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君臣关系的古诗词

1.求有关君臣(关系)的诗句、谚语

关于"君臣"的诗句1、君臣相顾尽沾衣(唐·白居易·《长恨歌》)2、政尔良难君臣事(宋·辛弃疾·《贺新郎》)3、君臣留欢娱(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5、千载君臣鱼有水(宋·刘克庄·《念奴娇》)6、唯愿君臣千万世(宋·宋太宗·《缘识》)7、君臣已与时际会(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一德、志交孚(宋·无名氏·《六州》)9、眼见他一刀两断君臣定(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0、你看他鱼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11、君臣际会诚难(宋·曹勋·《沁园春》)12、一体君臣祭祀同(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13、异代君臣莫更论(宋·苏泂·《金陵杂兴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张镃·《杂兴》)15、五位君臣(宋·释惟一·《偈颂一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陈著·《水龙吟》)17、君臣一梦(宋·苏轼·《行香子 过七里濑》)18、君臣称瑞频腾奏(宋·岳珂·《宫词一百首》)19、君臣千载(宋·毛滂·《沁园春》)20、五位君臣(宋·释道宁·《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为天下,非立天以为天子也;立国君以为国,非立国以为君也〈慎子〉 ●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唐·张蕴古) ●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天下之众本在一人(宋·周敦颐) ●吐一言可以匡俗振民,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乱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 ●为君之道,以教令为先,诛罚为后(三国·诸葛亮) ●统治者必须具备外柔内刚的气质(乔·爱略特) ●谈吐彬彬有礼,柄政独断专行(朗费罗) ●试图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从于他的人则是奴隶(英格兰) ●不讲法律,一意孤行的统治者就是暴君(伏尔泰) ●国家的头号敌人是暴君,在他的统治下,国家没有法律,而只有一个统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复存在(欧里庇得斯) ●暴君统治国家就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塞·约翰逊) ●对暴君的反抗是对上帝的依从(杰弗逊) ●若有可能,奴隶也会成为暴君(塞·约翰逊) ●暴君们通常要去砍断他们爬上王位的阶梯,他们担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儿,别人也会爬上来(托·富勒) ●一个暴君无论杀戮多少人,也杀不掉自己的继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则无以睦一家;君不能知其臣,则无以齐万家(唐·吴兢) ●明君不能畜无用之臣,慈父不能爱无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下轻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贤君择人为佐,贤臣亦择主而辅(明·冯梦龙) ●一朝天子一朝臣(明·汤显祖)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 ●伴君如伴虎 ●谁离王冠太近,谁离死亡也就不远(丹尼尔) ●位历将相,国家之柱石臣也〈汉书〉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史记〉 ●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可不慎欤(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忧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责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栖,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说之) ●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汉·贾谊) ●兴利除害,尊主安民〈汉书〉 ●厉精图治,将有大为〈宋史〉 ●闲时故把忠臣慢,差时不听忠谏,危时却要忠臣干(元·郑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视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识而后能发圣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里能撑船。

2.君臣之间古诗词

君臣

作者:商鞅

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时,民乱而不治。是以圣人列贵贱,制爵位,立名号,以别君臣上下之义。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守之。民众而奸邪生;故立法制、为度量以禁之。是故有君臣之义、五官之分、法制之禁,不可不慎也。

处君位而令不行,则危;五官分而无常,则乱;法制设而私善行,则民不畏刑。君尊则令行,官修则有常事,法制明则民畏刑。法制不明,而求民之行令也,不可得也。民不从令,而求君之尊也,虽尧、舜之知,不能以治。

明王之治天下也,缘法而治,按功而赏。凡民之所疾战不避死者,以求爵禄也。明君之治国也,士有斩首、捕虏之功,必其爵足荣也,禄足食也;农不离廛者,足以养二亲,治军事。故军士死节,而农民不偷也。

今世君不然,释法而以知,背功而以誉。故军士不战,而农民流徙。臣闻:道民之门,在上所先。故民,可令农战,可令游宦,可令学问,在上所与。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民之于利也,若水于下也,四旁无择也。民徒可以得利而为之者,上与之也。瞋目扼腕而语勇者得,垂衣裳而谈说者得,迟日旷久积劳私门者得——尊向三者,无功而皆可以得,民去农战而为之,或谈议而索之,或事便辟而请之,或以勇争之。故农战之民日寡,而游食者愈众,则国乱而地削,兵弱而主卑。此其所以然者,释法制而任名誉也。

故明主慎法制。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言中法,则辩之;行中法,则高之;事中法,则为之。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此治之至也。人君者不可不察也。

3.描写君臣的诗句

君戒专欲,臣戒专利。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 荀子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 君臣名言北宋文学家 苏轼

君心中无国,臣心中无君。春秋齐国大夫 鲍叔牙

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敏:同。“序”。这几句大意是,父子之间有骨内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男女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讲的是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用以维系封建的社会秩序,现在人们谈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时,还常常引这几旬概括而又典型的话。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滕文公上》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关于君臣的名言东汉末年东吴杰出军事家 周瑜

臣闻之:弗知而言为不智;知而不言为不忠。为人臣不忠当死;言不审亦当死。虽然,臣愿悉言所闻,大王裁其罪!西汉经学家,文学家 刘向 《战国策·张仪说秦王曰》

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盛,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清末民初的中医药学者,传说活了268岁 李庆远 《养生自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口对于美味,眼睛对于美色,耳朵对于好听的声音,鼻子对于香味,四肢对于安逸,(都是极喜欢的,)这是天性,(但能否享受到,)其中有命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天性。仁对于父子关系,义对于君臣关系,礼对于宾主关系,智慧对于贤者,圣人对于天道,(都是极重要的,)这都由命决定的,(能否得到它们,)其中也有天性的作用,所以君子不强调命的作用。

孟轲,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 《孟子·尽心下》

4.用爱情隐喻君臣关系古诗词

无题 你说的是哪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首?还是昨夜星辰昨夜风ب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首?如果是第一首的话,简单说说,大体就是这么个意思.诗以无题命篇,本身大多数都是描述爱情这方面,但是既然描述爱情,为什么还要用无题命篇?可以简单地说,以无题命篇,就是隐藏或者暗含了一种不便言语的意思.一般来说,现在我们对于李商隐无题命篇的诗,都是以一种爱情诗来看,但是其中也许包含其他的意思.总的来说,这首诗,构架了一个以女性口吻来叙述,悲伤、痛苦,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在古代女性的地位是最低的.或许李商隐以这首诗里的女性自喻,想要从这个方面分析到政治方面,你要了解李商隐当时的处境,以女子对男子的情深和了解,以及最后一句,纵然无望,也会坚持到底的信念.从这几方面,分析的话,你会比较好分析,但是个人觉得,这首诗跟政治扯不上什么关系,中国这个应试教育是在害人。

5.辛弃疾带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中应含有良好君臣关系的两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直抒胸臆,表达作战目的和自己理想的句子是: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破阵子》辛弃疾 其一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历夸(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

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词的上片,写作者闲居家中心情苦闷,只能借酒浇愁;然而,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时,还一次又一次地拨亮灯火,久久地端详着曾伴随自己征战杀敌的宝剑,渴望着重上前线,挥师北伐。

作者带着这样的思念和渴望进入梦中。他恍惚觉得天已拂晓,连绵不断的军营里响起了一片嘹亮雄壮的号角声。

他把大块的烤牛肉犒劳将士们,让他们分享;军乐队奏着高亢激越的边塞战歌,以助兴壮威。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他检阅着各路兵马,准备出征。

词的下片,紧接着描写了壮烈的战斗和胜利的结局:将士们骑骏马飞奔,快如“的卢”,风驰电掣;拉开强弓万箭齐发,响如“霹雳”,惊心动魄。敌人崩溃了,彻底失败了。

他率领将士们终于完成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伟业,赢得了生前死后不朽的英名。到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昂扬、抱负宏大的忠勇将军的形象,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然而,在词的最后,作者却发出一声长叹:“可怜白发生!”从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来。

原来,那壮阔盛大的军容,横戈跃马的战斗,以及辉煌胜利,千秋功名,不过全是梦境。实际上,在苟安卖国的统治集团的压制下,作者报国无门,岁月虚度。

“可怜白发生”,包含着多少难以诉说的郁闷、焦虑、痛苦和愤怒啊!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从全词看,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

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破阵子》辛弃疾 其二 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

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鏊。却笑泸溪如斗大。

肯把牛刀试手不?寿君双玉瓯。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五年(1178)。

词中作者借为范如山祝寿的机会,劝说他不要仿效范增和范蠡,鼓励他应该去泸溪,施展自己的才干,锻练自己的能力,准备为收复祖国失地建功立业。范南伯,名如山,是辛弃疾的内兄。

范氏一家都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人,他父亲范邦彦曾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后率豪杰开城迎宋军,举家归宋。他很钦佩辛弃疾的忠心赤胆而把女儿嫁给了辛。

辛跟范如山“皆中州之豪,相得甚”。范如山是个有才干的政治家,刘宰《故公安范大夫行述》说他“治官如家,抚民若子”,极受百姓拥护。

他颇有忧世之心,常思恢复北土,但感于政治腐败,当道非人,又很想学陶渊明“躬耕南亩”,隐居不仕。淳熙五年(1178年)六月,南宋主战派名相张浚的儿子张拭(自号南轩),任荆湖北路安抚使,颇想干一番事业,因范如山从金人占领区来,“知其豪杰,熟其形势”,便请他担任泸溪县令(即所谓“辟宰泸溪”)。

范如山并不相信朝廷真能有所作为,故“迟迟未行”。辛弃疾当时正任湖北漕运副使,很希望范能出仕荆湖,“因作此词勉之”。

词的主题就是劝他以国事为重,“万里功名莫放休”,时时挂念“君王三百州”,努力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一开篇作者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掷地刘郎玉斗”。鸿门宴上刘邦令张良献玉斗给亚父范增,范增痛感项羽不听劝告放走刘邦,贻下后患,而将玉斗置于地,拔剑撞而破之。

另一个是,“挂帆西子扁舟。”春秋吴越之争时,范蠡献西施于吴王,以瓦解吴王斗志;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

写法都是似明而暗,一看便知是用典,但真正的用意却没有直接说出来,甚至连范增、范蠡的名字都没有出现。作者用这两个典的意思,主要因范增、范蠡都与范如山同姓,又都是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谋士,因而即以二范比如山,希望他成为二范那样的人物,能竭诚尽智为自己的君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看来隐晦的开端,不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隐含范如山姓氏,却不出一范字),从词的主旨说也是很好的开端,有了这个开端垫底,下。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