典型景色的诗句1.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2.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3.【作品赏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本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本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相关材料】: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8.描写豪情壮志的诗句1、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2、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3、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 4、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5、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泌园春·雪》 6、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 7、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1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11、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1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1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4、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陶潜《杂诗》 1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1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17、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1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 20、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21、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 2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4、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25、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 26、词源倒倾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杜甫《醉歌行》 2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8、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 2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0、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1、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32、壮志e799bee5baa6e59b9ee7ad9431333337383838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3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34、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35、原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36、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 3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9、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 40、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9.关于豪情的诗句关于豪情的诗句 1、少年心事当拂云。 ——李贺《致酒行》 2、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3、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5、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鲍照《代白头吟》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7、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禹》 8、少读诗书陋汉唐,莫年身世寄农桑。骑驴两脚欲到地,爱酒一樽常在旁。 老去形容虽变改,醉来意气尚轩昂。太行王屋何由动,堪笑愚公不自量。 ——陆游《自嘲》 9、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 10、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1、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12、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 13、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1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画菊》 15、原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 16、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7、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绝句》 19、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屈原《涉江》 20、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 ——柳宗元《韦道安》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22、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李贺《南园十三首》 2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司马迁 2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25、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满江红》 26、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27、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 28、词源倒倾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杜甫《醉歌行》 2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30、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31、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3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丘迟《与陈伯之书》 3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4、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战国·屈原《渔夫》 35、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汉书》 3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38、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39、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40、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4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4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44、有志者事竟成也!——刘秀 45、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浪淘沙》 46、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47、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4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步出夏门行》 50、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门行》 51、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竹石》 52、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 53、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54、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窦庠《醉中赠符载》 55、五岳寻仙不辞远,一身好入名山游。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56、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报国家。——秋瑾《失题》 57、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文天祥 58、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行路难》 59、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6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泌园春·雪》 6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6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战国策》 6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64、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己亥杂诗》 65、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 66、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67、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